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团队在圆偏振电致发光领域取得进展

【AM】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团队在圆偏振电致发光领域取得进展

原标题:[AM]深圳大学杨楚洛教授团队在圆偏振电致发光领域取得进展。

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CP-有机发光二极管)在三维立体显示、加密信息存储和量子计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圆极化热激活延迟荧光(CP-TADF)材料因其不含贵金属和100%内量子效率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CP-TADF分子主要采用两种分子设计策略:一种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手性微扰”策略,即将手性源通过化学键连接到非手性TADF分子结构上,实现圆偏振发光(CPL)。手性扰动的CP-TADF分子,由于手性源一般远离发光基团,导致相应材料的发光不对称因子(G)一般较小,并且由于其扭曲的给体-受体结构和手性源的结构弛豫,导致发光光谱一般较宽。另一种策略,可以称为“固有手性”,是通过抑制两个非手性发色团在三维空中的旋转来构建手性发光体骨架。“固有手性”的CP-TADF分子需要通过手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手性对映体拆分,这必然导致制备成本的增加。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大学杨楚洛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匹配手性供体和非手性受体分子,构建手性激基复合物为主体,非手性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MR-TADF)材料为客体,实现窄带发射的高效率圆极化电致发光,电致发光的半峰宽(FWHM)为42 nm。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可达33.2%,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gEL)为2.8 × 10-3(图1),是目前报道的窄光谱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最高效率。本工作中,手性激基复合物主体诱导非手性物体产生圆极化电致发光,为实现高效率、高不对称因子的圆极化电致发光提供了一种简单通用的策略,有望对CP-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30.849,中国科学院JCR 1区,材料领域顶级期刊)。

近两年来,杨楚洛教授团队在圆极化发光材料和圆极化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开发了一种新型刚性结构的手性给体,并选择不同的电子受体进行匹配,实现了CP-TADF从蓝光到橙红光的圆极化电致发光。相应的器件获得了23.7%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和2.4 × 10-3 (Mater。霍里兹。, 2021,8,547-555).基于三配位氮杂环铱配合物的固有手性和辅助配体手性的结合,得到了一对绿色铱配合物对映体。以半透明银为阴极,制备的半透明CP-OLEDs的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达到7.7 × 10-3,对应的器件外量子效率为18.8%,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半透明OLED的最高效率(adv. func。脱线。, 2021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深圳大学的大力支持。

来源:深圳大学

查看完整链接:

回到搜狐,https://onlinelibrary.wiley/doi/10.1002/adma.202109147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AM】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团队在圆偏振电致发光领域取得进展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37953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