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施甸仁和镇五楼明德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实践

保山施甸仁和镇五楼明德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实践

原标题:保山施甸仁和镇明德小学五楼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实践

走进施甸县仁和镇五楼明德小学,校园内民族团结知识展板十分醒目,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各族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娱乐,互相交朋友,互相帮助。

施甸县仁和镇五楼明德小学是一所农村半寄宿制学校,现有19个班,596名学生,专任教师34名。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办好“五堂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着力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好好上一堂“宣传教育课”。学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作为铸魂工程,以宣传教育引导和思想共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办好“宣传教育课”。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园电子屏、家长会、主题班会等宣传教育渠道的作用。通过讲故事、玩游戏、写作文、唱民族团结歌、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等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上好“课堂教育课”。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各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课堂上,老师用生动详实的事例和故事告诉学生,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凝聚着我国各族儿女一代又一代的心血。教育引导各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意识;给学生讲祖国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写的。向学生讲述建党100周年以来各民族携手奋进的历史故事,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加深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告诉学生,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解读我国各族儿女多彩的中华文化,积极为各族学生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给学生讲祖国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继承发扬好。

好好“文化教育课”。学校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视觉形象工程建设,建设民族团结主题教育长廊,展示民族团结文化知识和学生绘画、作文、手工、活动照片等。,寓教于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这一点,有效增强了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高度认同。

上好一堂“政治教育课”。学校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在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滇西抗战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学生心中。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党建室、德育室、思想政治教育室的教育功能,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融入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红色教育之中。

好好上一堂“课外教育课”。学校不断丰富课外活动,认真开展“课外教育课”,努力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一是开展民族团结阅读活动,让孩子通过阅读了解民族故事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开展“我的人民,我的国家”共同唱红歌、“爱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活动...歌声响彻五楼明德小学空,师生们嘹亮的歌声充分展现了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三是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班主任利用班会课选择一个适合班级的民族故事然后在每节课讲故事。第四,举办民族团结演讲比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对民族团结内涵的理解。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就如何维护民族团结、构建民族团结和谐校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增强了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第五,组织观看一部民族英雄电影的活动。第六,开展民族团结文艺演出。第七,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八是利用冬季运动会开展广播操、足球联赛、啦啦队等活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九是利用劳动培训的机会,提高各族师生的动手参与能力。通过亲身参与培训,参观县爱心亭和陕州林场,孩子们学到了“不劳无获”的道理,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学校通过上好“五堂课”教育课程,有效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载体,不断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各族师生心中。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校园里遍地开花,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教育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者:通讯员李荣富

转载请注明出处《民族时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保山施甸仁和镇五楼明德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实践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76165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