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 感受人与城墙的连接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 感受人与城墙的连接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 感受人与城墙的连接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 感受人与城墙的连接 2022-01-11 09:30: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俯瞰南京城墙博物馆。本文图片均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

“南京城墙博物馆看什么?”江苏省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林在2016年计划建造博物馆时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如果只是看城墙和砖,不如绕着城墙走一圈,游客也没必要去博物馆参观。

日前,南京城墙博物馆试运行。中国最大的城墙主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基本陈列了设计理念、筑城技术、帝王威严、军事防御、遗产传承等五个方面的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通过场景还原、数字沙盘、多媒体展示,让观众深刻感受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体验人。

在城市里,人们非常重视砌砖。

公元1366年,明朝建立的前两年,朱元璋颁布了《建城令》。历时28年,用了上亿块砖建成南京明城墙,包括皇城、宫城、北京、外郭。现存25公里长的北京城墙“高枧甲天下”,仍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有一座从江西利川搬迁过来的馒头窑,直径3米多,高2米多。明代开窑时窑门已破,后面和上部有三个矮烟囱。窑内出土的砖上印有“建昌府”和“新城县”字样,与南京城墙上印有“建昌府”的砖一致,证明此窑是明代烧制南京城墙砖的遗址之一。

明城墙砖要求“有敲声,无破洞”,非常注重烧制。材料应选用粘而不散的粘土、粉而不是砂。堆积起来后,里面的颗粒经过日晒雨淋分解,再经过筛分,变得更加细腻。然后用暴露的水浸泡去除酸碱成分,再由人或牛反复踩踏去除气泡。最后将砖泥填入城砖模具制成坯体,将砖成型或雕刻。

窑烧是制砖最关键的环节。土坯充分燃烧后,窑工堵住烟道。在缺氧环境下,土坯中的红色高价铁被还原成淡绿色低价铁,再加上柴火黑碳颗粒的浸润,砖变成比红砖硬度更高的青灰色。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叫“浇水”——在窑顶大量浇水,水渗入窑内不仅可以降温还可以隔绝空气体,防止砖氧化变红,一直保持绿色和灰色。

据马林介绍,根据史料和考古发掘,明代南京城墙砖烧制涉及的州县多达37个,近160个,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鄂、湘、赣、皖、苏五省。广大劳动人民用聪明才智和汗水,做出了优质的城砖,筑起了屹立数百年的南京城墙。

博物馆里陈列的墙砖。

铭文信息丰富。

从明城墙建成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了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居住在城墙附近的市民,多年来已经与城墙融为一体。重阳节,爬城墙成为南京人攀登习俗的一种表达;在墙砖上,老南京也许能找到他们祖先亲人的名字...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一个由700多块城砖组成的展厅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震撼。展示墙上排列着砖块,铭文朝外,砖块上的铭文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刻有“南京工业部海关管制”字样的墙砖表明,除了长江沿岸地区,中央政府的工业部也直接参与制砖;印有“水军右卫中所”、“杨光右所”铭文的砖,表明军队也参与烧砖;铭文中出现了“天街寺”、“弘基”、“龙隐寺”等名称,表明该寺寺院也应承担烧砖的任务。

砖上的铭文逐渐丰富。早期的铭文中,常见的只有“某某府”四个字,而在后期的铭文中,可以看到一府一县,多层次的名称,这是墙砖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的体现。展厅里有一块砖标明了九级责任制。铭文涉及官员升迁、总判官、司库、主簿、总甲、甲首、小甲、窑工、制砖工。一旦砖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相应追究责任。据统计,明城墙砖上一般有九级责任,最高的达到十一级。

马林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实施了“南京城墙砖体信息采集”项目,借助GPS定位系统、无人机、3D激光扫描仪等技术手段,完成了现有25公里南京城墙砖体信息的采集,获取了17万余张清晰铭文的城砖照片和坐标定位,实现了南京城墙砖体信息的抢救性保护和永久保存,建立了城砖铭文电子数据库供查询和利用。

南京城墙博物馆有一个城砖铭文查询装置。游客可以根据姓氏、地点等进行查询,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城砖。展厅外,还有“我们的城墙”多媒体显示屏。100多位叙述者讲述他们与城墙的故事,以个人记忆为切入点,反映南京城墙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

文物见证历史硝烟

据马林介绍,南京城墙博物馆陈钟展览中,军事防御板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板块。南京城墙作为军事要塞,见证了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城墙夹层没有夯土,而是用砖砌成,与元末火器作战有关。

展品中有一件明万历六年(1578年)制作的青铜弗莱明机,长约1.5米,可安装在城墙垛口调节拍摄角度。它的背部有一个长方形的凹槽,用来装矛和弹药,开火后可以更换。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珠江口击溃葡萄牙船只,缴获法国大炮20余门。明军被这种先进火炮的威力折服,朝廷立即命工部在南京战局仿制,首批试制成功的26门法机成为守卫南京城墙的利器。

南京城墙也见证了对日激战。馆内陈列着多件抗日文物:“东华门”、“华西门”匾额上弹孔清晰可见;在武定门机枪秘密掩体中发现的水烟袋、雪花膏瓶、印章、刺刀和子弹,是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武定门守备队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见证。

走出展厅,走上仿中华门翁路设计的坡道,来到馆顶,是一个宽阔的观景平台,中华门的连续墙一望无际。“博物馆与周边特色融为一体,既尊重城墙和历史,又让人感受到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在参观南京城墙博物馆后评价道。

“南京城墙博物馆规划、设计、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处处体现了对文物的尊重,妥善处理了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马林介绍,目前南京、安、兴城、靖州、襄阳、临海、寿县、凤阳等14个城市的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涵盖了“都城-府城-县城-卫所城”的完整体系,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展示场所。(记者尹晓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1月11日第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 感受人与城墙的连接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37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