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所国际学校更名,校名中降低“国际”含量

北京三所国际学校更名,校名中降低“国际”含量

原标题:北京三所国际学校更名,校名中“国际”内容减少。

最近北京有几所国际学校更名,包括北京海淀国际学校、哈罗北京学校、清华附中国际学校。

(1)北京海淀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海淀外国语腾飞学校。

来自北京市民政局的消息,北京海淀国际学校的名称已变更为北京海淀外国语腾飞学校。

编辑

来源:官方网站,海淀外国语教育集团

(2)哈罗北京更名为北京朝阳立德学校。

在罗北京发给家长的一封内部邮件中,邮件的官方签名告知家长学校将是北京市朝阳区立德学校。原因是国内的私立学校已经不能使用国外教育机构的专有名称了。

(3)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朝阳庆森学校。

清华大学附属国际学校微信官方账号显示,更名是为了响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号召。经过与清华附中和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多次沟通,我们最终决定将学校名称改为“北京市朝阳清森学校”。

编辑

上述三所学校中,海淀国际学校去掉了“国际”二字,哈罗学校去掉了“哈罗”的名字,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去了“清华附中”和“国际”。

国际学校更名背后的政策背景

这些学校的更名与去年实施的《新民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规范公办学校设立或者参与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关。《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民办学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通知还对民办学校名称使用的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不得含有公办学校的名称或者简称;未经授权,不得收录其他学校名称或简称;不得使用可能对公众造成误解和歧义的内容和文字;不得利用公立学校品牌开展商业活动等。

《意见》要求,学校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国”、“国家”、“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不得含有公办学校的名称或简称;未经授权,不得收录其他学校名称或简称;不得含有外国文字、外国国名或外国地名;不得以外国教育机构的专有名称命名;不得使用可能对公众造成误解和歧义的内容和文字;不得利用公办学校的品牌开展商业活动。

2021年7月,《通知》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的要求,提出“公参民”学校转为民办的,不能继续使用公办学校的校名或简称。

受这些政策影响,从去年开始,上海、广东等地的多所国际学校纷纷更名,其中广州的“公参民”学校最多。

上海地区(仅部分)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和贤学校。

昆山上海华二学校正式更名为昆山迪邦华耀学校。

WLSA复旦国际课程班更名为WLSA上海学校。

上海印稿新国际高中(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国际高中)更名为上海天华印稿美国国际学校。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更名为康桥学校昆山社区。

无锡谢赫双语国际学校更名为无锡谢赫双语学校。

华北(仅部分)

河南洛阳国际学校更名为洛阳立思实验学校。

洛阳华阳国际学校更名为洛阳华阳学校。

华南(仅部分)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北海国际学校更名为北海市海城区傅敏学校。

广州市白云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太和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华福学校。

广州二中苏苑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市黄埔区苏苑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更名为东莞石竹实验学校。

……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参民参”学校直接转为公办学校进行更名,如上海张江教育集团。2020年3月,张江集团学校获准转制为公办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张江集团中学。今年3月,昆明市五华区、西山区、呈贡区发布通知,将22所民办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转入公办学校。

对国际学校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国际学校都表示更名对学校战略没有影响,学校运营仍然按照原来的教育教学战略进行。但对于国际学校这个整个行业来说,这种影响是持续的,改名只是行业调整的一个动作。这背后会有办学资产、教材、学校性质等一揽子调整。未来对“国际学校”的提及会逐渐远去,相应的更多的,我们会对“国际教育”的本质有更好的理解。所谓的国际教育到底是不是国际?还是所谓的“国际教育”只是一个政治经济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那我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真的能有主导的话语权,成为真正的“国际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北京三所国际学校更名,校名中降低“国际”含量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37660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