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龙江第一村”,村民被叫做“山东棒子”,老家临沂的

东北“龙江第一村”,村民被叫做“山东棒子”,老家临沂的

原标题:东北“龙江第一村”。村民叫“山东梆子”,老家是临沂。

在很多山东人的心目中,对1342/1343次绿皮车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趟从杭州始发,终点在齐齐哈尔的列车是唯一一趟经过山东,直达目的地的列车。

这是一列慢车。沿途有许多站。等车避让时有发生,走走停停。

东北山东人多。虽然这辆公共汽车慢,但它是最经济的。也可以买票。

对于临沂人来说,这辆公交车有着特殊的意义。

临沂距离齐齐哈尔1680公里。齐齐哈尔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有一个叫兴十四的村子,村民一辈子都是从临沂来的,是地道的山东移民村。

临沂和齐齐哈尔的缘分始于1956年。

那一年,国家发出开发北大荒的号召,内地居民纷纷移民边疆。临沂428名热血青年告别家乡,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当时兴十四村地处偏僻,没有耕地,没有房屋,没有水井,一片广阔的荒地,黄沙漫天,野狼无时无刻不在出没。

这428名临沂人是第一代垦荒人。

他们不抱怨,吃菜渣馒头,住马架茅草屋,白天犁地,晚上对着山东方向想家。这个方向逐渐出现了一条小路,叫做“哭娘路”。

类似的“哭姑娘路”在黑龙江还有很多,因为在山东有很多这样的村子,一连串编号的村子是山东人开发北大荒的符号。

如今,兴十四村美丽富饶,被誉为“龙江第一村”。2016年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而这里,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走进村子,是一排排小楼,村民淳朴善良。

然而,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个纯粹的山东移民村,我们很少听到亲切的山东方言。

导游带我们去了一个老太太家。她年近90,精力充沛。知道我们是山东人,很热情。而我们是从阿姨的介绍中了解到村里的往事的。

东部方言的减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这里接收第一批临沂移民时,是一个纯粹的山东村落。那时,村子里的人们用他们的本地方言交谈,并去市场。东北话和山东话是两种“官方语言”。

70年代,第二代移民的孩子还在上学。当时班上30多人,一半是山东人。每个人每天都说山东话。但我也能熟练地说东北话。

到了第三代移民,山东方言几乎消失了。老人唠叨着,心里却有点难过。他好像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因为他不会说山东话。

我们还在村里吃了午饭,意外遇到了久违的大葱煎饼卷。我们也知道这里的煎饼已经成为著名的小吃。或许,这是乡愁的另一种传承。

在返程的小巴上,导游还说起了“山东梆子”,这是醒狮村山东人的俗称,据说这是东北山东人“闯关东”的俗称。

当我们还在好奇这个称号的由来时,导游解释道:

“山东梆子”不是贬义。

人参产于东北,俗称棒棒糖。以前挖人参的多是穷人,被称为“穷鬼”。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山东人“东进”,很多人从事挖参,“山东梆子”成为山东人的专属称谓。

也许在这个名字诞生之初,有些歧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山东人对北大荒的巨大改变,“山东梆子”成为一个别称,是对山东人勤劳、朴实、拼搏、开拓的品德的褒奖。

“你说了算,你决定了就去做,你改变不了有多难。这叫闯关东。”十四村渐行渐远,我们还在想大妈的这句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东北“龙江第一村”,村民被叫做“山东棒子”,老家临沂的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39458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