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互联网人都去哪儿了?

35岁互联网人都去哪儿了?

原标题:35岁的互联网人去哪儿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们在工作场所确实面临年轻人的“威胁”。但真正威胁职场“老人”的不是他们的年龄,而是他们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

文|张毅、文彬、张敏

“互联网开除老员工是有道理的。每天那么多工资,技术跟不上,不想奋斗。我要在网上吃大锅饭,做梦。”网上关于“老员工”的讨论层出不穷,一位微博网友对此表示愤慨。

“这辈子活不过35就别说话了。”脉脉方面,在“如何看待互联网大公司35岁以上员工”的话题下,这条“令人揪心”的评论也让人感到意外。

12月13日,时代周报的一则新闻中,大厂33岁的员工已经被称为“资深”。

这种说法乍一看是可气的、不满的,但再结合大厂裁员的消息,就会让人感到无奈和沉默。

人们不禁感慨,当大家还在“35岁的互联网人何去何从”这个话题上保持沉默的时候,互联网的中年危机已经提前到33岁了。

今年10月,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一项调查,对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进行了统计排名:以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公司中,几乎一半的公司年龄在30岁以下(含30岁),字节跳动、拼多多的员工平均年龄最低,平均年龄只有27岁。在BAT,阿里巴巴员工平均年龄31岁;百度员工30岁,腾讯员工29岁。

看来33岁的互联网从业人员真的老了。

“工资倒挂是互联网公司的普遍现象,老员工跟不上应届毕业生的工资。跟随你的公司从0到1,但是公司宁愿从外面掉新人空也不愿意提拔你。最可怕的是,当你成为高级员工时,你会是第一个裁员的人。”一位网友曾直言。

互联网行业节奏快,迭代快,需要员工经历丰富的、高负荷的运营,因此行业从业者整体趋于年轻化。此前曾有大厂辞退35岁以上员工的消息。此外,今年下半年,大厂频频爆出裁员消息。这些“资深员工”会不会成为行业“人人自危”形势下被淘汰的重灾区群体?

互联网“资深员工”是指“退休”吗?

商业数据学校和几个30+岁的互联网从业者聊天,发现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他们的未来并不是很悲观。

奋进不死,是“资深员工”的浪漫主义。

VC的创业时代已经过去了,活着才是未来。

李卓成茶馆连锁创始人,38岁。

“创业是没有回头路的。出来了就回不去了。”电话那头的李卓成说,语气中有些无奈。从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保险,恰如其分地写了一部创业血泪史。

“我经历了n种死法,还没找到活法。”他曾在一个回忆故事中分享过。

(图片来源:pixabay)

直到2018年,他做起了“茶叶”的生意。

茶的“静”,让我长期沉浸在浮躁的互联网中的心灵平静下来。李卓成在一个回忆故事中写道:“我妻子喜欢喝茶。我们曾经有一个茶馆,就像一个避风港。无论互联网行业风风雨雨,这家小店一直都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现在没有机会创业互联网。”李卓成认为,互联网公司以前是指流量公司。现在,互联网和直播、电商一样,是融入生活行业的工具。

目前,虽然其连锁茶馆的业务运营也涵盖了SaaS和数字化,但李卓成已经不再提“互联网”的概念。

在打磨了血泪史之后,李卓成已经习惯用极其冷静的视角看待行业的发展。

疫情铺天盖地,导致连锁茶馆生意受到重创,店铺遭遇“关门潮”。“疫情导致我们损失惨不忍睹,但幸运的是,我们还活着。只是规模变小了,人数减少了。”李卓成说,轻装上阵后,生活比以前滋润多了。

事实上,在创业的时代,你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赢了很多人。

“以前追求规模,现在觉得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再瞎混了。这不是佛教体系,而是形势。曾几何时,讲故事的投资人有源源不断的资金。现在他们需要自负盈亏,自力更生。”李卓成认为,To VC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创业是一条不归路。死的方式有一千种,活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生存。”他曾经说过。

“现在的创业者,稍微成熟一点的,不会考虑太多融资。”李卓成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年轻人最好不要创业。”他停顿了一下,说道。

流量红利逐渐消散,风口上猪都能飞的浮躁阶段已经过去。对于机会主义来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生存了。

李卓成的创业生涯还会有其他选择。我以前的创业伙伴后来要么去了大厂,要么去了投资领域。对于学历背景不错的李卓成来说,找个公司进管理层问题不大。但他没有选择这条路。

“我身边创业的人,基本都是失败后才创业的。他们都进了公司。当然,他们中极少数人已经跑出去了,实现了财务自由。”他说,对于很多人来说,进入公司管理层的压力也非常大。

员工在33岁左右会出现职业瓶颈,但向上的坑位有限且罕见,这意味着很多人还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写代码在过去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些人可能很快就会被提拔到管理层。但结果是技术能力跟不上。两年不写代码就会被淘汰。年轻劳动力便宜,体力强。”李卓成提到:“你出来干什么?做微信生意,卖保险的,卖茶叶的也不少,多是人脉变现的逻辑。”

“整个社会缺乏发展的增量,这几年发展太快了。整个社会浮躁,期望值太高。”谈及互联网行业的焦虑,李卓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面对这样的困境,如果你静心,踏踏实实做事,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不是被动淘汰,而是主动选择。

刘烨今年39岁,从事软件开发。

“33岁的IT从业者年纪大了,这是事实。”刘烨无奈地笑了笑,说:“这样,像我这样39岁的程序员就可以为退休做准备了。”在IT行业打拼13年,刘烨似乎已经习惯了职业生涯的“赤裸裸的世界”。

廉颇太老了,吃不下了。

现实可能很骨感,但理想依然可以很丰满。和很多职场老手一样,刘烨也是从基层技术人员逐渐走向管理层的。现在,他的职位是部门经理。

“我们公司不大,但是35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大半。服务5年以上的老员工变化不大,新员工变化很大。”他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精力比不上年轻人。”但他认为年龄的焦虑只是次要的:“在IT行业,技术快速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人员的影响。”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今年39岁的刘烨也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群体。“有时候一想到家人,尤其是两个孩子,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二十岁时的那种迷茫。”生活不断推动着自己前进,刘烨认为自己目前的职业生存之道就是“真正做一些新的东西”。"这也是反内卷化的方法之一."

“工作1年的IT人和3年经验的人差别很大。但是,一个工作了5年的人和一个工作了8年、10年的人可能差别不大。所以可以说,从业5年以上的人,如果跳槽或者重新进入互联网行业,会更有优势。除非从业者能站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顶端,否则竞争会很激烈。”

解决这个问题,刘烨的方法论是“寻找机会,做大事。”

(图片来源:pixabay)

“我希望在一个细分行业开发、打造一个软件产品,投入市场推广,得到目标人群的认可。在互联网行业,想象空间很大空。找到一个利基是一个机会。”刘烨对于自己的理想依然怀抱浪漫主义,而说到自己的职业前景,他的眼睛依然明亮,他的激情和向往丝毫不逊于年轻一代。

但他也提出了一个现阶段的困惑:“如果再就业,就业真的不容易,市场那么大,尤其是产品岗位,人员缺口并不大。”这也说明中高层管理岗位“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互联网老兵压力较大。

“5年以上”已经成为IT从业者的职业节点。以刘烨为代表的职场人士选择了“专业学习”的道路,还有很多人选择了“另辟蹊径”——创业。“身边有很多朋友创业。大家看到合适的机会,有想法,就会去做。”他说。

“机会很多,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是留在企业还是创业,取决于时间、机会、勇气和自身能力。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找到目标就决定了自己的选择。对你有好处。”

他笑着说,妻子跳出企业创业时,就有了“餐饮赚大钱”的想法。但夫妻两人同时创业,在风险控制和家庭照顾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这个想法暂时搁置。

“目前在IT软件开发领域,竞争很激烈,但一些从业者在等待市场接受自己,而不是自己选择市场和机会。”在时代的巨大力量下,刘烨一直保持着一个观点——人生要主动成功。

北漂变容漂,幸福指数高。

符晓新媒体从业者31岁

"我原以为离开北京后一切都会变好,但结果却更糟。"

离开的那天,符晓和她的前任领导聊了很多,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她还没来得及理清混乱的心情,房东的电话就来了,她温柔而强硬地要求符晓和她的室友尽快搬出去。

“这一天对我来说真是黑暗。是崩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符晓的话语透露出深深的无力。

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一头扎进了互联网行业。来成都之前,符晓在北京漂泊了七年。

七年来,她在多家财经媒体工作过,简历非常优秀,能力自不必说。但是,那些年,压力很大。早晚单双班值班,工作时间经常拉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候下班点外卖,刚吃一两个就接到领导电话。当我处理完想喝水的时候,才想起饭已经凉了。

最忙的时候,大年初一只有一天假。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焦虑,我只是身体出了点问题。三个月,我一个人来回跑医院,真的很漂。”

过了30岁的门槛,她又不得不面对安家和结婚的问题。她的家人催得很紧,她所有的部门同事都在陆续离开。符晓终于离开了这个承载了她大部分青春的城市。

(图片来源:pixabay)

回了老家,进了国企,生活节奏总是不一样。在巨大的落差下,符晓来到了这家公司。“但是待了半年,一无所获,还毁了我的简历。”

相比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成都其实没有那么多机会,缺乏互联网基因,2000万人口远超苏杭。这样一个古老的城市对符晓不太友好。

离职时,她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地投简历。她先后面试了很多大公司和小公司,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大家都在乎年龄和户籍,多年的工作经验比不上年轻。”

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七年后,符晓能清晰地察觉到这方面的变化。“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身边的人大多是90后,后来慢慢变成了95后,现在招聘的那些应届毕业生和实习生,基本都是00后。”

其实这段时间符晓也接到了很多公司的邀请,待遇还不错,但是地点都在北京。

“在互联网行业,虽然年龄会有影响,但北京这些一线城市还是挺包容的。33岁左右的人一般不会遇到太残酷的裁员。”

然而,符晓不打算再次北上。“我回不去了。新媒体运营发展受限。如果不行,我就回家考公务员。反正互联网已经没落了。”

昨天,我接受了一家小公司的邀请。虽然比不上北京的工作,但是成功是稳定的。“对我来说,工资已经不重要了,不想再折腾了。”

现在符晓偶尔会梦到北京,她总是在恍惚中醒来。有时候走在高新区,她会想起自己待了七年的城市。

除了无尽的阴天,她还喜欢成都,夜景美,食物充足,节奏舒适。这座烟火之城真的吸引了无数人来来往往。

“哈哈,现在已经从北票到荣票了。”

在大厂,30岁左右的员工是骨干。

舒京东程序员31岁

“身边35岁以上的员工相当多。毕竟90后年龄最大的明年就32了。”

1990年出生的李殊,现在是JD.COM一线的技术总监,而他口中年龄最大的90后,指的就是他自己。

作为第一代90后,李殊已经工作六七年了。然而,虽然是职场“老人”,但在JD.COM,李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因为他实际上是今年才进入JD.COM的。

技术员,30岁,跳槽,或者进大厂。这在很多认可“35岁焦虑”的人看来,显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选择。然而,在李殊看来,在他的新工作中,他实际上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年龄歧视”。

“在一个差不多的层面,我的年龄其实是比较年轻的。”李殊告诉商业数据学院:“一般来说,技术领导者年龄更大,这些人的职位将是固定的。在下面工作的基本都是年轻人,真正流动的就是这些年轻人。”

(图片来源:pixabay)

李殊告诉我们,在大厂中,从一线晋升到最基层领导岗位的员工比例几乎是50%,但这也考虑到了互联网行业本身人才流动较大的事实。

在李殊看来,很多时候,员工辞职并不像网上传言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司强制裁员。更何况,很多年轻人选择离职是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规划考虑。

其实这些离职的人有很多方向。有的人跳到其他大厂继续升职,有的人回到更小的企业做技术负责人。整体职业道路是向上的,不是离职后会去开滴滴,送外卖。

“虽然网上大家都在说裁员35人,但我其实对此并没有感到太大的焦虑。”在李殊看来,网上之所以会有这些说法,主要是因为对大厂的不了解。

" 30岁左右的员工是大厂的骨干."李殊提到:“现在高学历人才越来越普遍。博士毕业时大多是28、29岁,大厂的博士也不少。如果他们35岁就被淘汰,那他们的职业生涯就太短了。”

但李殊也强调,他们在工作场所确实面临来自年轻人的“威胁”。但真正威胁职场“老人”的不是他们的年龄,而是他们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

在李殊看来,对于程序员这样的工作,年龄的增长确实会导致体力和精力的不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也会逐渐增加,这会让你避免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你一直从事低级重复劳动,年龄自然会成为问题,很容易被淘汰。所以,无论是职场年轻人还是职场老人,建立自己的职业壁垒,多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都很重要。在大厂,不缺这样的机会。”告诉李。

本文转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ID:business-data School(ID:business-data)作者:张毅、文彬、张敏。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胡茬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35岁互联网人都去哪儿了?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8178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