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引企驻校,打破闭门造车

  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是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要举措。学院为了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主动开门办学,通过引企驻校,打破过去闭门造车状况,开创了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根据与专业的契合度;与课程建设和实习教学内容的协同性、生产技术点和教学知识点的融合度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一致性等要求,先后引入成都渝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并最终保留成都普赢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成都传视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凌升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三家科技含量高的小微成长性企业,通过校企双方在设备、师资及科研力量等方面的资源整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同步掌握企业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

  构建“一主线、三中心、双平台”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入驻的企业以学生成长的能力为主线,通过打造“校内实训中心、校内学徒中心、校外学徒中心”,构建双创平台、认证及竞赛平台,形成了“一主线、三中心、双平台”工学一体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院培养水平和质量。

  根据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构建专业集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校内学徒中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专门组织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导师前往智能制造产业园、郫都智慧科技园、航空动力产业园等成都市重点产业园以及西门子公司、捷普科技、5701工厂等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对相关人事部门主管、技术管理人员、技能骨干进行调研,并组织兄弟院校、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研讨,根据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对人才综合素质、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要求,修改完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适时打破系部、专业界限和壁垒,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符合成都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企业平台,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一方面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下企业顶岗实践,增强了理论教师的实操能力,培养了更多具有高级技术职业指导的“一体化”教师。近三年,学院一体化教师增加了76%,教师沈德章还成功申报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数控铣工技能省级大师工作室。另一方面,学院还与合作企业一起共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管理队伍,弥补了学院实训教师的不足。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是企业的业务骨干乃至企业主管,将“5S”、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AS9100)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学院,实现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学院也为师傅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依托企业,组织实施“学徒制”和“工学交替”

  学生一入校即与学院、企业签订培养协议,打消了企业培养成本方面的顾虑。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内工厂、校内学徒中心进行“学徒制”及“工学交替”的学习,形成了“企业、学校”二元合一的学生校内工厂学习组织管理体系,学生上课就与企业上班时间一致,实行打卡考勤。同时,还探索创建了“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的四阶段人才发展模式,实现了“学生-学徒-准员工”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发展。

  推进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

  基于校内工厂真实的生产环境,构建了以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为导向、符合制造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的、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新标准,使学生技能符合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具有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

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共同实践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 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引企驻校,培养“大国工匠”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17139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