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剧的高同质化陷阱:听算法的,还是听观众的?

仙侠剧的高同质化陷阱:听算法的,还是听观众的?

《永恒的尘埃》海报

如果说2005年出现的仙剑,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樱桃,却清新芬芳,那么2021年的仙女木偶戏,就成了中央厨房统一的樱桃奶茶:原料打包发货,工业糖浆洒出来,却五彩缤纷却无味。可惜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是樱桃味的无糖气泡水。

2021年的夏天,最自成体系的电视剧是夏季剧系列。即使是多年来拯救城市的冠军夏衔剧,也没有带来这一卷应该有的热度。

刚刚结束的《永恒的尘埃》就是“空调”的典型代表。腾讯的+项目(通常是3亿元投资起步),三枚金牌得主周冬雨担任主角。这些都是《戏剧之王》的配置,标杆显然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样的爆款。

它的收视率还算不错,累计播放量超过30亿(根据猫眼数据),但豆瓣评分最终稳定在5.4(约12万人评分),这是有收视率无口碑的标准。考虑到前期的投资规模,基本可以算是“扑”了。同时也终结了2015年开始的暑假看夏衔剧的神话,业界甚至做出了悲观的评价:“夏衔死了”。

夏衔真的死了吗?

套路受欢迎,还是套路不受欢迎?

当下语境中的“夏衔剧”应该更准确地描述为“夏衔偶像剧”。

第一个赢家应该是2005年游戏改编的《剑侠传奇1》。李逍遥、林月如、赵灵儿构建了一组“白月光·朱砂痣”的经典三角关系,也为后来者指明了成功之路:情感红利。

下一个获奖者是2015年的华。从此,一部夏衔偶像剧爆红基本上每年夏天都有预定: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8年的《甜蜜蜜像霜一样燃烧》,2019年的《陈情令》。显然,制作人已经逐渐总结出这种类型的财富密码:知名IP+女低男高+轮回虐。

17年的仙偶演变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爱情的前进,骑士精神的后退。

从这个角度来看,《永恒的尘埃》是有资格感到委屈的:它是按照这个规律创作的专用产品。

结构上,轮回施虐的比例被刻意提高。原著故事从女主角“古”的第二个“后池”开始,也直接抛出了《逆天改命》这本书的价值观,男女主角的行动目标都是拯救全民。

不过这部分内容直接被移到了剧版的18集,新加的前18集都是两个人上辈子是如何坠入爱河的神。原本在原著中几乎是一段过眼云烟的历史,被小心敷衍成文章,明显打上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烙印。

在人物设定上,一个被低估的女主角(当然,最后透露的是她有着高尚的人生经历)在古代,白君,一个表面上是冰山内部有着深厚感情的神的英雄,就像三生三世、米香三世、刘力一样。

在情感上,师徒之间相互信任和依恋的过程是从可望而不可及的,具有华钱毂中白如华与华师徒之情的风范。

况且按照世界设定,仙界和妖界是混在一起的,神仙们又像各行各业的儿戏一样爱上了你,很难找到具体的开创者,这只能说是各种仙偶剧共同努力的“约定”。

假设《永恒的尘埃》一定有新的东西,那大概就给女主角提供了一张最少的“仙脸”——周冬雨有一张现实主义的主题脸,与整个仙尘的氛围背道而驰。

《永恒的尘埃》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前面有成功的人,它的失败,是因为前面有太多成功的人。

这只是《永恒的尘埃》的问题吗?

然而,更早的《玉龙》同期播出,成绩更差。累计播放量8.79亿(猫眼数据),豆瓣评分3.7。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两部剧的卖点几乎是一样的:《千》的女主角有神的地位却配不上神力,《龙》的女主角是个小丫环;“千”的英雄是威武的神,“龙”才是真正的龙王。感情走向基本相似:男主默默守护女主的第三次生命,最后为她牺牲自己。就连男主的AI机器人演技都高度一致。

然后整理一些今年已经开工的仙偶项目,依然是同样的公式:“重紫”主演YCY,“师生恋”+“第三次轮回”;菊子的“华容”,女凤凰转世,男太阳神;《奔月》中,男主是魔神,女主是他在人间选择的祭品,还有另一对师徒之情...

仙侠剧高度同质化的背后,是创新能力的逐渐丧失和市场嗅觉的失灵。

如果说2005年出现的仙剑,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樱桃,却清新芬芳,那么2021年的仙女木偶戏,就成了中央厨房统一的樱桃奶茶:原料打包发货,工业糖浆洒出来,却五彩缤纷却无味。可惜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是樱桃味的无糖气泡水。

比密码更善变的是时代。比时代更善变的是人心。

没有风险,夏衔。

研究夏衔偶像剧的发展历史,必须关注一个节点:2015年。

今年《剑侠传1》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9分,但自从华走红后,《剑侠传1》的评分会随着每一个爆仙娃娃而有所上升,现在高达9.0分,正在成为仙偶剧不可逾越的巅峰。结果今年翻拍的《仙剑》出来了,舆论不好,不乐观。

因为《仙剑1》的成功与其说是休、刘亦菲等演员与人物的完美契合,不如说是时代的需求——后者几乎不可能复制。

2005年,经典剧还在荧屏上热播,收视榜前三名分别是《北京的云》《亮剑》《汉武大帝》,有着上一代人的重量感,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一直在呼唤一部真正具有二级血统的作品。改编自经典游戏《剑侠传奇》,顺其自然。

与此同时,2005年也是互联网祝福年轻一代的一年:百度上市、阿里并购雅虎中国、网友首笔十亿美元、超级女生投票成为夏天最火热的回忆.....互联网公司上市也造就了一批新财富新贵,强化了“王侯将相,宁要种子”的命运改变本质。仙剑1中穷小子的反击是这一代年轻人人为的梦想。

到了2015年,互联网已经成为巨头的游戏。年轻人自嘲为“群居动物”,奶茶和甜宠剧是日常生活更新的良药。在这样的社会心理下,以“华”为代表的“神仙爱情剧”非常受欢迎。神仙即使历经磨难,也是被赋予了美丽和高贵,爱情不在于磨合、追求和诱惑,而主要来自命运。

但从2020年开始,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不安全感会增加,年轻一代会自动自发地减少欲望。作为一个触觉比较灵敏的商业前哨,修县。com变得流行起来。被师父/师兄/男友牵着赢就好。但影视剧还是“相爱几万年”。怎么才能不显得累赘和过时呢?

17年仙偶剧流行趋势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大众的“集体召唤心理”:渴望存在但现实中缺乏的理想、情怀、生存状态都需要被满足和召唤回来,仙偶剧就是最好的载体。

最早的《仙剑1》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提前了一步,满足了这种集体心理。它大胆尝试轻松题材,雇佣新人,甚至魔改原创作品,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从第一次播出开始,就被游戏粉丝骂“魔改”、“五毛特效”,被主流媒体批评为“过度游戏化”,甚至逼着编剧写长信解释自己的改编想法。

最终,这次冒险获得了回报,口碑反转完成。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在算法的指导下翻拍仙剑,谁能想象到李逍遥从对小人物的嬉笑怒骂变成了高贵的冰山脸仙子,谁能想象到他和赵灵儿、林月如生活在中西方文化分分合合的天宫里,轮回与谩骂?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部夏衔剧是这样死的吗?不,只有那些不再造梦境的“算法”剧才会死。下一代流行皇冠只会属于“冒险”:它能匹配和回应时代和社会心理,同时又敢于引导观众探索未知的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仙侠题材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探索未知,逆天改命。

(李罗成是文学评论家)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仙侠剧的高同质化陷阱:听算法的,还是听观众的?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5267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