龙城是哪里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龙城是哪里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龙城指的是哪?

我们中国如今有五座城市(地级市)自称“龙城”,他们分别是:朝阳、太原、常州、天水、赤峰,那么它们的自称“龙城”都有哪些依据呢?且看寒鲲为您一一道来:辽宁朝阳:国内唯一一座曾经就叫做“龙城”的城市辽宁省朝阳市作为一座辽宁省西部城市,在如今的名头确实一般。但,在西晋以后北宋以前的历史时期中,辽宁朝阳可是一座鼎鼎大名的重要城市。

在西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朝阳乃是前燕、后燕、北燕三政权所定都的【龙城】所在(见下图,图片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分册》),没错,人家朝阳的“龙城”可不仅仅是【别称】,还是一个使用了将近百年的【曾用名】。在随后的南北朝隋唐时期,【龙城】被改名为【营州】,并成为中原王朝控制东北地区的头号重镇,与幽州(今北京)、平州(今卢龙)、辽州(今辽阳)构成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干道重镇。

山西太原:在21世纪初为了宣传城市历史而自称“龙城”的城市太原自称“龙城”其实是一个比较晚近的事儿,这件事儿是2003年太原为了庆祝所谓的建城2500周年而宣传出来的一个名号,其论据是太原的前身【晋阳城】曾经作为战国赵国、汉文帝、北齐诸帝、李唐王朝、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的龙兴之地,所以自称“龙城”。

然而,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理由有三:其一,在2003年以前,我们看不到任何【太原】自称龙城的文献资料其二,如今以明清太原府城(今太原迎泽杏花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太原市与当年的晋阳城(今太原南郊晋源区)不在一个位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中断而偏离的。其三,中国集中出皇帝的地方多了,“龙兴之地”并不是太原一城独占。

江苏常州:一座因为乾隆的题字而自称“龙城”的城市常州自称龙城的缘由其实也很尴尬,而且还是众说纷纭,一共有四种说法:其一,常州城墙形状像“龟”,古人认为“龟”是龙的儿子,所以常州就是“龙城”。然而,问题在于,【龟】城形状是明清以来大多数平原城池修筑城墙的基本形制,并不是你常州一家是【龟城】,大家都是【龟城】。

(见下图,图片来自游景网)其二,常州有个六龙天降的传说,所以自称【龙城】。这种说法最为荒诞不经,纯属迷信无稽之谈,不值一晒。其三,常州是南齐、南梁两政权皇帝的故乡。这种说法也很井底之蛙,如果按照皇帝故乡算,沛县(西汉)、南阳(东汉)、亳州(曹魏)、温县(两晋)、忻州(汉赵)、武乡(后赵)、秦安(前秦)、陇西(后秦)、呼和浩特(北魏)、固阳(北齐)、武川(北周)、华阴(隋)、镇江(刘宋)、湖州(南陈)、隆尧(唐)等就个个可以自称龙城了。

其四,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常州题了一块“龙城象教”的匾,从此常州便总是抬出这块“御笔钦定”,自称常州。这一条理由虽然算是实锤,但也是很尴尬的,毕竟乾隆这种“题字盖章狂魔”题得字,其实也很难作数对不对?甘肃天水:一座因为伏羲自号龙城的城市天水地区是秦人的发迹地,但秦人本身其实是来自【东夷集团】的,伏羲信仰也是秦人当年从东方带过来的,这本身其实恰恰代表了华夏文明符号的扩张过程。

不过呢,其他地方的伏羲崇拜逐渐变淡,偏偏留下天水地区依然保留有比较浓厚的伏羲信仰。全国各地总是喜欢把远古神话人物的故乡和陵墓附会到自己这边,全国好多处尧舜禹乃至炎黄帝的陵墓便是一大显著的例子。伏羲也不例外,既然伏羲信仰在天水留存最多,那么天水那边索性就结合古迹伏羲庙自称伏羲故乡了。而伏羲呢,又恰恰是一个比炎黄还要悠古的传说人物,他和女娲共同构成了早于炎黄的华夏民族起源传说,既然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那么伏羲女娲后人自然也是“龙的传人”咯。

既然天水自称伏羲故里(甚至女娲故里),那么天水自然也就有了底气自称“龙的传人之城”,也即“龙城”咯。问题在于,如果你自称伏羲故里的天水说自己是龙城,那么像山东微山、河南淮阳这种文献记载可能是伏羲出生的陈地的地方,是不是也能自称龙城?而像陕西黄陵、山西高平、湖南炎陵、陕西宝鸡、河南商丘、河北涿鹿、甘肃正宁、北京平谷这种打造炎帝陵、黄帝陵文化旅游区的城市,是不是也可以用【龙的传人】的名头,自称【龙城】?内蒙古赤峰:一座因为考古发现的中华第一龙而自称龙城的城市红山文化聚落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早出现【玉龙】器物的地方,而赤峰恰恰是【第一龙】的出土地(见下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地区。

所以,赤峰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华玉龙之乡】,因为这一考古实锤而自称龙城,还是实至名归的。另外,匈奴单于当年的驻地龙城,位置还没有彻底确定,除了主流观点认为的蒙古国境内某地以外,也有内蒙古赤峰的说法。一旦考古发现匈奴龙城确实在赤峰的实锤,那么赤峰也便与朝阳相同,都是曾经确实用过【龙城】作为曾用名的城市了。

综上,在国内如今自称龙城的五座城市里,寒鲲更加认同辽宁朝阳这种曾用名就是【龙城】的城市,以及像内蒙古赤峰这种有考古出土中华第一玉龙实锤的城市,因为他们都是“独一例”且有实锤的。像太原、常州、天水,就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至少很难凭借所谓龙兴之地、帝王故乡、神话人物故乡、帝王题字这种并不独特的理由,便只许此三城叫龙城,不许其他城市叫龙城。

一旦认可你太原、常州、天水自称龙城,那么以同样的理由,真不知我中国有多少个城市可以自称【龙城】了,到头来,全中国各省都有五六个龙城,也是一番奇观233。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确有帮助的话,一定要点赞支持哦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欢迎动动手指点击回答上方的寒鲲头像,赏个关注哦。

古代的龙城指的是天水还是太原?

谢谢邀请。关于“龙城"到底是天水还是太原,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称为“龙城”的城市很多,但比较流行的对“龙城”的解释有两说:一说“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另一说认为“龙城”在今天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但这两说的依据都是对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的附会,很没有说服力。

虽然如此,两说均未涉及龙城是天水或是太原。飞将军李广剧照还有人认为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此说似为更有道理,但也未涉及龙城是天水或是太原。现在我们要搞清楚的是龙城到底在哪里呢?“龙城"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二首》的组诗里。他在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后唐人的很多诗里都提到了“龙城”这个词。由于人们对“龙城"一词的解释很不相同,因而使"龙城”变成了悬案,这也是唐人王昌龄始料未及的,否则他一定会像时下一些诗人一样在诗末留下注释,免得让后人发生纷争。

后世对“龙城"的解释最受重视的是清人阎若璩的说法。他在其所著的《潜邱札记》写道,“王少伯《出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遍阅《文苑英华》凡十数本并同。惟宋椠本《王荆公百家诗选》‘龙’作‘卢’。或者颇以为疑,来质余。余曰,‘卢’是也。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之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

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杜氏《通典》,‘卢龙塞在县西北二百里。’其土色黑,山如龙形,故名。若’龙城’,见《汉书·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西北胡皆事龙神,故曰大会处为龙城。’所以,唐窦威《出塞》,‘潜军度马邑,扬旆掩龙城。’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即王少伯又《从军行》,‘去为龙城战,正直胡兵袭。

’则‘龙城’明明属匈奴中,岂得冠于‘飞将’上哉?”自阎若璩此说一出,后人或赞同,或否定,或并列二说,或另辟他说,不一而足。飞将军李广剧照显而易见的是无论作哪种解读,都把“龙城”坐实为某地,且其论据又仅限于一二首诗,未能通观众多见于南北朝隋唐时期诗歌作品中的“龙城”与“卢龙”。这显然有失偏颇。南北朝时,龙城、卢龙等地名已见于诗歌作品中,而见于唐诗中的则更繁多。

对于这么多诗篇中出现的龙城、卢龙等,决不能都以诗人误认“卢龙”为“龙城”来解读,也不能都以合用卫青与李广的典故来解读,更不能以版本文字的错误来解读。其实,龙城在唐以前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说在当时就已是一个古地名了。其地城当在今辽宁朝阳,位于辽河流域西部。而建立行政区的卢龙县和作为军事防区的卢龙府、卢龙军,则是唐代的事情。

其地当在今河北卢龙,紧邻辽河西部地区。飞将军李广剧照既弄清了地理上位置,再来看唐代以前见于诗歌作品中的“龙城”、“卢龙”,就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晋宋齐及北魏以前的诗作中未见此地名。梁陈以后的诗作中只见“龙城”及其异称“黄龙”,在唐诗中则是“龙城”与“卢龙”二者俱见,并有一个清晰的趋向,即唐前期多见“龙城”,少见“卢龙”,中期以后,“卢龙”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是这些诗没有哪首诗中的“龙城”是指匈奴祭天之所,再联系“龙城”一辞不见于两晋宋齐及北魏以前诗作之事实,说明诗人们接受的十六国之后的“龙城”是个历史地名,并且很难看出这些诗中的“龙城”及其异称“黄龙”具有实指某地之意,大都是借指或泛指所处的辽西之地,甚至出于 艺术 夸张的需要而不顾地理方位。此外,这些诗往往以处在华北、西北地区的边关要塞与“龙城”相对,如用玉关、天山、轮台、马邑、雁门来与“龙城”作对句,都是一东一西,说明当时人把玉门关、雁门关一带看做是中原与外裔在中西部地区的分界线,而把龙城一带看做是中原与外裔在东部地区的分界线。

至于南北朝诗人将“龙城”与李广牵连起来,且为“飞将”冠上“长安”字样,这就进一步说明当时的诗人并不以“龙城”代指右北平。飞将军李广剧照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诗歌作品中的“龙城”,是诗人在创作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歌时,舍弃原始本意,仅取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出入东北边境所必经过的这一点,并形成一个艺术化、典故化的地理概念,即借指边城边关,或泛指边塞边境。

故在解读时,不可将其拘泥或坐实为某一具体地点。既然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在作品中对“龙城”作如此用,那对唐人来说,已是约定俗成的典故旧事。当诗人要用典故时,便从中拈取,以示出处有据,并不会先考证一番之后再用,这也是古代文学创作史上使用典故的一条通则。由此再来看开头我们所提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 到底在哪里的问题 ,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此句中的“龙城”就是边城边关的代名词、借用语,既不实指十六国时期前燕所置之“龙城”,也不是误指汉代右北平郡,更不是指匈奴祭天之地。由此可见,提问人将“龙城”设定为天水或太原更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本文采用了相关资料的部分内容,其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相关内容。)作者(右一)和朋友一起K歌。

唐诗中的“龙城”和“凤城”分别是指哪里?

谢邀,唐诗中的“凤城”指哪儿,好回答,古长安也叫“凤城”。由西汉时所建的“凤凰阙”而得名。韩琮《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句中“凤城”即指长安。“龙城”在唐诗中所指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的语境,应该有不同所指。如王昌龄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应指陇西成纪,即今之甘肃天水(成纪,即今之静宁或秦州)。

天水,古称“龙城”。王诗“飞将”所指,众所周知是指西汉名将李广,引用其故乡之名当在情理之中——“龙城飞将”,或“龙城李广”。再从别人的诗句中看其它唐诗中提到的“龙城”,如杨炯的《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和“去为龙城战,正直胡兵袭。”(王昌龄《从军行》)等含有“龙城”的诗句,其“龙城”当指现辽宁朝阳(古时称龙城),而武帝时李广镇守的右北平也即在现距朝阳50公里左右的凌源和宁城一带……此我一家之言,不足为信!谢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到底是在说卫青还是李广,龙城又在哪?

先说一下龙城到底是什么?以及龙城在哪?匈奴人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有三个关键性地点:单于王庭、龙(茏)城和蹛林。按《史记·匈奴列传》的说法:每到一年的开始,匈奴的各级首领们就会聚会与单于王庭,召开会议。到了每年的五月,他们将会大会龙城祭祀其祖先、天地和鬼神。到了秋天,马肥膘厚之时,匈奴人将大会蹛林,检阅人马牲畜。

因此,单于王庭(分南北)、茏城和蹛林分别是匈奴的政治、礼仪和经济中心。不过就跟单于王庭分南北一样,龙城也分南北,并且都在单于王庭附近。漠北单于王庭根据考证,位于现在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市以北,燕然山(今杭爱山)与安侯水(鄂尔浑河)交汇处附近,而漠北龙城则应该位于哈拉和林市西北70公里的哈喇巴尔戛逊遗址,后来的后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都曾将此地作为统治中心。

漠南单于王庭根据考证,位于阴山山脉之中,是匈奴人的最早政治中心,后世称其为“头曼城”或“单于台”,位于云中县西北四百二十里(宋代里),即今天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北200公里左右处。而南龙城的具体位置不可考,但应该在这附近。至于“龙城飞将”里的龙城说的应该是南龙城,按《史记》记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击匈奴,至龙城,斩首虏数百。

虽然这次作战战果不算很大,但却是汉初以来,汉军对匈奴人的第一次战略进攻胜利,是之后一系列辉煌胜利的起点。之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龙城飞将”说的是李广,因为《史记》记载,匈奴称其位“汉之飞将军”。不过,虽然元光五年的那次出击李广也参加了,但他是从雁门关出兵,而且被匈奴人打得大败,自己还被活捉,最后靠着神箭技艺才逃脱,根本没到达龙城。

所以,现在有观点认为,“龙城飞将”其实指的是卫青。毕竟是卫青在龙城取得了胜利,而不是李广。对于这个问题,要结合后面那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前考证了,匈奴的漠南单于王庭就在阴山当中,所以,这句应该指的是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动,彻底把匈奴势力赶出阴山山脉、史称“幕南无王庭”的漠北之战。

也就是在此战中,李广再次迷路,没赶上会战,然后面对卫青派来的人的责问,“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自杀了。综合这两句诗来看,杀到龙城的是卫青,被称为飞将的是李广,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是卫青与霍去病。至于“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每个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得出不同的判断。也有比较中庸的说法认为“龙城飞将”说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汉代的那些名将群体。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龙城是哪里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61946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