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归出了什么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宜昌?归出了什么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宜昌又以三国故地闻名,在以前,宜昌叫夷陵,后改为宜昌。直到东晋时期,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当时为了希望分出所置之县“宜于国运昌盛”,于是定名为“宜昌”,从此宜昌之名就开始出现在了史册上。宜昌,是湖北地级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施行郡县制,当时宜昌置巫县,宜昌大部分地区归南郡。

宜昌要成为省会了吗?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宜昌有建特区和三峡省的消息,曾挂牌成立三峡省筹备小组和筹备处。那是妥妥的正省级。现在宜昌市是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副中心之一。笔者认为,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长江三峡区域水库综合治理的国家战略再次提上日程,以宜昌为区域中心成为必然,宜昌的政治地位升级亦成为可能。当然,至于是否再次可能成为省会,那就要看党和国家的决策了。

宜昌为什么人口不多?

我是正宗的宜昌人。西陵、伍家和点军三个区都生活过,我还应该算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是从2006年开始用心工作的,在家乡已经连续工作15年了。工作了15年,我的社会保险居然还有好些年的资金缺口,凭我个人能力无力补上。按常理,工作15年,社保也应该已经缴满15年,但在宜昌,这绝对是个奢望。宜昌人囗不多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农、工、商三大基础产业的就业质量不咋地,平均不到3年就要失业一次。

工资低不说,代缴社保的工作还忒难找,物价还居高不下。更恼火的是:有的单位打着国企的招牌,居然还明目张胆地漏缴失业保险。更有甚者,连国企的招牌都没有,居然还敢明目张胆地不给代缴社会保险。我2020年失业在6月,2021年失业在2月,上次失业是2016年4月,最近三次失业累计只隔了5年10个月的样子。这样的就业质量-平均每次失业相隔的时间不超过3年,就业质量如此糟糕的城市能靠什么增加人口?青壮年都养不活自己的城市挂个水电明星城市的招牌有什么用?青壮年就业质量如此之差的城市挂个文明卫生城市的招牌又有什么用?我觉得单纯用登记失业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并不科学,更并不能如实反映调查区域的国民经济的真实发达程度。

我觉得用《某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某(城级)市最近20年内基层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调查报告》比较能真实反映调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也就是说,要用基层劳动者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调查区域内国民经济的真实发达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报告主要内容有:最近240个月内有多少基层劳动者(不算班、组长以上级别干部)实际工作时间累计达到240个月;最近240个月内有多少基层劳动者已经缴足了240个月社会保险;最近240个月内有多少基层劳动者非完全主观因素累计失业超过24个月的;最近240个月内有多少基层劳动者非完全主观因素累积失业次数超过10次的……等等。

我们国家应该明确立法不允许任何企、事业单位在普通劳动者在初次就业起240个月内随心所欲解雇班、组长以下级别雇员的《劳动法》条款,除非该雇员被公司认定不符合公司认定录用岗位的基本录用条件,或者以合同到期,暂不续用为由为其办理失业金申领手续。也就是说,劳动法应重点保护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普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谢邀。宜昌,远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距今约二十万 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宜昌 市点军区李家河、紫阳河一带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以及白庙 子、清江滩、中堡岛、小溪口等数十处古遗址和文物,充分证明早在七 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夏商时代,宜昌 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为楚地,史称“楚之西塞”,是楚文化发祥 地之一,那时宜昌就建成城邑。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 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使宜昌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达2281年。 期间,宜昌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治所,曾经使用 过夷陵、西陵、峡州、宜州、拓州、东湖等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时间 最长的是‘•‘夷陵”和“峡州”二名。 夷陵,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 “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一是旧志所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 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清朝宜昌府管辖哪些地方?与今日的宜昌市有何不同?

清朝【宜昌府】是一个设置得很晚的【府级政区】,它设置于公元1735年,在此之前它是明清【荆州府】所管领的【夷陵州】。【宜昌府】归清朝【湖北省】管领,与【武昌府】、【汉阳府】、【荆州府】、【德安府】、【襄阳府】、【荆门州】、【安陆府】、【郧阳府】、【施南府】等平级,略等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这一层级。【宜昌府】与其他明清时期的【府级政区】一样,也是在公元1913年被民国政府统一废除的。

清朝【宜昌府】府治【东湖县】,也就是如今的【宜昌市区】,下辖5县2州:东湖县、兴山县、巴东县、长阳县、长乐县(县治今五峰县长乐坪镇)、归州(州治今秭归县归州镇)、鹤峰州,光绪年间,鹤峰州脱离【宜昌府】,成为【湖北省】直接管领的直隶州。那么,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宜昌府】的辖境大体上可以对应我们今天的如下区县级地方: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宜昌市区、长阳县、五峰县、秭归县、兴山县;湖北省【恩施州】下辖的:巴东县、鹤峰县;由此可见,清朝【宜昌府】所辖地域,大体上就是今日【宜昌市】抛去东部四县市(远安、当阳、枝江、宜都)并加上恩施东部两县(巴东、鹤峰)之后的一片区域,这片区域在地理上是一个完全控制三峡东段及其出口的位置,也是历史上经常被设置为【统县政区】(县上一级政区)的一片区域。

宜昌古称夷陵,夷陵因何得名?后来改为宜昌,又有何意?

宜昌,是湖北地级市。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地望之地。楚文化是指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文化是指古代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宜昌又以三国故地闻名,在以前,宜昌叫夷陵,后改为宜昌。那宜昌古称夷陵,夷陵因何得名?后来改为宜昌,又有何意?“夷陵”得名是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宜昌”之名的寓意是:“宜于国运昌盛。”古时天下划分九州,据《宜昌府志》所记载,在夏商周时期,宜昌属古荆州。历史滚滚向前,到春秋时期,宜昌属楚国,同时开始建城邑。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施行郡县制,当时宜昌置巫县,宜昌大部分地区归南郡。西汉时期,属于荆州南郡,东汉末年改为宜都郡。司马炎称帝建晋后,改置夷陵县。

直到东晋时期,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当时为了希望分出所置之县“宜于国运昌盛”,于是定名为“宜昌”,从此宜昌之名就开始出现在了史册上。时间进入明朝初年,置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在夷陵。清朝顺治时期,夷陵州属荆州府,改夷陵为彝陵。雍正时期,将彝陵升为宜昌府,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以及归州、鹤峰两州。

宜昌是人杰地灵之地,是文化名人屈原、出使和亲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都内就有屈原祠和昭君村。屈原祠是为纪念屈原所建,始建于公元820年,其是以屈原文化为主,展现出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昭君村原叫宝坪村,因出了王昭君,而改为昭君村,村里昭君纪念馆收藏了出土于昭君村的很多汉唐文物,还收藏了很多古籍,上面记载着文人墨客对王昭君的赞扬。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宜昌?归出了什么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46876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