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够阳刚,家长有点发愁

儿子不够阳刚,家长有点发愁

贵阳一名家长表示,儿子11岁了,一点都不爱运动,有点儿肥胖,最闹心的是男子汉气质弱,动不动就哭。据了解,在妈妈带娃居多、女教师普遍的当下,不少男孩子都缺乏一点儿阳刚之气。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近日,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中心学校的李树林老师就这一话题分享了他的经验和看法。

性别二分法 其实很刻板

在谈这个话题前,李树林老师先分享了一个故事:小A和小B一起放学回家,因为是冬天,放学时天已经快黑了,路上没有什么人,小A感觉有些害怕,紧紧挨着小B。小A的家先到,本该自己走上楼的小A,因为发现楼道黑漆漆的,半天迈不开脚步。就在这时,小B拉着小A的手说,别怕!我送你回家。大家猜猜,小A和小B哪个是男孩儿?哪个是女孩儿?为什么?

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小A是女孩儿,小B是男孩儿!重点不在于他们的性别,而是为什么我们的鉴别会如此迅速和统一,这足以发人深思。性别的二分法是大多数人类认可并且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类方法。但是这样的分类仅是基于生理层面的,而并未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性别分类。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子女外表装扮、行为不符合于我们对于男女性别的认知时,就会出现焦虑,甚至会通过语言劝说(攻击)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希望孩子能回到“正轨”上来。

对于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换句话来说,社会正在长期持续地对人类进行着性别教育,这样的性别教育单一、刻板且不容置疑,影响深远。

首先,学习自身性别角色的内容没有错,但因此剥夺了个人不同性别角色实践的权利就错了。性别认同是孩子性别学习的基本组织者和管理者。孩子从他们的所见所闻中形成了性别刻板概念。当他们获得了性别一致性时,他们性别的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且表现出与性别概念相一致的行为。与之相对应的,让孩子了解关于自己的性知识,学会对生命了解与尊重是很重要的。

其次,个体差异大于群体差异,不是男生和女生各有特点,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只是性别优势。对于孩子的性别认同,作为家长,应是保护而不是禁止,是给予而不是剥夺,是赋权而不是夺权,这也是知名性学教授方刚先生创新并持续推广的核心理念。

性别认同仅仅只是性教育的其中一个部分的内容,近年来性教育的不断推广和重视,我们倡导的是基于人权和性别平等信仰的性教育,我们应该有勇气跳出历史的局限,同时跳出更为狭小的自我,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以平等、平权、平常之心,接纳不同的声音,给他们得以呈现的机会。

性别教育 可围绕三个核心

从学校性教育的渠道而言,可围绕三个核心:1、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教育。2、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加上男性参与教育。3、对性别多元气质包容的教育。基于三种性别层面: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实现破除由社会文化长期构建出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别歧视的性别教育目标,从而建立性别平等的基本理念。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有意识地追求男女平等,防止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化,给青少年打开生命发展的广阔空间,尊重不符合社会性别刻板模式的学生个人性情,实现倡导宽容、自主选择和赋予权利的教育氛围,权力的核心是包容,而非要求所有人都去做同一种选择。

性知识是一门关于身体的知识,性人权对性教育的启发是权力、尊严、包容、多元、尊重、开放。不仅仅是学校,家庭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以及同伴性教育都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以现阶段学校性教育为探索先锋,教师、家长和青少年应该共同成长,共同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男女性别特征并非二元划分的,有一些人会兼具二者的特质,双性化的概念则是保持了自身性别优势,而吸收对方性别特点的一种新理解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儿子不够阳刚,家长有点发愁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12617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