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往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一:“你退后,让我来!”

西部实验学校91班张宇

感动是一种让人期待的感觉,因为哪里有感动,哪里就有勇气、承诺、亲情和爱情。

看完《感动中国》,心里百感交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排雷战士——杜·郭芙。

2018年10月11日下午,边境扫雷行动中,杜对战友们喊:“你们退后,我来!”在进一步调查情况时,他突然遭到爆炸袭击。他受了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的战友都在他身后,只有脸部有轻微擦伤。

杜的伤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示哀悼。国防部评价:“杜同志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

视频中,我看到了那个曾经眼神明亮,对着镜头扬起幸福笑容的男人,现在却被白纱蒙住了眼睛。两个空摆动的、看起来不自然的袖口让我想起了他的经历。我的眼睛湿润了。但他站在台上,兴致勃勃地回答主持人的问题。透过白纱,我仿佛看到了他骄傲而坚定的眼神。

舍生忘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我从杜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而这恰恰体现了人性的光辉。那句“退后,让我来”在我脑海里一遍又一遍的回放,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哭了。我暗暗发誓,以后要做一个善良勇敢的人,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

以前不管发生什么事,我只知道一味的逃避责任,不懂得付出,不懂得理解。然而,杜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拯救他的战友,并说,没有担心他可能面临死亡。也许那一刻,他会想到自己的伙伴,想到自己的父母,但他最终还是决定保护身后的战友。这个决定不仅是为了战友的安全,也是为了他深爱的国家。

“你退后,让我来!”短短六个字,铁骨铮铮。一个没有胳膊的军礼,激励了亿万人落泪。残存的臂膀已经履行了最神奇的誓言,消失的眼睛挥舞着最鲜艳的旗帜,用青春书写着永恒。

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向英雄致敬!

第二部分:简单的触摸

西实验学校91班张天宇

“你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但你的乡音没有变。曾经你是一个勇敢的女人,现在你对这个世界感到惊讶。你用你的一点积蓄,汇成一条大河,灌溉你一生的乡愁。你一生节俭,只为一种奢侈,忍受贫穷,保持灵魂高尚。”这是中国组委会给马旭的颁奖词。

1933年,马旭出生在哈尔滨木兰县。14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61年,马旭作为一名军医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秋天,马旭第一次登上飞机跳伞。直到1984年,她50岁的时候,她跳伞了两次。在过去的20年里,马旭跳伞超过140次。她娇小的身躯闪现在山林丛林、雪域平原、南海碧波、大漠戈壁……

主持人在采访中问“你和你阿姨为什么穿这件衣服?”“我们一直穿着这件衣服。我们很少买新衣服,也很少买时髦的衣服。这些都很好,送的衣服也不烂。为什么不穿呢?”老人说着家乡话,苍老的声音显得那么朴实。就是这样的简单,感动了无数观众。我在视频里看到,小院和斑驳的石阶上写满了“简单”二字。马奶奶家的陈设也很简单,除了一屋子的书,几乎没有什么显眼的装饰。所有的沙发上都铺着破棉絮,睡的是老式的硬板床,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吃的只有牛奶、面条之类的简单食物。

从1983年开始,马奶奶和丈夫把工作重心转向科研,开始把多年的医疗工作和跳伞经验结合起来。她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了多部相关书籍,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空。退休后,夫妻俩一直在武汉生活,过着简单的生活。马奶奶说:“家里最值钱的就是我做的科研用的柜子,将近五六百块钱。”听到这里,我不禁疑惑。马奶奶的退休工资和科研稿酬还不够给自己买新家具吗?随着镜头的切换,我看到了装满书籍和科研资料的柜子,然后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书柜,更是老人们将近半辈子的心血和梦想,是无价的!为了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摆脱生育的拖累,马奶奶在结婚第二个月就做了绝育手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没有孩子,是师级退休干部。到了晚年,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老人一样养花、钓鱼、照顾自己呢?但是他们放弃了最简单的享受,把全部的精力和努力都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中。

人走千里常想起亲人,一树不忘根。马旭年轻时离家出走,一生戎马,但对家乡的热爱不变,晚年想家。2018年9月,马旭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全部捐给了家乡木兰,用于孩子的教育。教育是她对家乡的希望。她说:有知识就有财富,有财富就有更多的知识。

普通老人,朴素的愿望,都让人感动。她的行为是无声的,却给人无穷的力量。

第三条:你像明月但比月亮更好。

徐佳宁,西实验学校91班

张玉根和很多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一样,拿着最少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但是,和那些普通老师不同的是,他出生在这座大山里。大学毕业后,他本可以去山外的世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却因为校长的一句话,放弃了美好的未来,回到了曾经当过老师的小学。

他,一个人背着给学生买的书走过崎岖的山路,一个人教了五个年级的几个班。为了改善学生的伙食,他让妻子辞去工作,在学校食堂做志愿者。作为一名教师,他无疑是非常敬业的。我更佩服的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勇气。谁不青春,谁不是自己一直想实现的理想?然而他也很年轻,却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选择暂时搁置自己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去播种更多希望的种子。

然而,在给学生送书的路上,一场事故夺去了他年幼的女儿的生命。在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下,他也承认自己想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不想看到这里的一切。我觉得这座山真的欠他很多。就算他真的离开这里,也没有人会怪他残忍。有哪个父亲能无视曾经夺走女儿生命的土地?但在村民的安慰和劝说下,他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也许他想弥补对女儿的亏欠。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他以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承受着失去女儿的痛苦,以饱满的热情更加无私地投入到教学中。即使提到女儿的死,他也止不住泪水的流淌,他依然把手中的长教鞭握得更牢。

艰苦的环境和繁忙的工作,让岁月早早在他脸上留下印记,让他远不如同龄人有活力。说到教学,他打起精神,唱起了音乐课上教学生的歌。简单的音节构成了最简单最美的乐章。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指引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我想象着他年轻时站在山顶,用渴望的目光眺望着山那边;想象他在深夜为女儿的死而哭泣,却在纠结要不要离开这座山;想象一下,他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山里的植物知识,并带领他们大声朗读课本……然后细细品味他所说的话。的确,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天去帮助群星迎来黎明,在黑暗中成就了一轮明月。只要星星仰望,他就永远在那里。

第四部分:积累一毛钱,捐赠百万。

江西实验学校91班

“分”指的是少量,“千万”指的是巨量,可以分别视为穷人和富人。省下的一分钱往往是一个节俭朴素的人,捐了一百万往往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而夫妇二人很可能是唯一“省一毛钱”和“捐一百万”的人。

为什么这对情侣这么感人?

他们每一分钱都在积累财富,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会对自己的毅力感到惊叹。没有一个因为整天羡慕别人大鱼大肉而嫌弃对方一走了之,还有堆积如山的饰品和衣服。相反,他们之间强烈的感情是谁也抹不去的,这与当今社会男女频繁交往、分手离婚的可塑感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让人感叹情侣的美好本质,羡慕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这对夫妇,一生节俭,一直过着简单而清淡的生活,大半辈子都穿着一套天鹅绒睡衣。一般来说,人们“积一毛钱”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财富,为了获得别人的羡慕,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为了炫耀自己的金钱和经济实力。他们表面上斗志昂扬,其实内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想法空。或者你看到了好吃好玩又好看的东西,想攒钱买些样品。这其中可能包括你坚强的毅力和独立的优秀品质,但和夫妻俩几十年的积累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

如果只是题目中的“一毛钱积攒”四个字,就不会被评为感人的汉字。

“百万捐款”似乎一直被视为富人的专利,大概是因为人们本能地认为,只有更有钱的人才会愿意捐这么大一笔钱。现在这对夫妻的行为异于常人,真的下了一个无法预料的结论。

这对夫妇捐赠的巨额财富,仅仅是价值,就足以让人感动。人们在得知他们艰难的积累经历后,都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献上鲜花和掌声。最可贵的品质不是日复一日的积累,而是愿意放弃自己的财富去帮助那些穷人,给他们改变生活的机会。当全场掌声雷动的时候,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大概就是这些平凡却善良节俭的淳朴的人,把人感动到了这个地步。

第五条:胸怀大志,“杨”远航

黄逸梵,西实验学校91班

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冬天即将过去,春天随之而来。但是,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总是比热情的春风领先一步,给我的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总会好过绵绵春雨,让我心中那颗名为“感动”的种子再次破土而出。

钟杨,作为植物学家,他的名字也与一种植物谐音——“杨”。正直、坚韧、努力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些也是贯穿钟扬一生的精神品质。2001年,在他第一次远征西藏后,他下定决心在西藏进行植物学研究。为了盘点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他毅然带领团队多次在这片“世界屋脊”上长途跋涉,寻找和他们一起挑战这片高原土地的顽强植物。16年,钟扬带着他的学生在青藏高原采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即使长期过度劳累使他病危,但稍有恢复后,他还是回到了西藏。

钟扬也是博士生导师。就像他的名字——“杨”,他培养了第一个藏族植物学博士,也带出第一个藏族生物创新团队:钟扬不仅收集种子,还播种,养育了植物学的希望和世人的大爱。“做梦的不是优秀的人,而是优秀的好梦想家。”这是钟扬教授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而他自己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和印证。他对初遇西藏的热情和对种子库的执着,隐藏了他完善中国种子库的梦想。然而,当一个教育环境很差的藏族学生在他的指导下成功考取一个又一个学位时,显然他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在世界之巅的一个大陆上,指向关于生命的无限命题。

钟扬教授的努力和梦想与他对中国种子库收集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这一点,我在一次机器人设计大赛的前期就相当清楚。刚接到竞赛任务的时候,我其实没放在心上。每次训练前留下的练习题,总是要等到第二次训练开始才能做完一部分。一直以为只有通过上课的时间才能赶上,没想到一步一步的慢。过了一段时间,当周围的人都做完几个练习的时候,我刚刚做完第一个。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在训练后从来没有努力过,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局面。于是,我下定决心一步一步追上去。下课的时候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就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框架。当我回家完成作业后,我会花时间练习。就这样,我逐渐从后面走到了前面,最后中了奖。通过这件事,成功需要努力的道理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也许钟扬教授奉献社会的精神离我们很遥远,他对社会和事业的大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他对自己根深蒂固的梦想的坚持,他像“杨”一样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中学生学习和践行的。

第六条: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在乎你的生命吗?

吴天一,西实验学校91班

“艾岩,你离我远点。”

2018年10月11日,27岁的杜在中越边境第三次大规模扫雷最后一个雷场发现一枚67式加重手榴弹时,对战友说了这句话。

67式榴弹,质量600克,主装药38克TNT,可产生70-110个破片,杀伤半径7-9米。碎片在爆炸点80米外仍有杀伤力。

“没有他,我可能已经丢了命。”

当炸弹被拆除时,“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一股巨大的冲击波把杜炸得重伤,他的防护服也被撕成碎片。就在这一瞬间,杜下意识地倒在了艾岩的身边,离炸弹只有2米远,留给战友的只是脸上的一些擦伤。艾岩回忆时这样说道。

杜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爆炸发生时离他最近的战友的情况。当谈到艾岩没事时,他感到很轻松。

“我想回去和你一起把这些矿扫完。”

杜躺在病床上,请求战友们在做饭时多给他点肉和菜,以便尽快长出肉来,和战友们一起继续排雷。

他不知道,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两只眼球和双手。

“终于大家都安全了。”

当杜的战友们手拉着手,唱着军歌,涉过曾经布满地雷和炸弹的雷场时,证明这片土地是安全的。杜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和高兴。

他总是关心国家,关心同志,关心人民,他会献出自己的生命。

“你退后,让我来。”这不仅是一个军人对战友的保护,也是一个男人的责任。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往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760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