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课堂+产教”跑出科创“加速度”

青岛理工大学:“课堂+产教”跑出科创“加速度”

原标题:青岛理工大学:“课堂+产教”跑出科技“加速度”

近日,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95班的学生张远正在展示他的发明:“这是一种水族箱用浸没式固定化硝化菌水处理装置,主要是将硝化菌固定在悬浮的生物载体上。随着装置的运行,水族箱的水质得到净化,可以解决水族箱频繁换水带来的问题。”

谈及这项发明的背景,张远介绍道:“我家有一个大鱼缸,每周都需要更换。一次倒掉大部分缸水,很麻烦,也很浪费。想用专业知识解决水族箱每周需要频繁更换的问题。在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这个装置的制作。”装置制作完成后,张跑进了自己的鱼缸。半年过去了,张家的鱼活蹦乱跳,鱼缸里的水也没有换。他去实验室检测鱼缸的水质,几乎没有检测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测试成功,设备合格。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在导师的帮助下,组建了以给排水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的“蝶舞水处理队”,优化工作原理和设备。团队深入当地水族馆和鱼类爱好者家中,通过参观、研讨会等形式了解水族馆的现状。在导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工作原理实验和装置实验,优化了水处理方法和装置内部结构,使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生产成本低、使用效果好、实用性强的特点。

团队指导老师、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毕说:“团队成员创新性地提出了水族净水装置,构思设计新颖实用,具有量产的可能性。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帮助团队、提供科研指导的同时,毕薛军多方联系企业,帮助团队完成专利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动力。

团队在实验室完成了10多个设备的制作,并将这些设备分发给养鱼户和水族店进行试用,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良好反馈。目前,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科研是最好的课堂。”拿科研、竞赛等来说。作为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第一课堂“强迫”学生补充和加强理论学习。学生学得越多,他们就越有活力。毕薛军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经常会有学生“吐槽”学习的内容,即使课上听懂了,课后也不知道怎么用。为了避免学习上的“两张皮”,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将体现学生学术能力的科研竞赛和专利发明“搬”进课堂,打通专业和行业,实现“同频共振”。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力说:“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工程人才,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与环境市政工程学院共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实训基地平台,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逐步走出了一条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改革之路,让学生在更加多彩的成长跑道上取得好成绩。”(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孙俊特约记者王艳)

作者:孙俊王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青岛理工大学:“课堂+产教”跑出科创“加速度”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39041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