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不传之秘---六字口诀

打坐不传之秘---六字口诀

我们在打坐修行时常常会遇到两种主要障碍,一是掉举(散乱),二是昏沉。刚开始坐下来时妄想比较多,坐得稍久一点,能基本静下来了,就会打瞌睡。打妄想就是掉举,爱睡觉就是昏沉。所谓掉举,就是我们的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时起时落,掉,落下去,举,抬起来;昏沉就是意念不分明,出息入息不清楚,数到多少有时也不清楚,由不清楚慢慢进入到昏沉的状态,***干脆进入梦乡。对于妄想掉举,我们要用“专注”的方法来对治。妄想生起了,就让我们这一念的觉知心,全力专注在这一呼一吸上,或数或随,不要有第二念。对于昏沉,我们就用“清明”来驱除。就是要用觉知的方法,保持一呼一吸清楚明了。用禅宗的话讲就是要“猛著精彩”,睁大眼睛,攥紧拳头,驱散昏沉,保持意念清明的状态。猛就是威猛有力度,而不是随随便便。轻描淡写是驱散不了昏沉的,昏沉不能驱散,功夫就无法上路。如果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了专注和清明,既能专注一心,又能意念分明,就会慢慢进入禅定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能持续进行,就要使用“绵密”的方法,使功夫保持连续性,逐渐打成一片。如果专注、清明、绵密三者能同时并用,并能持续三五分钟,以至十分钟以上,达到这种状态,进入禅定就有希望了。“专注、清明、绵密”此六字口诀是修行上的不传之秘,希望大家能以此法消除修行路上昏沉与掉举这两大障碍。

大家听了我讲的这些方法后,就要马上投入实修,在每一支香,每一个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段,要一念在怀,能把持得住,能把持得定,不要使第二念占据我们的心灵,常使功夫保持在一种绵密的状态中。在这方面,古德用了两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如何使我们的功夫保持专注、清明和绵密。要做到专注、清明,就要像猫捕捉老鼠那样集中注意力,排除一切的干扰和杂念,做好随时扑过去捉住老鼠的准备,只要老鼠一出洞就立刻抓住,一口把它吞掉。我们对待妄想杂念,就要有猫抓老鼠的那种劲头,时时不要放过,念念不要放过。而要保持功夫绵密就要像老母鸡孵卵那样时刻不离,母鸡一旦离开鸡蛋,鸡蛋冷了就不能孵出小鸡了。这两个比喻把我们用功的情况描述得非常形象生动,也非常深刻。我们在打禅七期间,每支香都要做到专注、清明、绵密,都要用猫抓老鼠、老母鸡孵蛋的那种精神来做功夫,保持意念分明连续不断。在此基础上,把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再慢慢串连起来,使功夫连成片,没有空档,由点到线,绵密功夫就做得有一点成效了。然后再由线到面,让这条线不断地拓展延伸,把禅堂的功夫带到生活中去,带到工作中去,这样我们的修行功夫就会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使我们的生活禅成为禅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就是生活禅,在修行中生活就是禅生活,具体操作时一定要讲究方法,没有方法就无法操作,无法进入到禅的那种境界。就用功方法的层面来说,从止观来看,专注是止的功夫,清明是观的功夫,绵密则是止观并用的功夫;从定慧来看,专注属于定的范畴,清明属于慧的范畴,绵密则属于定慧等持的范畴。因此,专注、清明、绵密的六字口诀,是在修行用功方法方面对传统的止观、定慧之学的现代诠释,有助于非专业人士对用功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要想保持专注、清明、绵密,就一定要在非常相应的环境中,心无二用地只做这一件事,打禅七就是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就是要让大家心无二用,一心一意地做好这件事。为了保证我们的禅七能真正做到内外清净,让每一位修行者既不受干扰,也不干扰别人,那就要大家相互关照,相互成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营造一个有利于禅修的清净环境。要想保持专注清明绵密,就一定要十分重视修道的环境,这既需要大众共同维护,更需要常住的执事和内外护七人员全身心地投入,都能意识到禅修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个意识,那就会有意无意地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按照常规,禅七期间有八种香板,就是有八种不合禅修要求的毛病,任犯其中一种,监香师就要打香板。在有些规矩严格的禅堂,一支香坐下来香板像雨点一样不停地落在违规者的身上,就连进斋堂的途中也有监香师拿着香板在监督,行者稍有放逸就会挨香板,像高旻寺、云居山这些规矩严的地方,一个禅七下来会打断很多支香板。这些地方能出修行人,不是凭空而来,那都是用规矩和制度造就的,是整个禅的氛围所造就的。我们这个环境虽然比较宽松,但思想上一定要保持紧张,保持严肃,思想一旦放松,禅七就无法坚持下去。希望各位禅友为道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