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1800万年前犀牛与众不同的迁徙路线

研究发现1800万年前犀牛与众不同的迁徙路线

研究发现1800万年前犀牛与众不同的迁徙路线字体:小中大分享到:研究发现1800万年前犀牛与众不同的迁徙路线2021-11-24 15:28:32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金迪、张权)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在山东山旺盆地发现约1800万年前的犀牛犀牛骨骼化石。基于此,研究人员揭示了这种犀牛从欧洲到东亚的独特迁徙路线。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科学亚洲:x》上。

山东山旺盆地发现的犀牛犀牛骨骼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脊椎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涛说,犀牛犀牛是因其左右两侧鼻骨前端有一个凸起的小角座而得名。它是一种生活在森林里或森林边缘的犀牛。它们长约2米,和人们在动物园里能看到的印度犀牛一样大。犀牛犀牛上唇较长,有发达的门牙,便于从树上或灌木上取树叶和嫩枝,提高取食效率。

山东山旺盆地发现的犀牛头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犀牛犀牛的化石记录最早出现在2500万年前的欧洲,1600万年前灭绝。这次发现的化石大约有1800万年的历史,包括完整的头骨、椎骨和肢骨。”邓涛说,当时青藏高原已经上升到3000米左右的高度,动物穿越青藏高原非常困难。而小花犀牛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西欧迁徙到东亚。

这项研究发现,犀牛犀牛的迁徙路线不同于同时期的许多犀牛群体。邓涛解释说,大部分亚欧共有属种的迁徙经过青藏高原南缘,但犀牛犀牛更有可能从青藏高原北缘经中亚到达东亚。

山东山旺盆地发现的犀牛脚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青藏高原南缘温暖湿润,更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存。”邓涛,而犀牛化石发现于中亚和山东山旺盆地。它们穿越青藏高原北缘在欧洲和东亚之间迁徙是最短的路线。北线的环境比较寒冷,对动物的适应性要求很高。不是每一个犀牛群体都能止步于此。犀牛犀牛门牙发达,摄食效率高,所以能在中亚繁衍生存,并留下化石记录。

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犀牛在欧亚大陆的分布及可能的迁徙路线。(中国科学院古椎骨研究所供图)

据介绍,此次发现化石的山旺盆地是1800万年前的火山湖。当时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湖中藻类生长旺盛,周围植被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因此保存了非常精美和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包括大量完整的植物叶片、鱼类、青蛙、鸟类,以及完整的大型哺乳动物。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研究发现1800万年前犀牛与众不同的迁徙路线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071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