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精馏人生从广州起步

百年精馏人生从广州起步

原标题:百年整治生活从广州开始

余国聪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亮通讯员赵辉/通讯员供图

他怀着“国家之大”之心,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攻克了重水生产的技术难关,为新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学以致用,深耕精馏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上千台工业精馏塔,助推了中国石化工业的技术跨越式发展;他致力于学习,阐述家国情怀,鼓励学生为强国而读书。

80岁时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84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5岁还站着给本科生讲课,97岁还趴在桌子上写理论书...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中国精馏分离学科的奠基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开创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创者——余国聪先生。俞国聪,1922年生于广州,2022年4月6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科学报国:为“两弹一星”突破做出重要贡献

1922年11月18日,广州西关地区一个姓余的商人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九个孩子,取名余国聪。1938年,当日本侵略者入侵广州时,16岁的余国聪目睹了家乡的毁灭。在飞行中,他的两个兄弟中的一个死亡,另一个受重伤。个人的痛苦使他坚定地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45年,余国聪赴美留学,两年内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7年,他留在匹兹堡大学任教,从事化学热力学和蒸馏理论的研究。凭借出色的学术成就,1950年,时年28岁的余国聪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单。当时他面临的是一条平坦的学术道路。但他从未忘记为国家服务的信念。1950年8月,他毅然放弃了自己优秀的科研平台和生活,避开封锁,以香港探亲的名义回到祖国。

国之所需,心之所向。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还没有掌握重水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在余国聪那里知道了重水对于前沿科技的重要作用,也知道这样的核心科技是拿不出来的,只能靠自己研发。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天津大学,专门参观了于国聪分离重水的实验室。周总理握着余国聪的手说:“听说你们在重水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在等你的消息。现在有人想“卡住我们的脖子”,阻止我们的反应堆运行。我们必须争一口气,不要停我们的反应堆!”

为了“争一口气”,余国聪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最终提供了提取纯度99.9%重水的关键技术。他首次提出了浓缩重水的“双塔法”。该技术作为我国唯一自主生产重水的技术,沿用至今,为实现我国重水完全自给,甚至为新中国核技术的起步和“两弹一星”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国聪真的好不容易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他的团队很快实现了蒸馏技术的产业化,为企业开创了从研究到试生产的“一条龙”模式。改造或新建工业精馏塔1万多座,直接推动了我国石化、轻工、环保等行业精馏分离技术的进步。目前,石油化工行业80%以上的精馏塔都采用了这项新技术。在炼油常减压蒸馏领域,他解决了我国千万吨炼油超大型蒸馏塔的设计难题,国内技术市场覆盖率达90%。在空气体产品分离这一重要领域,他使我们自己的技术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完全替代了国外技术。喻国聪的现代精馏技术,提升了我国化工分离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石化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在精馏技术领域步入国际先进国家行列。

科研之路从未停止。余国聪深知制约工程技术突破的基础理论问题很多,于是带领团队回到实验室,从大型精馏塔的流体力学、基本传递现象、热力学等基础问题开始了“坐十年冷板凳”的艰苦基础研究历程。他提出应用现代计算技术,借鉴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的基本方法,结合现代物质传递和扩散理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用于精馏等化工过程的化学计算传质理论,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精馏过程工业设计中对经验的依赖,使化工过程设计一步步从一门“技术”变成了一门科学。

教书育人:85岁了,还坚持站几个小时给学生讲课。

“上课的日子,我会凌晨4点起床,一遍遍复习讲课内容。即使这门课教了很多年很多次,我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力求完美,就像整改净化的过程一样。而这份庄严,来自于余国聪的学生、天津大学教授袁希刚先生的言传身教。袁希刚还清楚地记得,85岁的时候,余老先生还坚持给本科生上了一堂“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创新”的创新课。一节课大约持续3个小时。学生们怕老先生受不了,就给他拿了把椅子。但王老师总是拒绝:“我是老师,站着讲课是我的职责。”

因为一直奋斗在科研一线,余国聪的讲课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博采众长,博采众长。他把复杂的理论和工程问题变得简单而迷人。听过他讲座的人都说,王老师把讲座当成了一门艺术。

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化工人才,探索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喻国聪的重要职责。受教育部委托,带领国内9所高校参与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中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了新的化工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了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了化工课程标准实验设备,出版了50余种推荐教材、参考书和教学软件。这些研究成果全面提升了化学工程本科教育理念,余国聪于2001年、2005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少读书: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过珠江去上学。

晚年,余国聪在和晚辈聊天时,总会提到自己小时候在广州的经历。

因为家境一般,余国聪6岁启蒙时上了私立学校,后来转学到家门口新开的公立小学广州市第七十三小学。

说起小学,手工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日常生活中能摸到的东西,能做的没有限制。余国聪和他的同学喜欢用石膏做模具,他们已经做出了栩栩如生的苹果模具。少年时期的余国聪,在制造模具的过程中研究各种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对他以后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余国聪的中学时光是在广州一中度过的。他花了一个多小时走到第一中学。每天早上,他都要从珠江南边穿过海珠桥过珠江,一直穿过珠江,直到北边的越秀山下车。虽然可以坐公交到达,但是坐车一天要一毛钱。那时候家里一天只能给他一毛五,坐车吃不了午饭。这一毛五,他总是省着花,经常只是买零食充饥,把买书的钱省下来。主编邹桃芬几乎买每一期《生活之星》杂志。

余国聪兴趣广泛,买不起书,所以经常去书店“订书”(看书)。最受欢迎的是学校附近的商业书店和开明书店,他最喜欢的书是《相对论简明解释》和《化学世界》。两本科普书,一本是物理的,另一本是化学的,极大地激发了他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在战争中没有地方放一张安静的桌子。1938年侵华日军攻占广州时,16岁的余国聪刚上高三,战争中断了他的学业。在枪林弹雨中,他决心走上科学报国的道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百年精馏人生从广州起步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8554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