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渔记海洋资讯丨山东:餐桌“海味”升级 海洋产业给力

寻渔记海洋资讯丨山东:餐桌“海味”升级 海洋产业给力

原标题:找鱼海洋资讯山东:餐桌“海鲜”提升海洋产业实力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山东:餐桌“海鲜”升级海洋产业动力

成堆的大闸蟹、花虾、海参和三文鱼...国庆假期,回日照老家探亲的赵桂兰自豪地晒着朋友圈里的“团圆饭”。“中午我妈家会吃一顿,晚上我婆家又会吃一顿。少不了的就是日照海鲜!”

虽然都是“日照海鲜”,但在赵桂兰的记忆中,主角近几十年来在家里饭桌上的变化是巨大的。

早些年,餐桌上大多是海虹和生蚝,过年只上鲅鱼和螃蟹。后来收入高了,家里有客人,螃蟹和大虾是常事。现在不仅海参鲍鱼丰富,吃三文鱼也成了一种时尚。

一张小小的餐桌,折射出沿海渔业、水产养殖业几十年的变迁,是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最好见证。

9月份开海后,岚山一带的渔民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但在这一代靠海而居,靠海而居的村落里,有不忙着捕鱼的渔民吗?

建一个鱼窝,养海参。“在海底投人工鱼礁,先给海参盖房子,然后在水面养殖贻贝、牡蛎、海带等贝类和藻类,再在海底播种海参和鲍鱼。”这是岚山头街道官草渔民宋从2010年开始在岚山率先探索的浅海立体综合养殖模式。

宋大力养殖海参。海参在海底,不怕台风,不怕赤潮。“这里潮差大,最大8米,水分代谢快,循环好,海参不怕在海底生活不好。”宋认为,这也是岚山海鲜特别“鲜”的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捕鱼到养海虹、生蚝,再到2005年后的养海参、养鲍鱼,日照渔村改变航向的不止宋一个人。

在山东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背景下,以示范和专项资金为导向,贝藻养殖和立体养殖等模式在岚山逐渐成为趋势。现在兰山地区贝藻养殖和立体养殖的养殖面积在10万亩左右。

最早尝试在海底建人工鱼礁,并想出给鱼“建鱼窝”的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青媛,如今他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域海参日产1万公斤,可收获鲍鱼近1000公斤,每天可捕捞鳕鱼3000至5000公斤,年产值上亿元。

“日照海鲜”的味道不止于此。以前只在大城市高档餐桌上才有的三文鱼,现在已经“游”到了日照人的餐桌上。

国庆假期,晚上7点,年初开业的Wasabi餐厅已经爆满。“以后的日本料理店里,还可以吃到我们日照本地出产的三文鱼!”带着外地朋友来店里吃饭的日照人王友志指着桌上的美食自豪地介绍。

在日照市海岸以东100多海里,由中国海洋大学和日照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专家组成的协同创新团队打造了一个更大的“鱼巢”,迎来了一位更特殊的“主人”——深海三文鱼。

由于我国夏季海域水温高,技术设备有限,深海三文鱼长期依赖进口。“在‘深蓝1号’的悉心照料下,首批放养的30万尾三文鱼成功熬过了9次台风等恶劣条件,于今年上半年摆上餐桌。第二批13万尾三文鱼已经投入‘深蓝一号’的怀抱。”日照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企划部负责人董伟说。

一条包括养殖工程装备、海洋能发电设备、养殖、饲料加工、疫苗生产、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物联网等产业在内的远海冷水鱼养殖产业链将被串起。未来,这将是又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板块。

记者从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了解到,比“深蓝1号”网箱大两倍的“深蓝2号”已经完成设计,将于今年开工建设。预计到明年,“深蓝二号”可投放三文鱼100万条,次年春节产量5000吨。

届时,岚山当地出产的深海三文鱼可能就是日照人餐桌上的常见菜了。回搜狐多看。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寻渔记海洋资讯丨山东:餐桌“海味”升级 海洋产业给力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447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