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指尖上的粮食浪费”问题

记者调查“指尖上的粮食浪费”问题

记者调查“指尖上的粮食浪费”问题字体:小中大分享到:记者调查“指尖上的粮食浪费”问题2022-01-21 07:42:57来源:法治日报

外卖平台很多,

消费者计算越多,浪费越多。

记者调查“指尖上的食物浪费”问题

编辑评论/注释

仓库固若金汤,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反食品浪费法》,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光盘行动”,大力整治浪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好转,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食物浪费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很普遍,尤其是在节假日。为进一步抵制餐饮浪费,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本报记者近日深入餐饮浪费一线调查,从今天起在法治经纬版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为了在外卖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很多外卖商家通过设置配送额度、全场打折、食物减半等活动来进行营销,吸引消费者。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却存在着大量的餐饮浪费问题。

●外卖平台“满减补单”的促销方式会诱导消费者购买自己不需要的食物。有些消费者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但是看到全款优惠后觉得很划算,一时冲动多花了钱,造成了更多的浪费。

●外卖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应的营销机制。在点餐页面,以醒目的方式提示消费者根据需求点餐,并明确标注食品的规格、口味、推荐消费数量等信息,建立消费者点餐奖励机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又到了午饭时间,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员工张洋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外卖软件,准备为自己挑选一顿美味的饭菜。一份炒肉丝加一份米饭总价22元;再加一份米饭把总价提高到25元,但是按照“满25元减5元”的满减规则,最后只付20元。

张洋自然选择了后者。点击“支付”,送餐上门,吃完后,张洋把多余的米饭扔进楼梯间的垃圾桶里。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近年来,外卖行业迅速崛起。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外卖用户规模达4.69亿。为了在外卖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很多外卖商家通过设置配送额度、全场打折、食物减半等活动来进行营销,吸引消费者。然而,法治日报记者在近日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在这些活动背后,大量餐饮浪费问题滋生。

设置交货配额。

得多点。

“其实我也不想多分。我点多了就浪费了,但很多时候量不够就不给送了。”张洋说着,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她在外卖平台上经常光顾的几家店铺。从店铺公告中可以看到,商家设定的起送额度基本都在20元左右。如果张洋订购的数量不符合要求,就不可能下订单。

张洋告诉记者,因为公司离家很远,而且公司不提供午餐,所以她通常“叫外卖”。为了满足分配配额,她经常要在主餐后点一个鸡蛋或香肠。“胃口那么大,浪费在所难免”。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经历。

北京某传媒公司员工李深有同感地举了一个例子,说:“前天我在外卖平台点了一份14元起的砂锅土豆粉。其实已经够了,但是因为不满意配送额度,只能再点一份6.6元起的鸡排。结果鸡排咬了两下就扔了。”

根据受访者反映的情况,记者随机选取了外卖平台上的10多家店铺,发现这些店铺基本都设置了起订额度,大部分在15元至50元之间,部分海鲜店的起订额度高达80元至158元。如果最终订单金额没有达到发货额度,平台会显示“对发货额度不满意”,无法下单。

有一家店铺不设置起始配送额度,但记者点餐时发现,这不过是商家的一个套路——10元以下商品和打折商品的简介上都标注了“一点不配送”的字样。如果你点了两个打折的商品,第二个会恢复原价,实际支付的金额还是在20元左右。

“花样和套路太多了,还真应了那句老话,买家不如卖家。”经常点外卖的吉林长春市民周鑫宇说,她也遇到过这样的套路——20元起,但店里的套餐价格是19.9元,消费者要搭配其他食物才能下单。

“这无异于花钱买浪费。”周鑫宇说。

各种优惠的叠加

多点餐“划算”

“满25减5,35减10,45减15……”在外卖平台上随便开几家店就能找到各种满减。此外,商家和平台还放出各种优惠活动,如外卖红包、补贴等,有些还可以叠加,吸引消费者。

在张洋的桌子上,有许多瓶可乐。她笑着说,这都是因为点外卖时的全款优惠。比如点餐到30元,发现35元减了10元,然后点了一瓶67元的可乐,价格却减到了27元。后来可乐太多了,她就点了一些零食,吃不完就要扔掉。

记者发现,利用满折吸引顾客是外卖行业的常规手段。一般商家会根据消费金额从低到高设置不同的优惠档位,买的越多优惠幅度越大。正是在这种机制下,一些消费者抵挡不住诱惑,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餐食,浪费在所难免。

在在京大学生姚澜看来,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只有浪费,根本没有“优惠”。

比如她说她学校附近有一家煎饼店。她以8元的价格买了一个煎饼,但外卖平台上的价格是17元。然后店里有各种打折券和红包。一个煎饼加两根香肠的价格甚至比一个煎饼加一根香肠还便宜。“反正我买的东西多了,但是价格一点都不便宜,比去商店贵多了。”

此外,记者在查看平台商家活动规则时发现,在购买商品时,商品的实际价格会标有预估价格。比如韩国外卖店,一份肥牛泡菜汤和一份米饭售价41.8元,下方红色字体标注“预计27.8元”,菜单页面下方黄色字体标注“再买11.2元,再减6元”,括号内设置“Go”。

点击“进入菜单”后,页面会显示店内价格相对较低的饮品或菜单项。再加一个12元的80g年糕,总价只增加4元。此时页面上的黄色账单提示变为“再买32.2元,再减7元”,直到店家设定的最大满减金额“118减35”才会有新的账单提示。

"这些技巧是为了一步步“引诱”消费者."张洋说。

北京第一集团公司员工陈志平喜欢收到各种优惠券。最近他找到了一个新的领取外卖红包的渠道,满减可以和外卖红包叠加,让外卖价格看起来更划算。

“虽然看起来比较划算,但是买了之后发现根本吃不完。当我扔掉它时,我感到浪费和尴尬。”陈至说。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外卖平台“补单降价”的促销方式会诱导消费者购买自己不需要的食品。有些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但是看到全款优惠后,觉得很划算,一时冲动多花了钱,造成了更多的浪费。

“应禁止全额折扣和设定起始金额的现象。外卖商家不能只从自身利润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直言不讳地说。

小菜很受欢迎。

缺乏量化标准

随着反食物浪费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呼吁“小份菜”和“半份菜”。北京市反食物浪费条例规定,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在餐食浏览页面标注规格、参考重量、口味、推荐消费数量等信息,宣传小份、多份餐食或者自选套餐。

然而,记者查看外卖平台时发现,很多店铺并没有设置小菜选项,有的店铺虽然标注了小菜,但只有“小菜”,没有“大盘菜”可供选择。在菜单详情页,商家一般会标注菜单所用的主料和辅料,但很少标注每种食材的克数。

郑风田认为,完全可以标明饭菜的规格、热量等信息,欧美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摄入一定的热量和蛋白质。如果食品明码标价,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自行计算,减少浪费,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北京读研究生的杨澜平时喜欢叫外卖。在她看来,按照目前一些商家推出的“小菜”、“半份菜”,只是商家自己更便宜,消费者很难得到实惠,对反食物浪费作用不大。

据她分析,很多“小菜”和“半份菜”在价格上只有“大盘”的三分之一和“大盘”的一半,而且很多商家已经明确单个小菜不会配送,所以点了很多满减券的小菜,需要更多的包装盒,消费者点外卖的费用一下子就高了很多,也造成了很多浪费。

记者随后尝试了一下,在外卖平台上点了同一道菜的大份和小份进行对比。果然如杨澜所说,菜菜的小份只有大份的三分之一,价格接近大份的一半。有商家告诉记者:因为小菜和大盘菜的烹饪方法和流程都一样,厨师的工作量增加,要洗的餐具更多,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都增加了,所以单价更贵。

常见图形差异

非标准特定组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平台商家不标注食物重量,或者图文不符,食材质量不过关,商家不看备注等。,这也会导致浪费。

“商家发来的图片很漂亮,食物也很诱人。然而送来之后,让人大失所望,作呕。”李说,有时候,送来的外卖食材不新鲜,用的油质量有问题,外观和口感差,没吃两口就扔了。

周鑫宇也有同感。比如上周,她点了一份外卖烤鸭。从图片和评论来看,这家店的烤鸭制作精美,好评如潮。然而,送来后,她发现烤鸭很丑,还有一股鱼腥味。吃了几口,她就扔掉了。“我严重怀疑赞是刷出来的”。

类似的情况在张洋发生过多次。此外,张洋不喜欢葱和姜,每次点外卖都会在订单上备注“不要吃葱和姜”,但有些商家并不理会顾客在备注上的“禁忌”,她只能扔掉这样的食物。

陈至对于向外界出售餐食的味道并不挑剔。让他不满的是,很多外卖商家不标注餐重,往往买多了造成浪费。以大米为例,陈至一顿饭大约吃五两,但一碗大米的重量在不同的商家之间差异很大,有的够买一碗,有的不够买三碗。为了安全起见,陈至通常点三碗。

事实上,《反食品浪费法》规定“餐饮外卖平台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合理点餐、理性消费”。

但记者查阅了几家外卖平台,发现相关规定并未得到严格执行。有的平台找不到相关提示,有的平台在下单页面没有任何提醒。只有到了支付页面,才能看到上面有一行小字,“请妥善订购,以免浪费”。

“我从来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暗示。就算有,我也不想点多少分,也不标注权重。不知道分多分少。”陈至说。

解决逐利问题

各方共同努力。

有人估算,如果每份外卖单浪费的食物量为一两,一年浪费的食物总量将超过17亿斤。按照每人每天两斤口粮计算,17亿斤粮食足够上海常住人口吃34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程胜奎长期关注食物浪费问题。他认为,外卖行业是一种新的餐饮消费业态,其背后的浪费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外卖行业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差异性。

在上海社科院绿色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看来,外卖平台有能力诱导消费者多消费,完全有能力通过算法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但缺乏这样做的积极性。

“资本应该是逐利的。当然,我希望在同样的时间里消费更多。对于一些外卖平台来说,可能没有积极性或动力去主动劝阻,通过算法计算哪些人和家庭其实不需要点那么多,然后提醒消费者少点。真正节约粮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易说。

“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不同,胃口也不同,外卖行业应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饮食差异。比如从重量上,提供半碟和小碟;从口味上,提供更多种类的搭配。差异化选择是减少外卖浪费的重要方式之一。”程胜奎表示,这有利于餐饮消费向更高质量发展,向定制化发展才是外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他看来,外卖平台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单纯以追求盈利为唯一目标。平台本身掌握了一定的消费者数据,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饮食趋势,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如果只追求利润,不适应国家对餐饮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协会应该进行调研,平衡各方利益,要求各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共同朝着更绿色、更健康、更节俭的方向发展。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近日印发了《反食物浪费工作方案》和2021年4月29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物浪费法》。明确餐饮外卖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或者误导消费者多点餐。对诱导或者误导消费者点多菜、造成明显浪费的餐饮服务经营者,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吴琦认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下,外卖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应的营销机制。在点餐页面上,以醒目的方式提示消费者根据需求适当点餐,明确标注食品的规格、口味、推荐消费数量等信息,建立消费者点餐的积分奖励机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从餐厅层面,平台要加大对提供半菜半餐的餐厅的扶持力度,比如降低佣金率,提供数字化支持等。

(本文消费者均为化名)

(记者赵丽实习生杨宜楠)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记者调查“指尖上的粮食浪费”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6908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