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澜:每个人都在寻心而居

滕肖澜:每个人都在寻心而居

滕肖澜:每个人都在寻心而居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滕肖澜:每个人都在寻心而居 2022-04-12 10:36:59 来源:北京青年报

由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滕小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新剧》近日迎来大结局。剧中人物的辛苦和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的复杂情感,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让很多观众在追剧的同时思考人生。

作家滕晓岚,已出版五部小说,十余部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美好的日子》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入选中共宣传部“四团”人才和文化大师。这次她还担任了电视剧《心居》的编剧。3月底的一天,滕晓岚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她直言不讳的对上海的深厚感情是她创作该剧的动力。“写作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想真实,真实当下”。

第一次当编剧,小说写的挺随意的。

剧本写得很理性,很细致。

北青报:能成为电视剧《心居》的编剧,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吗?

小蓝:据我所知,现在有不少原著作者担任编剧的情况。比如《遇见季节》就是根据阿奈的小说改编的,她也是这部剧的编剧。还有今年的爆款剧《开头》,也是原著作者祈求君做编剧。

《心居》是我写的第一个剧本。当时这部小说的版权给了腾讯影业,他们的制片人跟我说,你有兴趣自己写吗?我仍然很愿意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剧本是新的文字形式,我就说试试吧。

北青报:明白了。音频上也听过多人剧《活在心里》。这种形式挺新颖的。你听过吗?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深层次的感受?

小蓝:是的,我听说过。有这样一个音频协作,我知道他们做了一个多人有声书放在音频上。

就创作而言,小说和剧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写小说的时候,我可以通过主观叙述,把人物的故事全部讲出来。当然不是剧本。剧本是画面的语言,小说里已经提到的很多都要形象化,放到剧本里做得很细致。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是对小说的二度创作。修改自己作品的好处是,我会对小说中可能没有说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微调。

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体验。我写小说比较随便,剧本也比较理性谨慎。比如小说开头,我居然让我家所有的家庭成员通过一顿家宴来玩。这样的开头肯定不适合剧本。那么多人一下子上来,观众都不知道这出戏在讲什么。后来我们一起商量,更加坚定了两位女主持人的矛盾,确定了冯和顾青雨这两位“大嫂”在电视剧一开始就想买房。一个想借钱,一个不想,这个故事就通过“买房冲突”拉开了。

北青报:听起来和制作方有头脑风暴。请谈谈你写剧本的方法。

小蓝:是的,我在写《活在心中》的剧本时,一直在和整个团队沟通,包括策划、制作和导演。写剧本不像写小说。写小说的整个过程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一个人完成就好。当然我也是自己写剧本,但是每个阶段都要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讨论。比如我会先写一个大纲,大家一起讨论,写完分级大纲,大家一起讨论。一至五集,六至十集,已经分阶段讨论过了,而不是说都写好了,再把书给大家看。

北青报: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同意见?写这本书遇到困难怎么办?

小蓝: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剧本创作过程总体上是顺利的。剧本前五集改动很多,前后差不多写了六七稿。当我在后面找到感觉的时候,逐渐变得流畅,变化相对较小。

总的来说,我们的团队真的很好。导演、制片人、策划等创作团队非常专业、积极、团结、高效。我感谢他们。比如我的剧本交上去了,很快就会有回复,对于要修改的点会给出一些建议。有一集,冯需要更多的例子来买房子。我一个人一时想不出这么多。一位规划老师给我讲了他买房的真实经历。在退还押金的过程中,其家人拒绝退还。最后,他终于退了押金。后来我确实在剧本里用了一些段落。

想尽可能真实地反映。

上海人现在的生活全景

北青报:《心居》这部小说的由来是什么?

小蓝:在写《活在心中》之前,我刚写完小说《城中之城》,这是以浦东陆家嘴的金融为题材的。《城中之城》相比我之前的小说,剧情和结构都比较丰富,“重口味”。写完那篇小说,我想调整一下节奏,我想写一个更家常的题材,方向是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上海人的全景式生活。

在构思初期,要找到一个突破点,让自己和读者快速进入这个家庭生活。我觉得如果一开始有一个家庭聚餐,有没有一个主题是和大家都有关系的?你可以一下子展现出所有人的个性、身份和趋势。后来我想,只有房子才是这样的起点。比如生活中,有人想买房,有人想卖房,有人想置换。无论处于哪种情况,每个家庭或多或少,或远或近,都和房子有关系。所以我会通过这个切入点把人物的故事带出来。

我主要写的不是房子,房子只是一个进入的媒介。真的跟房子没多大关系。我写的是人,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一直试图找到一个反映现实的

也就生出了戏剧性矛盾的平衡点。

北青报:你是怎么贴近生活的,通过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别的?

小蓝:因为当初我想写一部关于当下上海家庭生活的剧,想从各个方面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所以在构思的时候,我就真的想过如何分配人物,比如顾家的三兄妹,他们应该代表上海不同的阶层:老大是知青,以前很苦,现在生活比较好;老二是顾庆余的父亲,属于比较小康的家庭;他是第三国企干部,还是双职工。二三十年前,他家条件还不错。后来他把房子给了大哥,错过了买房的机会。加上生病,他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差多了。

主人公冯和她的妹妹代表了新上海人。他们都很努力,都是聪明人。但虽然两人都很努力,但姐妹俩的人生却不一样。一个把握住了分寸,一个变得有点肆无忌惮,慢慢迷失了自己。展翔是暴发户。通过一套又一套的炒房,他手里有十多套房,成了亿万富翁。像他这样的人,还挺有代表性的。石元一家曾经是上海的旧式贵族,现在已经穷困潦倒了。这背后一方面有历史原因,另一方面是他们在本该买房的时候买了股票。他们错过了买房,被股票套牢,欠了一百多万外债。总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希望尽可能的带给上海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观众在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剧中总有矛盾,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写的矛盾是脱胎于人物本身的。比如站在她的角度,她这么想,站在他的角度,他又会这么想。是合理范围内的正常矛盾,是大家都能想象和理解的矛盾。放到生活中,大家才会觉得真实可信。

更何况我不是为了矛盾而写矛盾。相反,我想写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比如冯和顾庆余。她们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不同类型的女性。也许最后两个人之间的裂痕还在,也不一定会真的成为亲人,但不管怎样,两个人都在慢慢开始了解对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很多时候,虽然人与人之间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有共性的。因为这个共性,我们终于可以互相理解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友好同时又能比较心的人之间的距离感。

北青报:弹幕里很多观众表示,感觉这部剧几乎和生活同步。比如无法直接面对的尴尬话题,在家庭微信群里讨论。例如,冯和展翔为养老院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是你对生活的特殊看法吗?

小蓝:也许是因为我在定位一部现实题材的家庭作品。写的时候脑子里的空时间真的是现在,零距离。当我写作的时候,我想的更多的是事实,而不是现在。这样一来,无论是人物性格、故事走向还是矛盾结构,一切都必须真实。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是假的,观众会知道的。

难点在于把握分寸。一方面,我写的是真正的家传作品;另一方面,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完全照搬现实中平淡的场景是不可能的。肯定有冲突和矛盾。如何找到一个反映现实又产生戏剧性矛盾的平衡点?这就是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想要做的事情。

生活不易,但要珍惜当下。

珍惜现在和你在一起的人

北青报:你有什么从烟花中提炼文艺精神的秘诀吗?

小蓝:放到电视剧里就是牢牢把握真相。我更注重台词,我会假设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真实的,所有台词都会根据不同的角色去思考。我希望台词既真实又有趣,让人们听的时候一开始就觉得生动,同时也觉得这些话是生活中的人才能说出来的。包括剧情,我也希望观众觉得虽然有其戏剧性的一面,但是这种事情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希望达到一个大家都符合自己角色形象的适当极限。观众看到了,说什么做什么都适合这个角色。

北青报:在你看来,上海和上海人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小蓝:就我所见,我认为上海是一个更宽容的城市,上海人普遍更自律。希望这部剧能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每个人肯定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整体是好的。我觉得很多事情其实跟地域关系不大,就像一个家庭里肯定有一些人比较大气,也有一些人稍微在意一点。到处都是这种情况。上海有相对精于算计的人,也有比较开明的人。

我也能理解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可能会对这个家庭有一些看法。其实这个家庭能心平气和的想一想真的很不容易。在如此悲惨的事件之后,保持克制和仁慈是非常难得的。希望在这部剧里传达一种有温度的感觉。生活不易,要珍惜现在,珍惜眼前人。即使身处逆境,我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

北青报:你在剧中是如何呈现上海口音的,比如说上海话?

小蓝:你可以从《心居》中看到,这部戏里有很多老沪剧的骨头。可以现场说点上海话,让你感受一下上海人的烟火气。除了这些,我还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做一些努力,包括对具体事物的反应,上海人对生活的态度。

北青报:你的人物设定有原型吗,比如周大哥的知青身份?

小蓝:我剧中的角色都没有原型,但他们是写出来的,他们对一些细节和台词有情感共鸣。我是知青的孩子。虽然我和剧中的石原处境不同,但我会特别同情这个人。他的悲剧意识太强了,写的时候都会叹气。石原的妈妈也是一个很不可爱的角色,但是不管这个人有多不可爱,我还是觉得她有值得可怜的地方。

在机场工作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写作给我一种幸福感。

北青报:你是怎么开始写作的?

小蓝:我以前在机场工作。当我开始写作时,我自由投稿。当时谁也不认识,就把稿子打印出来发了。我特别幸运的是,编辑们总是给我回音,有些是没有发表过的,但他们都给了我意见,有些甚至写得很长,给了我很详细的建议。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当时发出去的稿子的消息,我可能就走不下去了。对此我特别感激。

机场的工作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当时我从最后两天请了两天假,有了全职写作的时间。这个对我来说很珍贵,因为写作真的不像其他劳动,需要相对大量的时间持续工作。如果我要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给我写作,我可能还没找到状态就要睡觉了。

2009年,我离开机场,加入上海作家协会,成为一名职业作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北青报:一直支撑你写作的是什么?

小蓝:我喜欢写作。写作尤其给我一种幸福感。这并不是说我一直写得很流畅,而是写作这个行为本身就足以让我开心。这种感觉我挺满意的。只要我写,我就会很开心。

北青报:你会给自己定义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小蓝:不,我真的不想那样。对我来说,每次我找到一个让我感兴趣的题材,然后用我很有把握的方式去解读,在此之前,我不会去想我的小说的风格。那样的话,我觉得我其实是给自己定了一个框,这不是一个好办法。我觉得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东西。我要做的就是积极调动自己的一切因素,写好每一部小说,让自己处于当时的最佳状态。

北青报:你对读书和追剧有什么偏好吗?

小蓝: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我什么都读。我觉得读书不应该分那么多类。一定是什么东西,只要有趣就好。我也看电视剧。我看英剧,美剧,国产剧,韩剧,日剧。

北青报:看自己的剧是什么心情?你是不是有点激动?你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

小蓝:我写完剧本后,把它交给了剧组。后面的制作人都在北京,我在上海,接触不多。没看过电影,所以现在在追剧,每天看两集。听着音乐,看着屏幕上熙熙攘攘的上海早晨,看着原本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真实的场景。导演滕华涛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很好地把握了生活氛围。很多可能在剧本里被刷掉的东西,导演用他的经验和艺术感受力拍出来,有一种特别的质感,很棒。有朋友给我发消息说“味道像上海”,让我很开心。

对我来说,把剧本写好,把工作做好,我不会去想别的,顺其自然就好。我会继续写。(文/记者李喆供图/滕晓彤)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滕肖澜:每个人都在寻心而居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8792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