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影响力临沧行】名博大V团考察沧源佤山幸福工程 见证幸福文明新农村建设成效

【V影响力临沧行】名博大V团考察沧源佤山幸福工程 见证幸福文明新农村建设成效

【V影响力临沧行】名博大V团考察沧源佤山幸福工程 见证幸福文明新农村建设成效 2016年09月25日15:41 新浪新闻 分享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9月24日上午,新浪名博团来到了本次临沧行的最后一站——沧源勐来乡勐来村,考察沧源佤族自治县佤山幸福工程,共同见证幸福文明新农村建设成效。近年来,勐来乡勐来大寨自然村注重精神文明创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进步,全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名博大V团考察沧源佤山幸福工程

  沧源自治县2012年8122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建设共涉及10个乡(镇),1个工委,93个建制村,269个自然村,按照农村危房改造的有关规范要求,共拆除重建民居房二层2764户,占改造任务的34 %(其中:4000户集中改造2224户,占55.6%;4122户分散改造540户,占13.1%)。建成砖混(木)结构一层5358户,占66%,共形成43个集中居民居住点,并配套水电路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全部实现“青山、翠竹、红顶、灰墙”的民族特色风格,为全县打造了一道靓丽的特色民居风景线。

沧源勐来乡勐来村村民喜丰收名博大V团考察沧源佤山幸福工程

  沧源自治县在2012年的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自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市、县、乡、村、各级党政部门挂钩包乡、包村、联户,军警民联动,群策群力、日夜奋战,奋力推进,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组织实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佤山幸福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了佤山人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财产增加、推动了转型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以及转变了干部的作风。

沧源勐来乡勐来村

  主要实施措施包括:

  (一)锁定目标,高位推进。根据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云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沧源8000户少数民族群众的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临沧汇报并作出具体指示,要求将沧源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建设成为“雪中送炭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推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建设的通知》(临发〔2012〕48号)文,明确工作思路、改造原则、建设方式和每户补助4万元标准等,为工程实施明确了政策和方向。三是成立领导机构,以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组建指挥部统筹指导开展工程实施工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挂钩帮扶的机制,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四是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推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按照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和“四群”教育的要求,扎实开展佤山幸福工程领导干部表率行动和党员先锋行动,推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市级19名领导挂钩20个集中建设点,帮扶4000户农户,56个市直、104个县直部门组成工作组驻扎建设点,135名县处级领导、400多名乡科级干部挂钩联户,从规划开始,抓实抓细每一个环节。

  (二)规划引领,聚集发展。一是按照打造建设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县的理念,优化村庄规划。二是按照“人口、产业、公共资源三个聚集”的要求,结合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坚持“以点连成线、以线连成片、以片形成体”和“迁村并点、小村并大村、散户并成寨、边远靠集镇、四山迁朝路,推进‘百户村’、‘千户村’”的原则,市委市政府把危房改造与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盘谋划,在耿沧二级路、崖画谷、勐角至翁丁和勐董镇“三线一中心”,优选20个建设点,集中布局改造4000户规模,其它4122户按乡(镇)地或布局在有相对集中条件的村,规划设计突出“青山、翠竹、红顶、灰墙”的民族元素、地域元素。根据村落大小,在建好特色民居房同时配套硬板路、路灯、绿化、公共场所(文化活动室、停车场、公厕、自选商店等)、敬老院、学校、托儿所、垃圾坑、养殖小区、集贸市场、安全饮水主管道、电力通道及设备等功能。村庄规划有四图一书(现状图、规划图、户型图、效果图,说明书),做到图文并茂,一目了然。通过规划引领,各建设村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实施,20个集中改造建设点实现了人口聚集,公共资源聚集,产业发展聚集。

  (三)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按照“规划集权、项目集聚、资源集合、产业集群、资金集中、规模集成、实施集力”的原则,一是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安居、国土整治、发改异地搬迁等项目资金24183万元、市级补助400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4122万元,共32305万元,用于民居房建设每户4万元补助;二是整合水务人饮、农办省级重点村、财政一事一议、交通村村通、电力农网改造、扶贫等项目、市级领导、市直部门筹措的资金,共19659万元,用于扶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整合相关部门资金1000多万元,购买家用电器,扶持建房农户;四是创新贷款融资机制。财政以7000万元质押,农户以林权证抵押,向农行贷款1亿元,市、县财政给予三年贴息,解决了4000户农户贷款难题,缓解了建房急需资金。8122户共投入建设资金12.1亿元,其中:中央、省补助及市、县整合项目资金5.3亿元,拉动群众投入6.8亿元。

  (四)突出主体,激发活力。各建设点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让佤山群众感党恩、会算账,充分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认识到实施佤山幸福工程是在做自己的事、建自家的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珍惜机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转化为创造幸福新生活的动力。在项目建设中呈现出农户自己备砂、备石、自动拆房、互帮互助、主动报名“一改二”及新农村理事会组织车辆运输建筑材料的积极场面,群众的算帐能力、劳动技能大大提高。

  (五)注重督查,确保质量。为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各建设点采取自建和农户委托施工单位代建两种方式。为确保工程质量,一是市级挂钩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到挂钩点优化村庄规划、确定工程价格、督导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二是农村危房集中改造指挥部从8县(区)抽调11名工程技术人员驻扎在集中改造建设点,为解决技术人员不足,指挥部工程建设组对参与佤山幸福工程建设的干部职工和当地建房农户进行专项培训达400多名,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全面覆盖问题。各质量管理人员驻扎在点巡回指导服务,每一细节严把工程质量关。三是以“小段包工、定额管理、限时完成、确保质量”的办法,组建以农户为主体的互助组,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帮组、户帮户、亲帮亲,群众在参与建房的过程中既学到了技术也监督了质量。工程质量经市县验收,农村危房改造民居房,均基本达到农村危房改造建设相关质量标准要求。

  (六)健全制度,阳光操作。为节约成本、降低造价,成立了沧源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物资供应公司,对钢筋、水泥、瓦等大宗物资实行统一采购。为把佤山幸福工程建设成“雪中送炭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工程,制定了沧源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指挥部工作流程》、《市县领导部门挂钩方案》、《督查工作方案》、《资金管理办法》、《廉洁自律规定》、《验收办法》等11个配套方案及办法,建立了资金封闭运行机制和监督、监察、审计的阳光操作机制,监察、审计部门的人员驻扎在指挥部,保证佤山幸福工程阳光操作,成为廉政工程。

  实施佤山幸福工程的基本经验:

  (一)“小段包工、定额管理、限时完成、确保质量”是确保佤山幸福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的有效组织形成。农民是农村危房改造的建设主体,要实现群众满意工程、优质工程、只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佤山幸福工程以农民委托代建和自建两种方式体现了组帮组、户帮户、亲帮亲的连动推进效应,有力的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既节约了建房成本,又让群众学会了一门技术。

  (二)规划先行是推进佤山幸福工程“青山、翠竹、红顶、灰墙”民族特色风格的向导。佤山幸福工程优化了村庄规划,集约用地,实现人口、产业、公共资源三聚集,同时按照村庄规划要求,统一了建筑风格,分年度按照村庄规划实施。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基础。

  (三)领导有方,指挥有力,组织有效是推进佤山幸福工程的关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举全市之力,市级领导挂钩,县级领导包乡、市、县单位驻点,层层签订责任书,增强了项目建设的执行力。

  (四)聚集资源、补助到位是加快推进佤山幸福工程的核心。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足额兑现是调动群众建房积极性的外在动因,也是拉动群众投入的核心所在。(来源:姬祥虎)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V影响力临沧行】名博大V团考察沧源佤山幸福工程 见证幸福文明新农村建设成效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75616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