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源头村,闯关东挖金的山东人,娶了老毛子媳妇,生混血孩

黑龙江的源头村,闯关东挖金的山东人,娶了老毛子媳妇,生混血孩

原标题:黑龙江源头村,山东人东征掘金,娶妻生子,混血。

洛河村很偏僻,它在黑龙江的最西部,隶属于漠河县漠河乡。离乡政府驻地漠河村,还有50多公里。

洛河村很神秘,有“黑龙江源头第一村”的称号。离这里七八公里,就是额尔古纳河和传说中的黑龙江源头——石勒卡河的交汇处。

在洛河村口,立着一块关于黑龙江源头的石碑。提醒每一个来的游客。

洛河村是一个边境村,隔着鸭绿江,与俄罗斯的波克罗夫村相望。

洛河村交通不便,规模不大,人口200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洛古河逐渐出名。早在2016年,这个村庄还被评为中国最美村庄之一,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走进村庄,当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时,会有三个意想不到的发现:

第一,这里很多老人说着地道的山东话,热情好客,淳朴大方。

其次,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大眼睛,棕色的眼睛,挺拔的鼻子,浓黑的眉毛。尤其是一个小伙子,五官突出,眼神深邃,非常帅气。村里的中年大妈普遍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走路很有底气。很多都是俄罗斯媳妇,或者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混血儿。

第三,村里到处都是木刻建筑,冬暖夏凉,外观和俄罗斯木屋很像。木板、木头头、屋顶仓库、通往仓库门边的木梯。那些大主妇爬梯子很利索,时不时把各种生活用品拿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在接下来两天的行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原因。

首先,洛古河是山东不折不扣的移民村。

清朝顺治年间,在东北和蒙古设置克伦族,这是一个具有防御和管理功能的边防哨所。洛河卡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当时没有居民。

19世纪末,嘉荫河畔的鄂伦春族发现了漠河金矿。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李今庸于1888年正式创办了漠河金矿。下面有三个金矿,其中一个是罗家河金厂。

但由于技术太差,发现的金线很细,金子也不变色。金厂开了不到10年,就废了。这期间,虽然有淘金者和矿工来这里淘金,但没有家庭来这里定居。

人们定居洛河是在1906年前后。当时有三个邓州的采金工人来到这个废弃的金厂。他们在碰碰运气。一个姓黄,另外两个姓林。

他们住在这里。起初,他们争先恐后地挖金子。后来,他们开始划船、钓鱼和种田。随着越来越多村民的到来,逐渐形成了洛古河村的前身。

其次,洛古河村有很多“老太太”和混血儿。

清代州府主要包括今天的烟台和威海。当年山东人冒险东进,有四条水陆路线,其中两条是烟台到营口,烟台到海参崴。

从山东到黑龙江,能活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男人。在罗家河村定居后,结婚生子很重要。但是因为太穷,很难找到当地的姑娘,所以这些挖金子的山东男人只能去黑龙江那边找俄罗斯姑娘。

我们在村里参观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老毛子”是俄罗斯、乌克兰等中国东北地区的统称,没有任何贬义。那时候,去过东方的山东村民很容易在维也纳找到一个妻子。

村里的混血儿很多都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俄罗斯的样子就没那么明显了。

现在也有一些中国小伙子闻讯而来村里找俄罗斯媳妇,但是很难找到老太太。洛河村有很多“三毛子”“四毛子”,但随着村里旅游的红火,日子越来越红火,一般的青年男女也看不起他们。

来源:

《黑龙江源头有个混血儿村》原载于2020年第三期《东北之窗》。

《建国前黑河采金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原载于《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10期,回归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黑龙江的源头村,闯关东挖金的山东人,娶了老毛子媳妇,生混血孩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8408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