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

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

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字体:小中大分享到: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2021-11-26 07:45:4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求职季,很多应届毕业生难免迷茫焦虑——学历够高吗?学校牛逼吗?

在江苏省常熟市,有这样一位“学长”,两所大学毕业,从技术工人做起,用了14年,一步步成为总工程师,如今带领着上百名博士、硕士的研发团队。这不是网络小说里的励志“酷笔”,而是杨辉的现实生活。

36岁的杨辉是CCCC天河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执行总工程师,在加入CCCC后的十年里,他带领团队推动了超大直径盾构机多项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化,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目前,国内已有多台盾构机投入使用,其中一部分已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攻克“瓶颈”的关键部件

10月12日,直径16.09米的国产盾构机“巨力一号”在中交和江苏常熟总装车间下线。盾构机是隧道施工的利器,尤其是直径超过1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更是“大国利器”。过去被国外产品垄断,关键零部件也“卡脖子”。

回溯到2010年,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南京纬三河穿越工程(现长江隧道),需要两台直径15m的盾构机。外商每个要价7亿,交货时间无法保证。

当时整个项目预算才50亿,我们买不起,也买不起。这一事件促使中国交建整合盾构机研发力量,在江苏常熟成立CCCC天合。

历时14个月,6700多张图纸,10多万个零部件,CCCC天河拿出了第一台泥水压力平衡复合式盾构机“天河”,摆脱了对进口盾构机的依赖,但部分技术和零部件仍需国外支持。

“师傅如果教徒弟,肯定会有所保留。”杨辉回忆说,“直径6米的地铁盾构设备主要是外方驱动的。如果出了问题,你必须带外国专家到现场。”

2011年底,杨辉从振华重工调到CCCC天河,交给他和技术研发团队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实现主驱动的自主化。

如果说主传动是盾构机的心脏,那么轴承就是主传动的心脏。因此,轴承是盾构机技术自主化道路上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

但盾构机的轴承对钢材精度要求极高,而当时国内还缺乏相应的制造能力。某地用了一台装有国产轴承的盾构机,结果在开挖的时候坏了。最后无奈回填埋在地下,损失巨大。

那时候,杨辉和他的团队面临的不仅仅是钢材问题,设计人员甚至不知道如何选择轴承。杨辉带队走访了国内外高校和知名企业,但对方要么不掌握相关技术,要么只能提供七八十年代的经验。

“虽然国外的先进技术对我们并不开放,仅靠他们落后的经验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也越来越清晰。”杨辉说,经过两年多的集体攻关,到2018年,团队基本攻克了包括主驱动在内的所有子系统。

2019年,用于建造南京和路演河通道的盾构机“振兴”下线,直径为15.03米。首次集中展示了CCCC自主研发的常压换刀装置、刀盘伸缩摆动装置等国产核心部件,是国内首台应用管片智能装配系统的盾构机。操作人员可以一键完成隧道管片的自动运输、抓取和组装,提高效率,减少施工误差。

“这标志着我们已经掌握了超大直径盾构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杨辉自信地说。

3年万次测试突破核心技术。

上面说的气压换刀,就是杨辉所说的“领先全国”的核心技术之一。

2021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南京和路演过江通道施工现场,一路走到盾构机前端的刀盘位置。在江面下近70米的深处,工作人员正在换刀。每个人都穿着工作服和安全帽,就像在地面上一样。

这个看似普通的操作场景,就是常压换刀技术的实际应用。

正常压力工具更换对应于压力工具更换。“土兴孙”等盾构机在穿越地层时要承受相当于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水深的高压,而刀盘切削岩土磨损强度大,一段时间后必须拆卸更换。

“城市地铁盾构深度一般在20米左右,压力尚可;然而,长江隧道的深度往往超过60米。带压换刀不仅需要聘请身体素质好的专业潜水员上岗,还需要设计一个氦氧饱和的环境。人们继续在其中生活和工作,一般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综合成本高达上亿元。”杨辉说。

常压换刀是让暴露在岩土地层中的盾构机刀盘“固”住,隔离高压,使盾构机保持一个标准大气压。

原理听起来很简单,关键是开发高可靠性的闸门系统。

“虽然国外公司有这个技术思路,但是具体设计错误,应用不成功。”杨辉告诉记者。

超大直径盾构机刀盘上有上百把刀。为了在正常压力下更换切刀,切刀需要一个浇口。“从国外买的话,一个大门七八十万,配套维修包几百万,加起来几个亿。我们不想花这么多钱换刀。”杨辉说。

为了保密,杨辉和他的团队去邻省找了一家生产普通机械的企业,在别人的工厂里做实验。“从2016年立项到2018年成功,我几乎每个假期都在用,三年做了上万次实验。”杨辉说,大门系统仅2000多万元,既控制了工程造价,又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这堵墙十年就坏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显著降低了整机成本,与国内城市地铁、隧道建设的旺盛需求和盾构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不谋而合。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国内市场工程机械自给率已达96%以上。

一个技术人员的“反击”

2007年,22岁的杨辉从江苏某二本院校毕业,通过校园招聘加入上海振华重工,成为一名工地技术员。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上海待遇不错,回家也方便,但还是不适应岗位。”杨辉回忆,自己在学校学的是汽车内饰模具设计。“他来振华重工,就得当港机”。

如果你所学的专业与工作要求不匹配,你必须从头开始。从一开始实习,自己焊接打磨,到慢慢自己从事复杂的设计、绘图、加工,最后负责设计制造出口澳洲的模块化标准厂房。

“我在厂里工作的时候,拼命加班。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加班近140个小时。最后累得右臂都抬不起来了,还以为是偏瘫。”杨辉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长江口80-90米的高度空修设备。当时是零下78摄氏度,还刮着大风。我穿了棉袄,棉裤,雨衣,还是被吹到心里去了。”

在杨辉的记忆中,振华工厂晚上总是灯火通明。“我经常在凌晨两三点钟被叫到现场,因为你们的设备出了问题,你们只能处理。你不处理,大家都得等你。”杨辉说。

杨辉职业生涯的前五年是在振华重工度过的。来到CCCC后,他先成立了技术部,然后管理制造,2016年开始专注于设计和研究。现在,他还负责技术、生产、品控、采购、售后等部门的管理。2019年,杨辉荣获中国外交建设“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在CCCC天河工厂,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这家拥有1300多名员工的企业,平均年龄30出头。和杨辉类似的,很多中层干部都在40岁以下。“中交天河的激励机制就是靠英雄的业绩论,让能干的人干。”杨辉说,与一些单位按资历、按职称“论资排辈”不同,企业看重的是成绩。“当然可以出成果,评职称需要的专利和论文都不是问题。”

“不要怕吃苦”

近年来,杨辉一直在参与校园招聘,已经招聘了500多人。目前,CCCC的R&D团队数百人中有近一半拥有硕士学位。

“制造企业强调的是申请,看业绩,看你能不能做出这一块,而不是学历、考试成绩或者出身。”从“有经验的人”和“面试官”的角度,杨辉想对正在找工作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句“不怕苦”。

“很多来应聘的大学生都是设计师,想着穿西装白衬衫在办公室画画。”杨辉直言,“对于工科生来说,要去基层,要吃苦,要实践。要知道,教科书只是学习基础知识,不能照搬照抄,应用于生产。”

在杨辉看来,“机械行业的关键是深入一线。不到一线怎么知道自己设计的装备不靠谱?”

杨辉坦言,在学校成绩一般。“但我有很多社会实践经验,寒暑假一般都在厂里实习。”他说,“在二本院校,如果你想在求职中比别人更有竞争力,你就得把你在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打开。”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是杨辉的座右铭。“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捷径。”他说。(记者陈西元)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027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