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十古”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广州黄埔:“十古”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原标题:广州黄埔:“十古”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孩子们在李安堂村古老的祠堂里学习粤剧。

李安堂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广东历史文化名村。大祠堂展现了李安堂村的古老内涵。肖坤华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刘卓楠通讯员曾妮范凌敏孙旭东

图/羊城晚报记者邓波实习生方浩

始建于南宋、已有700多年历史的李安堂古村最近热闹非凡。村里的紫罗兰台上,粤剧声悠扬;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在寺教授粤剧。文化学者、规划专家、村民代表围坐在村口的榕树下,畅谈“十古”的保护。春暖花开,粤剧声起,700多年的古村落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李安堂古村专家讨论的“十大古遗迹”是古村落、古树、古宅、古寺、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今年以来,黄浦区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持续发力,系统梳理、挖掘和保护辖区内十种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历史信息。今年,全区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5800多万元,其中博物馆投入5270万元。广州出台首个区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意见,推出全国首个导航应用软件文保对象地图,全省首个文化遗产检察官,全市首个“户主+保护责任人”制度。建立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建立全区古树“一张图”。此外,该区还成立了从区到村的“讲古人”队伍,并开设了“讲古人”系列文化论坛。

另一方面,知止在搬家前会制定计划。黄浦区在全面了解“十古”家族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村民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和社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思路。在实现老城区的新活力中,突出历史文化遗产的多彩底色,在活化与保护中看到了人、物、生活。

一棵树,一个文件和一张图片

208株古树名木全部在线电子地图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李安堂村,远远望去,一棵20米高的巨型榕树矗立在孟卿桥边,像一把撑开的伞,祝福着这片土地。“这棵古树就像我们的长辈一样,见证了我们李安堂村一代又一代的变迁。”李安堂村村民、村史作家陈耀松说,没有人知道李安堂村的大榕树。相传是村陈氏始祖陈开村时所种。700多年来,它多次濒临死亡,多次复兴,越来越繁荣。

老常青树不仅成为李安堂村的一段佳话,也是黄浦区“十古”文物保护与活化的真实写照。在村民陈耀松的印象中,过去李安堂村很多村舍都破旧不堪,但如今,街道非常重视古文物的保护,挖掘背后的故事,编号列表,专人考察,编纂村史。“有了规划和记录,后人就能传承下去,李安堂的‘根’也就保住了。”陈耀松感慨道。

据统计,黄埔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数量为5208株,约占广州市古树名木总数的53%。约有3096棵树散布在自然村的房前屋后。去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全面实施林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开展古树名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将区域内的古树名木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

记者了解到,目前黄浦区长岭街道正在实施“古树故事”保护工程,依托所辖东江纵队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挖掘与古树名木相关的历史故事,拍摄村民口述视频。人们可以扫描树上的二维码,阅读古树背后的历史。此外,摄像头、振动位移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也被应用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实时监控古树的生长环境和状况。“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众需求,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长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凯对此印象深刻。

唐悦曲咖啡香

历史文化遗迹是“活的”

在黄浦区的701处十大类文物中,李安堂村的文物占36处。除古树外,还有宋代修建的12口古井、清代修建的施思陈宫寺、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青莲戏台和公社食堂,以及洪友家学、秀场书屋、游公书屋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然而,就在一年前,李安堂村还是一个萧条破败的小山村。古村的路遇到雨天,踩上去就会陷进黄泥里。黄浦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区内国企知识城集团牵头,带领一支黄浦铁军进驻李安堂村,以“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城市更新”相结合的方式,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CPPCC成员吴经常带着他的学生去唱歌、学艺术,孩子们化上妆、穿上戏服,在青砖绿瓦的荷花台上,展示粤剧艺术的魅力。“李安堂村丰富的历史为文化遗产提供了土壤。粤剧是我们岭南文化的一个大IP,粤剧艺术出现在岭南的古村落,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融合。在这里建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让孩子们从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让粤剧课堂更生动,帮助古村落繁荣更新。”吴对说:

经过精心修复和科学运作,今天的李安堂村充满了新的文化活力。开放式连锁咖啡厅、荷塘月色茶室、荷塘餐厅、九佛荷塘活力馆、李安堂家风馆、黄埔图书馆李安堂分馆...新与旧的碰撞,让历史文化遗迹“活”起来,吸引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回乡创业。在“连锁咖啡”馆工作的村民于冬莲说,在回村之前,她不知道李安堂的变化会这么大。她已经和李安堂结婚十多年了,现在她觉得在风景如画的家门口工作很开心。

“文化传承需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黄浦区‘十古’的保护、活化和利用,分区域、分门类呈现区域历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传承历史文化古遗存,促进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保护成果让群众共享。”黄埔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陈说。

一个清晰的数字导致一颗清晰的心。

文化传播“物”和“神”

一个清晰的基础意味着一颗清晰的心。“十大古文物”保护工作启动后,为了更详细、更全面地摸清古文物的“家底”,黄浦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编写了《黄浦区古文物普查》、《黄浦区十大古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实施清单(第一批)》等六大系列丛书。其中,古文物概述图集以图文集的形式,按地区、类别展示黄埔“十古”的老照片、故事、传说。

“在‘十古’保护工作中,我们与基层社区、乡村合作,完成了一批非国有文物保护项目。崇亭宫铃庙、凌宏年府、边岗宝塔、端普家塾等全面修缮,许多非国有文物获得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陈对说:

应该更明确地执行该制度。围绕“十古”保护,黄埔区出了不少新招:出台了广州首个区级历史文化保护实施意见,推出了全国首个导航应用软件文保对象地图,聘请了全省首个文保检察官,推行了全市首个“户主+保护责任人”制度,构建了“1+N”保护传承政策机制体系,创新了“互联网加保护”……

“我们尽力让名城保护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李习安说,“在百度地图上标注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普通人动动手指就能知道保护信息,公众参与进一步强化了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传“物”更重要的是传“神”。文化传承既需要物质保护,也需要精神传承。目前,黄浦区已在全区建成203个地方志驿站,实现了地方志驿站、街道、乡镇全覆盖。打造黄埔古讲堂“活力历史讲广州”的文化品牌,组建区级“谈古人”专业团队,走进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传播岭南文化,延续黄埔历史文脉。值得一提的是,“谈古”队伍还将下沉到基层,确保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名“谈古”,每个学校至少有两名“谈古”。

“对黄埔‘十古’的保护,不仅仅是对看得见的东西进行拖网式的、精细化的管理和全天候的保护,而是要挖掘附着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遗存中蕴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村庄历史和地方文化活动的编辑提供了资源,也为历史文物的活化和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这种做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金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广州黄埔:“十古”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39486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