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泡》:智慧远比智能更重要

《过滤泡》:智慧远比智能更重要

前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在地铁“保安拖女乘客”的***中,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故事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圈流传。一个故事把女乘客描述成一个“泼妇”,而在另一个故事版本中,她是一个完全的受害者和穷人。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一个?这就是后真理语境,正如大卫·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在互联网上,每一个事实都有一个平等的、相反的反作用力》中所说。在众多***事件中,舆论场似乎变成了一个“小作文竞技场”,各有关方面***平衡舆论和情绪,用充满情绪的“小作文”尽力笼络摇摆不定的吃瓜群众,形成了一个不断反转起伏的媒体景观,两个对立的故事在各自的故事圈内都有坚定的追随者。

读Eli Pariser的《过滤泡沫:互联网对我们的秘密操纵》(***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不仅能让人对网络上那些“小文章”产生警觉,还能让人看到“被过滤泡沫掩盖”的过程。我们经常夸自己清醒,以为自己看够了信息,以为可以“逃离”互联网艺人的“联合收割机”,避开流量。但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依赖智能算法,以至于我们不小心进入了“智能隔离状态”,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意识形态泡沫中,大脑处于停止运作的状态,把泡沫当成世界,把算法反馈的信息误认为是自己的兴趣、判断和热爱,看不到其他视角。

现代人被信息算法所困

Pariser引用了社会学家达纳·博伊德的一句话,这句话让人出了一身冷汗,仿佛她在说自己:人体之所以喜欢脂肪和糖,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很少见。同样,我们自然会注意刺激性的东西:粗俗、***或性内容,以及羞辱、尴尬或冒犯性的流言蜚语。如果我们不注意,就会养成相当于肥胖的心理状态,不知不觉中就会为个人和整个社会消耗最没有营养的内容。工业化的农业体系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麦乐鸡的个头和肉质结构,现代媒体的动力机制也将塑造我们的信息消费模式。迎合你的信息让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患上了“信息肥胖”。

社会学家一直在寻找不同的隐喻来描述被信息算法锚定的现代人的困境,如回声墙、信息茧、过滤泡沫和信息贫民窟。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智能信息时代并不是比较好的。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创造了一个隐喻的形象。说白了,就是这个“井”。从井里看天空的故事在***家喻户晓。井底的青蛙看到的是井口的世界。我以为可以用互联网出去看看天空,结果不是。相反,我把一群青蛙拖进了井里。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有着强烈的共识,那就是井外的一切都是错的,世界是井口。开放的网络并不能让不同的社会群体达成共识,反而让对话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说“井”的比喻强调近视,“茧房”强调一种封闭,“回音壁”强调自循环,那么Pariser的“滤泡”则主要强调透明隔离、隔离和多彩幻觉。“过滤泡”是看不见的,从外面可以看得很清楚,但身处“过滤泡”中的人却被堵在心里,看不到自己被***隔离,看不到它是一层“过滤泡”,被困在泡沫幻影的情感诱惑中,被攫死。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能体现主观意识的问题。

关于信息茧和回音壁的研究文献很多。Pariser的深刻之处不在于创造了“过滤泡沫”这样的新概念,而在于他从认识论层面的超越之道,我将其概括为“反智能逻辑”的主观逻辑。在智能算法的引导下,似乎你在使用智能算法,享受它的便利。其实你是被智能算法利用了。你只是它用来计算的一组数据,一个用来让机器更聪明的训练样本。Pariser提醒,你的电脑显示器越来越像一面单向的镜子,一方面忠实地反映你的个人兴趣,另一方面藏在镜子后面的算法观察你的点击行为。你关掉电脑后留下的数据,足以形成“比你更像你”的画像(如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比真实更真实的“拟像”符号),再借助画像图式形成主导你信息消费和心智语法的“过滤泡”。

利用人工智能和生命智能

鹿晗说,我们塑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当我们设计的智能可能主导我们的信息生活时,我们需要一种反智能的主体逻辑来重新获得信息消费的主导地位。我们需要一个“前倾”的姿势来主动搜索信息,而不是以“后仰”的舒适姿势被喂饭。

Pariser发现了技术接口的操作逻辑。他说,每一种技术都有一个界面,这是人类的终点,也是技术的起点。它就像一个镜头,挡在你和现实之间。这就是智能算法极其隐秘的逻辑。用起来只会让你觉得方便,但对技术和界面不敏感。社会学家伯格曼还发现,在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各种技术设备。这些装置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方便易用,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实际上,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逻辑和接口。当你选择使用一台设备时,你已经接受了这台设备的筛选,你依靠这台设备提供的“镜头”看世界。“自动”对应“麻木”。反智就是抵制“自动生成”的麻木。如果你批判性地思考信息生成设备,你可以看到你和现实之间的“界面”。

反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打破个性的错觉,对“不同观点”保持好奇,避免陷入自我循环。智能算法倡导千人媒体环境,倡导人人个性化环境。Pariser批评说,个性化服务是指建立一个完全由类似未知事物组成的环境,这并没有真正动摇我们的模式,反而让人感觉像是新的信息。但真正的学习,需要与你不知道的、你想不到的、你想象不到的、你永远无法理解或娱乐的事物不期而遇。这是与其他事物的意外相遇,甚至是差异本身。有句老话:如果你永远只看适合你想法的书,你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所谓智能“过滤泡沫”的个性化,其实只是一种没有新信息、新知识增长的自我循环、自我消费。

有时候智力只是一种麻木的重复,没有创造。长期的“过滤泡沫环境”会扼杀创造力。Pariser说,创造力来自于将相距甚远的想法放在一起,一些重要的创新突破是由完全随机的想法驱动的,这些想法被“过滤泡沫”排除在外,这消除了促使我们以新颖和创新的方式思考的多样性。反智能逻辑让我们摆脱对智能推送的日常依赖,在多元化的信息接触中保持天马行空空的丰富联想能力。

反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到自己的盲点,避免智力变得低能和残疾。浸泡在“过滤泡沫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形成一种“我知道这件事”和“我太了解这件事”的傲慢和自负,看不到自己的信息盲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一件需要相当多知识的事情,而智慧带来了欺骗我们的全知幻觉。帕里泽深刻地说,伤害我们的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这是个性化过滤器干扰我们正确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他们经常删除他们的空白点,把已知的未知变成未知的未知。

科学和迷信***的区别是,科学可以说“我不知道”,而迷信不能。智力和自负形成的“过滤泡沫”容易陷入“我无所不知”的误区,接受不假思索的答案、毫无根据的结论和被动的信息,进而滑向谬误做出误判。

《思辨与立场》讲的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自我惯性思维的批判。他说,当你在脑海中搭建一个“大屏幕”来观察自己的思想时,你就已经成长为一个思想家。Pariser的书就像这样一个“大屏”,让我们看到自己被“过滤泡沫”包裹,看到互联网是如何以一种舒适的方式偷偷操纵我们的思维。认识自己,这是智慧的源泉。智慧远比智力重要。既然智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装置,我们就需要生活智慧来控制人工智能,以免把自己从娱乐的“过滤泡沫”中隔离到死。(作者:林宇,***媒体人)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过滤泡》:智慧远比智能更重要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276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