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二手税怎么收,古代怎么收商业税
东林党真的没收商税吗?
近一两年,关于大明东林党不收商税这个问题,可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是你说为啥不收,很多人张口就来一个东林党自私自利,不爱国。在深究,很多人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事实上,很多人是嘴里说着什么不受商税怎样怎样的,却压根不了解明代的商税制度。确切来说,明朝不是不收商税,而是自己定的商税太坑。事实上明代朝贡贸易制度崩溃之后,商品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相应的,商业税收也就成了国家总收入中的一个重要份额。
在何本方的《明代榷关浅析》中,详细介绍了明代商业税收在各朝中的比重。单说内地关税(钞关),就从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占额3%涨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10%。后来因为朝廷大兴土木、皇室奢靡、辽东战事开启,商税中的钞关岁入在天启五年(1625年)到达了480多万两,是万历二十五年407500两的近12倍,由此可以看到商税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明朝对于商业税征收的部门,可以说是衙门林立,有税课司、竹木抽分局、钞关等(这是几个最重要的)。税课司,隶属于户部,职责是制定各类商品的纳税细则并收取商税;竹木抽分局,是从商人的木货中抽取若干实物供应朝廷的土木工程,到明朝中期,这种实物抽取逐渐变成了等值货币的征收;钞关,出现于明朝中期,因为明初纸币泛滥导致纸币大幅贬值,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朝廷采取措施疏通钞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强收宝钞来加快宝钞流通,故而在各地官道设立税口,类似于现代的高速公路收费,只不过收的更多。
除了政府的专门税收部门,明代的宦官在得势之后也会染指商税。从中央会有内监被派到各地的税课司去搞监察,因为明代文人的地位大多数时间是不如内廷宦官高的,因此各地出于讨好的目的,就会让宦官拿些分红,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了。到了万历二十四年以后,明神宗强加矿税,给大明各地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江南地区出现市人阶级的暴动,专门反抗万历的矿税政策,这伙人中的精英,自觉地在东林书院总成一个政治团体,一起论政议政,这就是后来的东林党。
关于税率,明初规定三十税一,针对一种货物,实际操作起来却是还要加收运输费、货税、门摊税,所以事实上三税一相加,就是十税一,也是不低了,毕竟在古代的农业帝国中,商业税无论如何也是占不到主流的位置的,即使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宋代,商税也只是占国家总税收的30%不到(什么70%、90%的过分了,你就是工业时代这个比例都很夸张,不切实际),而大明仅是关税就已经占了总税额的10%(万历年间),可以说比例其实很大。
但为啥总感觉收不到钱呢?那就要说说明代的税制了。明代商业征税,第一个是申报制,政府规定,商贾要向税务机构登记所有的货物数目和名称。坐贾申请占籍时,必须向当地的官府或税课局自报所货所业。行商持货出发前,也要在当地申办填写路引时必须将其资本、货物等“明于引间”,途经水陆关卡,在钞关设置前须在广济、长淮等关填写商船物货,并送税课司征税;建立钞关后须填写船单,船单中须开列船户籍贯、姓名,货物名称、数量、起止地点以及船只式样、梁头尺寸和该纳钞银若干等。
船户报单后,钞关据报单征税并放行。行商住店时,必须在店历上填清经销货物名称,牙店主人及船埠头还要对过关的报单进行核查并上报,税课司局照报单所填商品数量、品种,与本部门纳税登记互为参照确定税银。客商交税后,商人持司局开出税票才能进人市场进行交易。第二个是时估制,各种商品皆估价收取,并强化由官商合作估定商品价值进行征税。
但在明中期之后,各级政府对商贾实行重征政策,税种税目剧增,这种以官商合作对商品估价再征税的做法已不合时宜,加之朝廷在招商买办大宗物料的会估制名存实亡。因此,税前的时估制终被弃置而消亡。第三个是定额制,但是官员利用这个名目,经常中饱私囊,所以嘉靖四十一年,朝廷公开向商人征收余正银(超出定额的部分),并废除了此前的定额,改为量情而定的常额。
第四是起条预税制,目的是防止商人逃税,所以提前收税。但总有官员眼红商人的利润,所以经常事后加收,这一项在嘉靖十年后被明目禁止,强调不许加收。第五是监察稽考制,这是对纳税人和收税机构的监督机制。但是随着吏治腐败,监察机构也和各地官员狼狈为奸,然后加速了税法的破坏。综上而言,明代的商业税收可以归结成三个字——流转税,所谓流转税就是指以纳税人商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流转额或者数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这就给了官吏很多放大贪污的机会,也就是说明代不是不收商税,而是这些商业税很大一部分都被各地官员吃肚子里了。那么回到问题,东林党没有收商业税吗?答案自然是收了。东林党废除的,是万历时期的矿税、辽饷。因为他们的联盟,其实是城市中产阶级和反专治中等阶级,里面就是开明民间地主和富商豪贾。在经济改革方面,他们主张限定税收额度(因为政府太能压榨百姓了),要求乡村和城市平均税量,以缓解城市压力。
他们认为应该大力兴修水利,开垦荒田,抑制皇庄扩大。事实上在天启元年到天启四年,大明的困境相对缓和,正是东林党根据中小层地主的要求实施改革的结果,然而魏忠贤的成功上位,把这一切都给中断了。这之后,朝中不但党争更为激烈,官员的腐败情况也是烂到了极点。等到崇祯朝,东林党并没有得到主要话语权,在东南地区的东林成员依旧用老办法反对政府内阁大官僚的专政,中央的东林也在忙于和皇帝还有首辅周旋,整个崇祯十七年,几乎没人提出过什么有效的政治性建议,大家都在忙于权利斗争。
而那部分被讹传抹杀的商业税,其实也只是和以前一样,大多被官员贪污。不过说到大明财政枯竭的原因,东林崇祯朝的不作为和官员的贪污其实都不能算上大问题,因为真正遏制了大明财政的就是那个谁也不敢下手藩王皇庄,大明的藩王如同蛀虫一般,蛀空了这个帝国的血肉,却没有给予过一丝力量,所以明亡在何处,朱家人自己败坏的罢了。
古代的衙门打官司收费吗?
打官司也叫“诉讼”,是自古国家化解矛盾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诉讼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自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定,讼即以财货相告,就是古代民事诉讼;狱即以罪名相告,就是古代刑事诉讼。诉讼形式主要有:轻微的案件以口头起诉即可,重大案件则须提交书状,民事案件书状称“傅别”,刑事案件书状称“剂”。
古代诉讼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古人还是不怎么赞成诉讼的。《易经》云:“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意思是在诉讼中即使赢了,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古代诉讼官府是要收费的。起诉须交纳诉讼费,民事诉讼双方须交纳“束矢”(一百支箭),刑事诉讼双方须交纳“钧金”(三十斤铜),如不交纳则被认定“自服不直”,或不予受理,或判以败诉。
现代人是怎么计算古代GDP的?
谢小蜜与@布丁记忆邀@布丁记忆已经给出了正确答案既蒙邀请,就再绕绕舌最早用现代经济学概念量化古代经济的是英国人安格斯.麦迪逊,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给出了下表从表中很清楚地看到,公元1000年时,中国地区GDP占比为22.7/100,低于印度地区的28.9/100。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中国地区除北宋外还包括契丹、党项、吐蕃诸部、回鹘诸部、西南夷、大理等诸多政权宋朝相对当时其它周边地区从制度上讲要完备一些,但是宋朝的统计数据也不太靠谱,如下表最重要的粮赋收入在《长编》和《通考》中相差50/100左右。
统计不合理的地方还在于我知道银钱赤字可以通过增发来弥补,但是作为以农为本的宋朝,粮食收入远少于支出,这个缺口怎样弥补?让我百思不得其姐在生产方式与科技水平都没有出现质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人均收入不会有太大差距,人口总数与社会财富总量成正比。所以我认为,宥于统计手段,古人给出的数据也只能视为一个大致概念,不可尽信,何况现代人在空调房内脑补的GDP呢题外宋朝GDP占比在网文中由不明觉厉的50/100上升到60/100,吸引了无数人关注;受此启发,袁老师勇敢地将宋朝GDP占比发明到80/100以上,一炮而红;在2017年的某次讲座中,高老师更是将这一比率提高到令人瞠目的90/100以上,获得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嘿嘿,除了我大宋子民,让其他人都吃土去吧!安格斯.麦迪逊自己可能也觉得这种数据没有说服力,只在著作中用过一次。
不过,我认为麦迪逊的工作并非完全没有价值,比如,从他的表中可以看到,明朝GDP占比高于宋代的中国地区,与明朝大臣丘浚《足国用议》相印证“窃惟我朝疆宇比宋为广,而百年以来无甚钜费,……户口之数较之宋虽略相当,而今日垦田则过之远矣……是宜国家储积数倍于宋焉……况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还可以与下表相印证农业社会的粮食亩产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欢迎自认为在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比竺可桢更权威的大Ⅴ指正。
宋朝税赋繁重已是共识;在我的印象中明朝税赋最轻~田赋三十取一,不收商税(扯三饷的出门右拐)薅最多羊毛的宋朝被朱元璋认为“宋制不足法”,被赵翼认为“民之生于是时者,不知何以为生也”,被钱穆认为“积贫积弱”至于明末农民造反,则要归结到辽东战事、东林清流、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明朝的制度设计本身关系并不太大。
中国古代豪门贵族的收入来源,除了那些经商收入,还有哪些?
过去,中国的贵族分为两类。严格意义上的贵族就是有爵位者。王、公主及公侯伯子男这些。他们有国家授予的爵田或者封地。比如公主食邑一县,则这个县的全部财税收入减去国家政权的行政开支后都是属于公主的。爵田当然就是国家给爵主的免税土地。贵族每年是要向国家政权缴纳贡赋的,比如汉代酢金失侯就是贵族法定义务的说明。此外君主生日这样的日子也得献礼。
第二种贵族就是中国特色的,北宋之前是世家豪门,北宋之后是耕读。世家豪门比贵族更厉害。因为根植基层,豪门世家以宗族为纽带,掌握地方经济命脉,控制人口土地,兼营工商高利贷,进而垄断文字书籍,垄断选仕途径。北宋之后,世家因为废除部曲制和扩大文治而消亡,耕读传家这种贵族形式兴起,真正做到各领风骚数十年。而无论是世家还是耕读,都是掌握文字控制地方舆论的贵族,赚钱手段都一样,也都是不纳税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古代是如何做到提前收几年后的税赋?现代世界还有这种情况吗?
国家对民众的徭役,赋税的征用征收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不一样,薄赋轻徭的朝代不是没有,如唐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就召告天下减租减税,让民众体养生息。因为隋二世(炀帝)苛征徭役,赋税民不聊生,百姓太苦了,农田到处荒废。所以百姓对唐太宗执政的口卑很好赞不绝口,那么盛唐的国家财政来源呢?李世民提出官不吃民。
对前隋的豪强富户和旧官僚阶层的资产,除流一些日常生活费,其次一律充入国库,这笔财收入太大了,对朝廷大小官员适度降薪三年,另外国家重視发展经济,探矿,开矿,开发贵金属地下宝库。这样一来,史称盛唐。。相反苛税,重徭的点刑朝代也很明显,历史上秦王朝和隋王朝,由于连年的国家基本建设,一要民力,二要民资。金殿又不出金银,需要来源多是百姓(战国后期相传)有句话叫‘’恨如七国‘’表示对朝廷的不满。
。隋炀帝一样荒淫无道,为了个人逍遥享乐到扬州看琼花,为了乘坐龙舟,建船一一等于水上宫廷,开挖运河劳民伤财,搞得民不聊生,民怨飞腾,四起举旗造反。秦隋两朝,由于国与民离心离德。都淹殁在人民的狂洋大海,都是两代而殁。.。当今社会。农民兔税劳作,种田国家还有補贴,小商小贩免税经营,中小企业实行增值额计税,亇人所得税起征点一加再加,这一系列措施多是为民富民政策,真正做到国富民强。
明朝后期财政如此困难,为什么不考虑从藩王那里收税或者收商业税?
中央集权不到位,皇帝没本事肃清,地方势力做大,儒家读书人不交税,官员产业他亲戚的产业都不交税,大商人因为有官员做后台也不交税,唯一能收的就农民了。大丈夫一样,万历收点矿税,被人骂成狗,骂了几百年。万历就是例子,所以后来没人再提收商业税的事。而且官员古代是可以经商的,官员们自己就是大商家,收商业税就是收官员的税,收官员的钱。
群臣为什么反对万历皇帝收矿税,在古代收矿税的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明确的是,朝廷适当地对开采的矿山收取矿税充实赋税来源是正当合法的。古代中国长期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除了宋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商业税收占比较高外,其余朝代为维系王朝统治,稳固统治基础,大多严格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和控制工商业和采矿业发展。具体说到明朝,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对工商业和采矿业这种不直接从事生产劳作的行业相对轻视,朝廷对采矿业控制比较紧。
朝廷的主要税赋还是来自农业税,但在张居正“万历新政”之前,多以实物缴纳,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叶,原来严格的矿禁逐渐放松,各省很快出现了许多私人开采的矿山。在万历皇帝中后期,万历皇帝耗光了张居正手上原来丰盈的国库,再加上“万历三大征”,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和两次抗日援朝都耗费了大量军费,再加上万历中后期北京皇宫乾清宫和坤宁宫等宫殿接连毁于火灾,修复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银两。
而此时户部财政已然捉襟见肘,拿不出来太仓银。于是,万历皇帝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省份的私人矿山。接下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群臣之所以反对万历皇帝征收矿税,既有出于公心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与科举出身的大臣内心的两面性密不可分。归纳下来,大致有以下方面:一是征收得来的矿税流向了皇帝的内库,万历皇帝向南方多省派出了征税太监,所得矿税没有上缴户部太仓,而是充作了皇帝的内库,也就是小金库。
这当然激起了对国库空虚感到不满的大臣们的抗议和反对。二是派驻征税太监在各省肆意妄为,横征暴敛,激发了民愤。由于征税太监对当地有较大的自主权,很多太监借机勒索敲诈,他们可能随便指了一套房子,就说下面有矿山,需要征收,迫使对方破财消灾,此外,太监们也借机贪腐应上缴的矿税。有数据显示,万历20多年征收的矿税不过600多万两,仅抗日援朝就耗费700多万两,相当一部分钱都被层层贪腐了。
三是征收矿税触及了大臣特别是东林党人的切身利益。科举出身的文人既有对崇高道德有追求,又会利用一切机会贪腐,具有两面性。私人开矿要顺利稳妥,必然要笼络当地官员进而打点京官们,甚至有些矿山本来就是由各级官员开设的,万历皇帝派出太监征税,大臣往往以与民争利为由反对,其实自己大都心里有“小九九”,征税也触及了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为什么政府有财政赤字还能运行下去,而古代朝廷国库如果没钱就难以为继?
财政赤字,简单来说就是一年下来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况。就现代国家来说,即便政府长期出现了财政赤字,也能正常维持下去。比如说现在的美国,其国债规模已高达26万亿美元,是其国民GDP的120%,不过这26万亿美元不是一年两年欠下来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欠下来的,在美国历史上只有在林肯时期美国政府是没有欠债的,其他时候政府一直都处在欠债当中,如今高额的美国国债,是美国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美国政府长期财政赤字积累下来的。
但是在古代来说,财政赤字只能偶尔发生,并不能长期持续下去。不过古代并非国库没钱了就真的会难以为继,因为在古代政府还可以借钱,比如在汉朝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朝政府就曾经向长安的富商们借过钱,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也曾向大臣们借过钱,但这种政府借钱的行为都是在朝廷没钱时候的应急之策,并不是古代政府运作的常态。古代一旦政府没钱了,又借不到钱了,就只能找老百姓加征了,当然这也容易引起民变了。
要说明为什么现代政府在长期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下能长期维持下去,而古代政府不能长期财政赤字,就要说明一下货币发展史,只有明白了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才能明白其中的逻辑。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最早的交易是物物交易,比如我有100斤大米,想跟你换一头猪,如果你也想要100斤大米,那么我们的交易就能达成。但如果你不想要100斤大米,而是想要10只鸡,那么我就要找另一个人,用我手上的100斤大米去换他的10只鸡,然后再拿着另一个人跟我换的10只鸡才能找你换到一头猪。
不过这个过程中,如果另一个人不想要100斤大米,也就是说我用100斤大米从另一个人身上换不到10只鸡,那么这个交易过程就会更加复杂,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人类就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这个东西。我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多是贝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汉字中跟钱有关的字多是贝字旁的缘故,如财、赔、贴、赠等。还是刚才那个交易,我用100斤大米换你一头猪,即便你不想要100斤大米,我也可以在市场上用100斤大米换上等价的贝壳,然后我再拿着这些贝壳换取你手中的一头猪,这个时候你会很愿意接受我手中的贝壳,因为你拿着贝壳能在市场上换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
因此,当市场上出现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经济就开始繁荣了起来。古代的货币以金银为主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就逐渐用金银取代了所有的一般等价物,金银也就成了古往今来人类的通用货币。不过在我国古代来说,除了金银,还有铜也可以作为货币,一般是将铜铸成铜钱充作货币使用。无论是金银也好还是铜也好,其年产量都是有限的,人们在交易的时候都是真金白银的实打实的交易。
比如说我卖出100斤大米,你就要给我等价的金银或者铜钱,如果没有等价的金银或者铜钱,对不起,交易肯定不能进行。▲在人类史上,金银长久以来一直都作为流通货币使用所以在古代来说,政府的国库里如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能从市场上购买到任何商品和服务,政府就会停摆。在政府国库里没钱的时候,要维持政府的运转,政府可以借钱,比如向富商借、向老百姓借或是向官员借,但这样借钱借来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因为古代没有现代金融系统,政府无法大规模地在市场上融资。
▲汉武帝时期因为政府大量从民间征收钱财,导致当时大量民众破产由于政府只能借到有限数量的钱,同时政府的国库里如果没钱政府就会停摆,所以在古代来说,当政府缺钱的时候,往往就会对老百姓展开各种盘剥。比如汉武帝时期为了与匈奴作战,当政府没钱的时候就执行了“算缗令”,这个政策说白了就是一个征收财产税的政策,每个老百姓自报财产数额,政府根据财产数额征收财产税。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老百姓不愿意交这个税,便少报了自己的财产。后来汉武帝又实行了“告缗令”,即任何人都可以举报任何瞒报财产数额的情况,只要举报属实,举报人可以获得被举报人一半的家产,同时被举报人的家产会被全部充公。“告缗令”一出,天下一时间告缗的人不计其数,其结果就是当时社会上几乎所有中产以上的家庭基本全部破产。
再如崇祯时期,也是政府没钱,当时一方面东北的满清要打,另一方面关内的农民起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加大了对北方农民的加征,使得本来就食不果腹的北方农民更是雪上加霜,也更加剧了北方的民变。在此做个小总结:古代来说都是真金白银的交易,没有足够的真金白银交易就无法进行,所以当政府真的拿不出钱的时候,政府就会停摆,在这个时候政府可以借钱,但能借到的钱数量有限。
当借钱也借不到的时候,政府就只能向百姓加征,这种行为往往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现代银行的产生——创造信用货币那么为什么现代政府可以长期财政赤字呢?我们就要从现代银行的产生说起了。现代意义的银行据说产生于几百年前北欧的瑞典,当时的瑞典用铜做货币,人们把铜存在银行,然后由银行出具凭证,人们可以拿着这种凭证进行交易。
比如说我手里有张银行开出的1万个铜币的存单凭证,我拿着这张凭证到了市场上,看中了价值1万个铜币的货物,我就可以直接把这张1万个铜币的凭证交给货主,从货主手上买走这价值1万个铜币的货物。PS:类似的系统我国宋朝时期也出现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产生于那个时期,只是那个时候的钱庄并非现代意义的银行,到了后来的元明清时期,我国也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所以在此就不做赘述。
这一套后来被荷兰学了过去,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创立了银行,当时荷兰的货币是白银。荷兰的商人们非常聪明,他们发现人们一般只是把白银存在了银行,长期来说并不会真的取出使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把这些闲着的白银拿出来放贷,于是信用货币就此出现了。比如一家银行存了10000两白银,在银行没有拿存放的白银去贷款的时候,就相当于100%的准备金,在100%准备金的情况下,银行是不可能被挤兑的,即便客户将白银全部取出,银行也能兑付,不会影响到银行的信用。
PS:挤兑就是当你去银行取钱的时候,银行无法兑现你的存款的情况,比如你在银行存了1万元,银行给不了你1万元现金。如果银行出现了挤兑,那就意味着这家银行已经破产了。后来经营银行的银行家将存放在银行的白银拿出去放贷,这样一来,便有了信用货币。比如银行家拿出2000两白银贷给了他人,这个时候银行的仓库里就少了2000两白银,但是在账面上,银行仍然欠了储户10000两白银,有10000两白银的负债。
贷款人拿到了2000两白银的贷款,银行增加了2000两白银的债权,市场上的货币总量等于储蓄货币 流通货币,所以这个时候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就由10000两白银的储蓄变成了10000两白银的储蓄 2000两白银的流通货币,比原先多出来的2000两白银便是信用货币。最初这种做法是严格保密的,后来逐渐成了公开的秘密,再到后来,放贷便成了银行的主营业务了。
在这个过程中,信用货币被创造,这就成为了现代政府能够长期赤字的根本原因了。央行制度的产生——发行信用货币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银行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各国普遍成立了央行,发行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而央行发行的货币,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其资产储备为背书发行的,也就是说,你拿着一个国家央行发行的货币,理论上你可以凭着这张货币去央行兑换出等价的央行资产,但实际上人们并不会真的拿着货币去央行兑换相应的资产,所以与早期银行不同之处就在于,无论央行发行了多少货币,都不会有挤兑风险。
PS:央行的储备资产通常是黄金、外汇、债券等。当然,这也超越了古代的货币体系,古代货币都是以金银为主的重金属作为货币,这样的货币产量有限,所以任何国家都不能无限发行。而现代交易系统中的纸币,可以通过印钞来无限发行。所以当央行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一个国家从理论上来说就可以无限借债了。就拿美国来说,比如美国政府要发行一万亿美元的国债,这个时候美国的央行美联储就会发行一万亿美元的货币,美联储会先拿着这印发出来的一万亿美元的货币去买下美国政府一万亿美元的国债。
美国政府拿到了美联储给的美元后,就能用这笔钱来解决财政问题,而美联储拿了这一万亿美元的国债,就可以以此为抵押品或是收取利息,或是拿到市场上转让。当然美国的国债也可以面向私人或企业发行,也有部分国债是被私人或企业买走。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政府也有非常好的信誉(美国政府其实到目前为止还没赖过账),所以美债也被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买走,作为资产储备了起来。
▲现代社会中,只要你有货币就能交易到任何商品在现代社会,当政府没钱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现代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化解财政赤字问题。美国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的央行美联储是个独立机构,不受政府管辖。对于世界上许多受政府管辖的央行来说,当政府遇到财政赤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央行的印钱来解决政府的债务,同时也可以通过降息来降低政府的债务利率,这是货币上的手段。
从财政上来说,政府也可以通过现代金融系统在市场上发售国债,这是财政手段。对于央行来说,发行的货币超过其资产储备的时候,多出来的货币就是一种信用货币。对于政府来说,发行政府债券,其实是增加了政府的债务,从本质上来说政府的债务也是一种信用货币,因为政府借债而新产生了流通货币,这些货币流通到市场上,就是一种信用扩张。
因为信用货币的产生,所以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财政赤字的问题。当然当政府遇到财政赤字的时候,确实可以通过加税等方式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是降低社会福利等方式减少政府财政支出,但这些方式太过于明显,往往容易引起社会上的激烈反应,各国政府也就更多地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些不明显的政策来化解政府财政赤字问题了。
不过无论是货币政策也好还是财政政策也好,都只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财政赤字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货币发行的过多,就容易引起通胀,甚至是严重的通胀,造成物价飞涨,社会会因此陷入动乱;如果政府债务太多,多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覆盖债务利息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政府的破产。▲民国时期,人们拿着成捆的钞票进行交易当然,央行还可以通过降息的货币政策手段来减少政府的利息支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无限举债,毕竟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
当政府债务过多,到最后就只能通过印钞来解决问题,这还是会引发物价的恶性通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民国、前些年的津巴布韦,都是政府财政危机导致央行滥发钞票的结果。对此再总结一下:现代银行体系的产生催生出了信用货币。当央行制度建立起来后,从理论上来说央行和政府都可以无限发行信用货币,实现信用扩张。但无论是在此基础上实行的货币政策也好还是财政政策也好,信用扩张都是有限的,信用货币的发行也必然是有限的。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48438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推荐文档
- 11.往年大连中考满分是多少
- 12.为什么说学播音毁一生,原因有哪些
- 13.淘宝店铺的优质好评语大全
- 14.考研可改变第一学历吗、专科考研可以改变第一学历吗
- 15.民学网查出的学历国家承认吗(民学网查出的学历国家承认吗是真的吗)
- 16.往年轻薄商务笔记本电脑推荐-商务轻薄本性价比排行
- 17.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2023年招生计划)
- 18.wreak是什么意思wreak的翻译(wake,area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 19.电子科技大学A+类学科名单有哪些(含A、B、C类学科名单)
- 20.systematic是什么意思systematic的翻译(systematically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 21.leant是什么意思leant的翻译(lean,on什么意思中文意思)
- 22.华南农业大学是几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 23.包头中考考试科目时间预测安排,包头中考考哪几门考哪些课程
- 24.高考430分能上什么大学,430分高考能报啥学校
- 25.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什么(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什么散文集有什么散文诗集有什么)
- 26.浙江有几所大学是985和211,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汇总
- 27.i5,1155G7和R5,5600U哪款好-对比评测
- 28.荷兰什么叫-荷兰弟为什么叫荷兰弟,出演蜘蛛侠原因曝光
- 29.警察警衔工资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解读
- 30.电大专科(电大专科毕业论文)
- 31.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官网
- 32.广州大学专科
- 33.大连陆军学院,原大连陆军学院校址现在什么是什么学校
- 34.亲们,谁给一份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河海大学
- 35.他日若遂凌云志全诗及出处
- 36.铜绿的化学式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 37.「佛山市顺德养正西山学校初中部」往年录取分数线
- 38.公办本科(公办本科和民办本科有什么区别)
- 39.外交学院是名牌大学吗
- 40.往年湖南高考成绩排名一分一段表
- 41.全国有8所烟草院校是哪些(这4所大学门槛低)
- 4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基本概念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43.难以启齿,这8部影片可以一看(性教育适合看的影片)
- 44.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爆发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 45.往年东莞市高中排名前十最新
- 46.大朗网络教育(大朗教育)
- 47.往年甘肃省高中排名最好的高中
- 48.逻辑思维训练有哪些方法优秀训练方法推荐
- 49.浙江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 50.人类的动物老师有哪些这属于什么学科
- 51.往年山西高考状元榜_山西历届高考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
- 52.往年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类招生简章招生人数及专业
- 53.航空最好的5个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 54.太原科技大学怎么样及评价好不好太原科技大学口碑如何
- 55.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出自哪
- 56.舍本逐末发生在什么时期含义是什么
- 57.女孩子首选十大专业什么专业适合女生
- 58.国防生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 59.河南省三本学院有哪些2018最新三本院校名单
- 60.往年龙岩高中学校排名榜单龙岩十大优秀高中
- 51.e260d,E260d打印机图标第二盏灯亮是什么的意思
- 52.导光束什么情况下更换,铁光束横空出世
- 53.社会餐饮什么意思,餐饮品效什么意思
- 54.涿州人才招聘网,涿州市有哪些劳务市场
- 55.璜泾人民医院什么级别,这就是太仓人的现代田园城
- 56.为什么要在手机后面放一张100元人民币,手机背后为什么要放100元
- 57.三星手机往年最新款,三星最新款3月份出的手机是什么型号?
- 58.汽车养护的三国时代,美佳润机油是什么品牌
- 59.诺基亚5235壁纸(诺基亚屏幕壁纸)
- 60.全国卫生网,中国卫生人才网报名
- 61.大连泉水公租房一层多少户,泉水A区公租房剩余388户办入住
- 62.平凉有什么项目,分别有什么用途
- 63.蒲西中学怎么样,蒲阳中学怎么样
- 64.dk公司大楼是哪里,南宁版克莱斯勒大厦
- 65.长春春城雅苑怎么样,沈阳春城雅苑怎么样
- 66.武警中什么工作还需要值班,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
- 67.天祝石门沟怎么样,石门沟草原公园
- 68.中标供应商注册区域是什么,三个标段中标供应商均为物业公司
- 69.汝州新农合卡怎么用,汝州新农合开始缴费
- 70.进入招标网需要什么手续,完整的招标工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