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2021-12-21 10:20: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第一展厅。

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峰峦起伏,河流潺潺。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去周口店考察时,来到了古龙。他说:“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后来在这里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化石,轰动了世界。

1953年,中国猿人展览馆在周口店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成。1961年,国务院将周口店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入选世界遗产的6个单位之一。2014年5月,新建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记者日前走进博物馆,探寻人类祖先的进化历程。

重写历史的伟大发现

从远处看,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就像是原始人在荒野中留下的石器,其粗糙坚硬的折叠面看起来就像是石器的刃口。建筑从南到北逐渐降低,与周围山脉的天际线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博物馆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其中地上两层,地下一层。1000多件化石标本、文物、模型等。陈列在博物馆内,分为四个展厅,系统介绍了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情况。

走进第一展厅,古老的黑白照片讲述着一百年前这片遗址上发生的故事。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务顾问的安特生和他的助手来到周口店古龙山进行试掘,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化石。现已确定其年代约在50万年前,比已知最早的人类“尼安德特人”早40万年。1926年这一发现公布后,周口店遗址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927年春,开始了周口店遗址的大规模发掘。该项目的最初领导者是中国地质学家李杰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从现场照片可以看出,当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挖掘的方法。那年出土了一块保存完好的人类牙齿化石。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家卜盛达经过研究,将这一古人类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

1929年12月2日下午,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在寒风中紧张挖掘。随着洞穴越来越深,挖掘面空越来越窄,蒸汽灯无法使用,工人们只好一手挖,一手拿蜡烛照明。突然,裴文中喊道:“这是什么?是个头!”期待已久的事情终于出现了。

这个头骨化石一半埋在坚硬的土壤里,一半埋在疏松的土壤里。裴文中挖出化石周围的土空后,用撬棍轻轻撬出。化石出土时是湿的,一碰就碎。裴文中和两个技术人员连夜点起炭火烘烤。晾干后,他们用水糊上几层厚厚的薄纸,再糊上石膏和麻袋,继续烘烤。当外面的石膏变干变硬后,包裹在里面的化石就不容易被破坏了。最后,裴文中用自己的两床旧被子把头骨化石包好,外面再用一床褥毯捆起来,坐上大巴车去了北京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生代研究室。

在一张老照片中,裴文中面对镜头站着,手里拿着包裹好的头骨化石。当时考古发掘用的工具在下一个展柜里展示。“这是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的‘北京人’头骨化石模型。”讲师说头骨属于一个八九岁的男孩。骨壁较厚,约为现代人的两倍,脑容量较小,约为915ml。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萍说,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震惊了国际学术界,不仅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将人类进化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北京人”及其文物、遗迹的发现和研究,解决了自19世纪末“爪哇人”被发现以来长期存在的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是对人类起源和发展探索的突破性贡献。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北京人”。

北京猿人头骨化石模型。

连续的古代人类进化序列

自周口店遗址发掘以来,已发现27处不同时期的化石和文物。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涵盖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三个阶段——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构成了古人类进化的连续序列,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展厅里有一个周口店遗址的模拟沙盘,随处可以看到化石遗址的分布。周口店遗址整体保护面积4.8平方公里,以古龙为核心,保护面积0.24平方公里。在这个地区发现了八个化石地点,包括三个人类化石地点。在周口店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中,最著名的是距今70 ~ 2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和距今3 ~ 1万年的“山顶洞人”化石。此外,4号和27号遗址分别出土了20万年至10万年前和4.2万年至3.85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博物馆里陈列着6个比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模型。“这是北京人的头骨化石V型,属于成年男性,脑容量约1140毫升。”据讲解员介绍,原始化石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934年发现的左侧颞骨及其相连部分,1936年鉴定的右侧颞骨碎片,1966年发现的完整额骨,以及右侧枕骨和部分顶骨。其中1934年和1936年出土的部分原始化石缺失,1966年出土的额骨和枕骨目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展厅里还有一个“北京人”的肢骨模型。通过研究出土的人体肢骨,可以推算出当时北京人的身高——男性约1.56米,女性约1.44米。

一面覆盖着石器的黑色展览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古龙猿人洞出土了10多万件石器,我们从中挑选了500件来建造这座石墙。”解说员说。石器有很多种,包括刮刀、削片机、尖头工具等。,可以满足“北京人”采集、狩猎、防身、分食的需求。

第三展厅集中展示“穴居人”的发现。1933年,考古学家挖掘了这个洞穴,发现了属于8个不同个体的40多个人类化石,其中包括3个相对完整的头骨。我们可以看到,用头骨还原“穴居人”的头部,“穴居人”非常接近现代人的外貌。据科学研究,“山顶洞人”的身高男性约1.74米,女性约1.59米,远高于“北京人”。

陈列柜里陈列着一根细长的骨针。由虎骨制成,长约82mm,略弯,说明使用时间较长。骨针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学会了缝制衣服御寒。

一组“山顶洞人”饰品也很有意思。解说员告诉记者,“穴居人”已经有了爱美之心。他们把动物的头骨、牙齿、贝壳、骨管等串起来。加上野兽的蹄筋穿在身上打扮自己。

馆内还有许多动物化石标本,如中国鬣狗的完整骨骼、李野猪的头骨、大角鹿的肿骨、穴居人时期的洞熊和老虎的骨骼等。这些动物化石为古生物学和古环境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骨化石。

世界知名的保护和搜索

在互动电子屏前伸出手掌,和“北京人”比身高、比脑容量;走进4D电影院,穿过雷雾空,来到远古人类的家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丰富的多媒体和互动设施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与祖先对话。

董翠萍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曾在韩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埃及等国举办展览,每年在国内举办数次巡展,并举办科普大讲堂进校园。去年疫情期间,积极推广在线短视频课程。今年,《甲子传承·看四色龙骨山》直播在Tik Tok启动,并与节目组《传承中的中国》合作拍摄,力图唤起大众对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关注。

曼洞是周口店最著名的遗址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发掘以来,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腐蚀等自然力量,出现了许多地质病害。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遗址,经过7年的论证,本着“最小覆盖、消除隐患、融入自然”的原则,猿人洞全覆盖保护工程从2015年开始建设,2018年竣工。2019年,周口店遗址第一遗址(猿人洞)保护建筑获得建筑师区域理事会亚洲保护项目唯一金奖。

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结束时,记者看到了两个仿木箱和一份“北京人”遗失化石清单。根据清单,一个木箱里有7箱标本,其中4箱是“北京人”的头骨化石。1941年,为了保护在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不被战争破坏,中美双方负责人经过协商,决定将“北京人”化石转移到美国博物馆暂存。这些化石装在两个大木箱里,打算交给美国海军陆战队。随部队从北京到秦皇岛,将乘坐哈里森总统号轮船返回美国。但在途中,由于珍珠港事件,日军迅速占领了北京、天津、秦皇岛的美军机构,海军陆战队专列在秦皇岛被拦截,哈里森总统滞留长江附近,未能到达秦皇岛。此后,这些化石下落不明,成为震惊世界的悬案。

1998年,14位中科院院士联名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共同寻找“北京人”失落的化石:“因为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化石本身,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良知,以及我们对全人类科学、进步与和平的信念。”

这些研究了周口店遗址一辈子的科学家的肺腑之言,让记者感动不已。(记者鲁培发)

本文图片均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提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21日第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52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