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最后只回来94人?其他人去哪了?

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最后只回来94人?其他人去哪了?

“留学生”这个词,相信大家经常能听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了一件越来越简单的事情。而在清朝末年,留学却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清朝闭关锁国200多年,导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诸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的接连失利,让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为了不让列强继续侵略,挽救清王朝于水火之中,公元1872年-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分四次选派了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对于清政府来说,这些留学生是朝廷未来的希望,官僚队伍中的新鲜血液。而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前途未卜的生死挑战。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是,只有通过科举当官才是“正途”。留学?那是穷人家孩子才会干的事。所以招生通知在上海贴出去许久都招不满人。当清政府好不容易招够学员后,便迫不及待地由上海将他们送往了美国旧金山。

前两批幼童被分配到美国54户家庭中生活,他们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让美国人惊叹。当他们身穿缎袍拖着长辫出现在美国课堂时,无一例外遭到了美国同学的嘲笑。但很快美国学生便闭上了嘴,因为中国留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甩他们好几条街。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时,中国共有50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耶鲁大学22名,麻省理工8名,哥伦比亚3名,哈佛1名,其余学生分散在美国其他大学。而清政府费尽心力培养的这120名留学生,最后却只回来了94人,那其余的人去哪了?

主要有三个去向。第一个去向:提前被遣送回国。清政府送这些幼童出国留学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平均每人每年得耗费六万两白银。当初清政府制定的留学计划是15年,如果有人在留学时不务正业,那将会浪费国家大量的资源。所以清政府负责海外留学的官员会定期对留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直接被遣送回国。

第二个去向:水土不服,客死他乡。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太一样,尤其是这批留学生的平均年龄才只有12岁。所以有些幼童在出国后因不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都早早病逝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才少年潘铭钟,15岁便考上了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入校后仅一年便病逝了。真的让人十分惋惜!

第三个去向:拒绝回国,留美继续学习。这批幼童在美国学习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儒家经典那一套已产生质疑。他们不仅剪掉了脑后的大辫子,而且还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产生了抵抗情绪。当时清朝由于国内政治问题提前结束了留学计划,像容揆和谭耀勋等人就拒绝召回,继续留在耶鲁完成学业。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回不了国。所以导致1881年幼童召回时,就只有94人回国。

这批留学生在回国后,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是电报业鼻祖,有的是矿业骨干,还有的是政界领袖。如詹天佑就主持修建了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而唐绍仪则担任了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总体来说,清政府当年做的这个决定还是非常明智的!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最后只回来94人?其他人去哪了?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40056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