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柳青 学习柳青

纪念柳青 学习柳青

纪念柳青 学习柳青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纪念柳青 学习柳青 2021-11-12 10:39: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创业史第一稿。

刘清(右三)正在田里和农民聊天。

从1959年春天开始的《创业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家刘清试图在她的作品中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他在渭河平原蛤蟆滩的典型环境中,通过曲折的合作化运动,描绘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通过梁生宝、梁三老人等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展现这一时期农民思想情感的变化。

小说出版后,被文学界誉为“反映了广大农村生活的深度”,“塑造了一批达到艺术水平的人物”。《创业史》出版60年来,所体现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历久弥新,刘清也成为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作家代表。

作家贾平凹说,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听说过关于刘清的故事,但他没有亲眼目睹。我有幸见到了刘清。作家陈问我:“老阎,你见过几次?”我说从1969年到他去世前夕,我去过刘清六次。陈说:“我只见过他一次,还是他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听。”是的,我比他们幸运。我熟悉刘清,但对刘清了解不深。现在让我们再来谈谈刘清,只是为了深入了解刘清和继承刘清。

刘清创造了两大奇迹。第一,他深入生活,讴歌人民。在这一点上,他是无数作家学习的榜样。二是发现心灵之美,创造真善美。在这方面,刘清也做到了极致。

刘清像一个苦行僧,沉到基层,很苦。他告别了大城市,在皇甫村的一个破庙里安顿下来,拖着一大家子艰难度日,吃着粗粮。“不要疯,不要活下去”,刘清在感情上做了一次脱胎换骨,为农民兄弟做更多的好事。他为会员撰写了《畜牧三字经》。看到陕北农村干旱贫瘠,他“不安”,写了《关于改变陕北土地管理政策的建议》。他调解人事纠纷和家庭矛盾,深受村民信任。他不拿群众的一针,哮喘,日常医药费从未报销;稿纸未被省作协接收,但怜贫爱幼,将《创业史》16000余元稿酬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建医院。他说:“我有工资,不需要这钱。”1961年,在写《创业史》第二卷时,刘清提前向中国青年出版社借了5500元,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和电线杆的费用。

刘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刘清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忠实实践者,他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作创作的宝典。

刘清活着的时候,巴金还活着。我当时的印象是,巴金是五四文学启蒙的产物,刘清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产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中国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有前途的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地、全心全意地、无条件地到群众中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事物。刘清以惊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投身农村生活14年,先做人,后写作,展现“新世界、新人物”,留下了划时代的创业史和无尽的人格魅力,直至去世。我们来做个对比。在以上对艺术家的要求中,刘清没有满足哪一项?

正因为刘清是深入生活的典范,***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刘青石:“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刘清熟悉村民的喜怒哀乐,中央政府出台了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能立即想象出农民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追求真善美是刘清创作的永恒追求。他在扎根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的美,生命的美,灵魂的美。刘清所谓的扎根生活,植根于人们的灵魂,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从而影响了一代作家和读者的精神世界。

刘清歌颂了陕西农民的直爽正直的气质,孝顺、勤劳、淳朴、倔强、倔强,打破了旧的意境、叙事策略、心理描写的技法,塑造了梁三老汉、梁生宝、郭振山等新的人物形象,建造了一座生活细节优美、一砖一瓦清晰的巨大艺术殿堂。

刘清描述的自然风光和劳动场景是多么美丽啊!他对农民为新生活而艰苦奋斗的描写(如梁生宝买稻种、砍竹子等。)和他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细致刻画,栩栩如生,充满了深厚的人情。他把三秦地域文化和关中方言口语提升到审美层面,细腻、冷峻、严谨,充满生活情趣,新颖、隽永。

更重要的是,刘清敏锐地捕捉和记录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正在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时候,千百年来受苦受难的农民的面孔和心理。他是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人格的见证者、体验者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史记录了时代,感动了中国。

刘清对文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小说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从外国特别是苏俄引进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并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相结合,使国风、风土、中国风的小说模式深入人心。

刘清去世了,创业史留在了身后。创业史把小说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其严谨的叙事和精致的细节,苦难中人性的表现和对农民劳动的歌颂,令人耳目一新。被公认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时期的巅峰之作和红色经典。难怪路遥说刘清是他的“文学教父”。他把《创业史》读了七遍,陈也把《创业史》读了七遍。可以说,刘清影响了几代人。

刘清在参加第四次文化代表大会时告诉我:“我是一个遵循两个原则的人:客观规律要求我和党性要求我”,这是他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基础。

1978年,刘清永远离开了我们。好在他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部创业史。刘清和《创业史》是中国文坛上的两大奇迹。

记住刘清,向刘清学习!(严刚)

图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刘清家族提供。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纪念柳青 学习柳青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67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