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洛阳科技工作重点:打造省2号智慧岛、建设龙门实验室等

往年洛阳科技工作重点:打造省2号智慧岛、建设龙门实验室等

原标题:洛阳2022年科技工作要点:建设省内2号智慧岛、建设龙门实验室等。

洛阳2022年科技工作重点:建设省内2号智慧岛,建设龙门实验室等。

【大河报·大河金融立方】(记者张、通讯员)记者从3月9日召开的洛阳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洛阳市科技工作主基调将是着力发展“风口”产业,目标是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资金投入强度达到3.15%左右,新增创新平台40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0家,工业企业R&D活动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吸引了河洛创新创业、青年创新创业等人才团队60多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完成十项关键任务:

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矩阵。

规划建设宜宾科技城。以宜宾科技城为“主引擎”引领全市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双创”载体省二号智慧岛,加快省科学院成果转化基地、龙门实验室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宜宾科技城与中原科技城联动发展。

高质量建设智慧岛创新社区。全年规划建设7 ~ 10个智慧岛创新社区,实现城市核心区和功能区全覆盖。

重建实验室系统。在先进光电互联技术等领域培育1 ~ 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新思路加快龙门实验室建设,实现开放运行。在遗传罕见病、集成电路大尺寸硅片等领域培育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氢能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设立5 ~ 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大力发展新R&D机构。重点推进浙江大学洛阳创新研究中心、华为洛阳人工智能高级实验室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引导罗清基地与大院大企业联合组建创新中心,支持河洛人才团队牵头建设新R&D机构。全年增加了两三个新的R&D机构。

着力推动自创区域的质量提升发展。

深化高新区体制改革。深化高新区“管委会+公司”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县创建省级高新区。

振兴国家高新区。支持洛阳高新区争创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推动涧西区、高新区成为全市“风口”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支持洛阳高新区开展企业创新点试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高质量建设“一区多园”。优化整合1 ~ 2个相邻且创新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纳入高新区统一管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扩大高新区规模和体量。

着力推进创新主体多元化。

夯实培养创新主体的基础。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推动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各尽所能、各尽所能”。开展监管工业企业R&D活动全覆盖,引导更多监管工业企业开展“四有”活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仓储培育,加强企业“蓄水池”的培育。

构筑培养创新主体的源头。把产业放在“风口”上,提升智慧岛创新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室等双创载体孵化能力,开展市级孵化载体自主评估备案,城市核心区及周边都市区每个县区至少新增1家孵化载体。积极探索推广“沿海地区企业孵化、洛阳成果转化”合作模式,在深圳等沿海城市建设“飞地孵化器”。

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建设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培育库,联合重点领域高校和院所,组建“系统性、任务性、开放性”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和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

着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教育

创新实施“河洛人才计划”。探索创业投资基金+科技贷款+事后奖励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支持政策。

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扩大河洛人才计划支持范围,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遴选层次,列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项,全年遴选50名左右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建立市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全年评选洛阳市科技领军人才20名,培养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后备力量。

完善科技人才扶持政策。实施“百名科技人才企业家计划”,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公布名单”寻找“曝光名单”的人才(团队),灵活引进高校创新人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传统行业“迭代”攻关。以轴承制造、矿山设备、农业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冶炼、耐火耐磨和金属材料等领域为重点,依托创新型龙头企业,全年实施10至15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新兴产业“掐尖”攻关。聚焦风电轴承、智能传感器、5G通信、集成电路材料、中药材加工等领域,聚焦龙头企业做强做优,突破一批“瓶颈”技术,增强链条延伸和链条补充功能,全年实施10 ~ 15个新的产业科技创新项目。

未来工业“破冰”研究。重点关注储能和氢能产业、钨钼钛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和健康服务、大数据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推动产业破冰,全年实施3 ~ 5个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

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稳步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建设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领域市级中试基地,围绕先进高温材料等领域申报省级中试基地,提升已建中试基地的中试老化和公共服务能力。全年将新建3 ~ 5个中试基地。

建立技术转移示范组织。全年新增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 ~ 5家。

继续办好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支持县区、开发区、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牵头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依托高新区双创会客厅常态化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全年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5次以上,力争对接转化科技成果50项。

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着力推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帮助农村圣贤回乡创业。支持农村先贤回乡创办企业建设“星创天地”,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孵化青年创客。全年将建成5 ~ 10个“星创天地”。

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围绕种业创新、农作物新技术、牡丹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全年实施5至8个农业科技项目。

提高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特派员和产业服务团选派力度,选派2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特色产业全覆盖。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着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改进技术和金融政策。完善“信贷补偿、贷款贴息、投资基金、后补助”等科技投入方式,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创新领域,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

扩大“科技贷款”惠及企业。全年签约“科技贷”合作银行10家,“科技贷”累计授信超过9亿元。

提高科技创新的资金效益。鼓励科技创新基金投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风口”工业企业。全年参与科技创业投资基金4只以上,基金总规模超过3.5亿元,力争投资科技型企业25家以上,投资额超过2亿元。

着力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编制的统筹作用。

推进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转变。重塑科技部门的机构设置、机制运行和职能,推动部门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深入推行“曝光名单挂帅”和“首席专家挂帅”制度,探索试行曝光名单风险。探索科研经费直接拨付改革,由市财政直接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简化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流程,统一省市科研项目经费不再实施年中绩效监管。

完善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支持河南科技大学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省级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市属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支持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参与成果转化。

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加强创新绩效评价。用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城市核心区、周边都市区和南部生态发展区协调均衡发展。

推动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完善“1+N”创新政策体系。2022年,计划在创新主体倍增、孵化体系建设、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

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度融入省科学院重建振兴,推进省科学院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共建轴承关键零部件、战略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产业研究院。

培养创新文化。加强科普宣传,推进科普基地建设,举办科普讲解大赛,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和科普微视频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及时反映工作成果,积极提炼工作亮点,积极评选先进典型,利用信息刊物、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生动讲述洛阳创新故事,在全社会形成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广泛认同的创新文化。

编辑:石坚|审核:李震|导演:万回归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往年洛阳科技工作重点:打造省2号智慧岛、建设龙门实验室等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37360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