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最年长古籍修复师 半世纪修书“复活”历史

长沙最年长古籍修复师 半世纪修书“复活”历史

粘贴,打开书,修补书的叶子,修补书的封面...在湖南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室,戴着老花镜的老师石玉祥,在案前弯腰为罕见的铜活字书《古今图书集成》“治病”。古籍原本残缺的书页,被他手中的修复笔轻拆而“重生”。

图为石玉祥用蘸清水的刷子润湿古籍,便于修复。杨峰照片

湖南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品中有许多罕见的珍本、谱本、手稿、书画、书信等,还有丰富的地方文献。由于年代久远,博物馆内的许多古籍已经严重脆化、絮状,有的残缺不全,薄如蝉翼,有的坚硬如砖,急需专业人员修复。

图为石玉祥将修复后的古籍穿线订书。杨峰照片

1972年,受湖南图书馆委派,与新***同龄的史玉祥到北京***书店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回到博物馆后,他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保存了大量珍贵古籍和濒危书画珍品及红色文献,为湖南、贵州、广东、湖北等地培养了一批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虫蛀、发霉、断丝是很多古籍的‘伤’。恢复古籍的面貌需要几十个过程。修复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修复过程的每个过程都要小心。”石玉祥告诉记者,在抢救修复濒临“死亡”的古籍之前,要仔细检查古籍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纸张等,然后根据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

乾隆刻本《半下楼近稿》是湖南图书馆的孤儿,但书页烂脆,缺页缺字,破损非常严重。史玉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带领馆内所有古籍修复人员反复研讨论证,决定使用安徽泾县生产的四尺竹纸,与修复纸用同样的纸张、同样的低成本纹路、同样的厚度,经煮茶染色为旧,与原书基本达到配色。

图为石玉祥去古籍阅览室看书。杨峰照片

“易碎的书页打不开,一碰就会碎。需要测试技术能力,测试心律浓度。我们花了将近7个月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才把板楼最近的稿修好。”作为湖南图书馆比较好代古籍修复师,史玉祥修复了《古今韵》明刊本、《春秋集解》等珍贵古籍,以及堆积成山的记录工作总结书。

古籍是***几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古籍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据***国家图书馆统计,我国各类公共藏家拥有的古籍总数超过5000万册,有1000多万册图书急需紧急修复。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已建立12个***古籍修复中心,建立12个***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古籍修复技能传授中心,并附设25个***古籍修复技能传授中心。“十几年前,***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还不到100人,修复古籍的人比大熊猫还珍贵。目前,我国古籍修复人员已有1000余人,修复方式多样。”石祥说,古籍修复与其他传统手工艺品一样,也面临着被遗失的隐忧。

往年,***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中心在湖南图书馆正式揭牌,在家退休的史玉祥被聘为导师,开展古籍修复师师徒活动。去年还担任全国古籍修复技能大赛评委。

“古籍修复是一种手工艺,也是一种实践。一个合格的古籍修复师,要做到安静、静坐、百无聊赖、不怕困难,掌握文化史、图书馆学、古籍保护等知识,希望有更多思维活跃、敬业精神强的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队伍。”石玉祥说,国家古籍修复中心经常举办国家古籍修复培训班,带动更多青年人才加入队伍。

“我的徒弟已经有‘80后’和‘90后’了。一些地方图书馆还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为古籍保护研究输送新鲜血液。”史玉祥说,他将倾尽毕生之力,来续写古籍的生命,让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记者唐小青)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长沙最年长古籍修复师 半世纪修书“复活”历史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275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