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把责任与激情传递下去

冯骥才:把责任与激情传递下去

图为冯骥才在进行文化遗产实地调查。

关注和爱护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高度。现在,我们已经从救援保护进入了科学保护阶段。

我们要真正走到民间和一线,看到广袤大地对文化的渴求,探索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的生动有机结合,把书桌搬到田间地头,共同努力,让历史绽放未来。

当我在***的田野里奔跑时,我真的感受到了***文化的光辉,这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去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保护多少,后代就享受多少。这是我们的使命。

一个作家内心是否有大爱、善良、美丽和勇气是不同的。文化博大精深,时代动荡。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大胸怀。

“把小说写成艺术作品一直是我的追求”

记者:你涉及的领域很多,比如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等。这些领域相互影响吗?

冯骥才:我把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称为我的“四驾马车”。人们经常问我:我怎么能同时做所有这些工作?文学和绘画陪伴了我半个多世纪,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对我来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对他们每个人都很投入。

“举一反三”是***文化的天才。古人写文章的时候,书法作品就是在写的过程中诞生的。当文章写完,如果有什么挥之不去的兴趣,他们会顺手画几笔竹子和蓝草,然后就有画了。比较好的画家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诗性修养。这也是***画和西洋画的一个重要区别。***画家有明确的文学追求。我们常说意境之美意味着文学的意义,语境是一个视觉空的语境间意象,“意境”一词高度提炼和升华了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记者:一个画家的身份会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会带来什么特殊的审美追求吗?

冯骥才:也许是因为画画,我更注重小说的形象。契诃夫在给高尔基的信中,曾含蓄地批评高尔基的作品修饰词太多。他的意思是,与其写“一个身材高大、胸围狭窄、中等身材、留着棕色胡须的男人,坐在被行人踩过的草地上”,不如写“独自坐在草地上”,这样就说清楚了。契诃夫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一部小说必须立刻诞生一个形象。”通过图像,读者可以一下子进入作品的语境。

因为我也是从事绘画创作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艺术性比较强的小说,也就是结构精巧、用词***、画面感和审美情趣俱佳的小说。把小说写成艺术作品一直是我的追求。有人认为小说应该“宽松”,不要太在意语言。其实一门语言好不好并不是故意的,而是一种修养和天性。面对影视和网络文学的冲击,传统纯文学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在语言、气息、场景、节奏上追求***。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七次写稿子的习惯。比较好遍和第二遍在平板电脑上写修改,然后打印出来,第三遍和第四遍修改结构和剧情,第五遍和第六遍逐字考虑。有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加了一个好的字或者词,意味着马上就出来了。第七次仔细校对后,将考虑最终稿。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必将推动整个社会文明”

记者:加入文化遗产保护让你暂停了文学创作,但这一转向似乎给你以后的写作带来了不一样的面貌。

冯骥才:我转向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一个作家的热爱。作家经常写他们熟悉的土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无论是老城区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还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的田野里奔跑的时候,我真的感受到了***文化的辉煌,这给了我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无限动力。我们保护多少,后代就享受多少。这是我们的使命。

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暂停了我的文学创作,但也构成了一种无形的积累和丰富,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性和理性的积累。当我再次拿起笔写小说时,会出现一系列“俗世奇人”。因为在各地做实地调研,自然会有文化比较,比如北京、上海、天津。他们在地域文化上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地域文化会深刻反映当地人的群体性格。这也是作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与人的关系最密切。通过文学,这些深层次的地域特征得以保留,文学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习俗、社会、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让我的写作更加自信。

【/s2/】记者:【/S2/】20年来,您参与并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您应该对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力度的提升深有感触。

【/s2/】冯骥才:【/s2/】近年来,从***部门到民间,大规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行动。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具有***特色的***、省级、市级、县级名录体系,从制定保护规划、全方位实地调查到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应该引以为豪的,因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爱护,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高度。

现在,我们已经从救援保护进入了科学保护阶段。进入保护名单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高枕无忧。如果没有后续的科学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仍将面临“得而复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需要人才培养的跟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后,应该有一个专家团队站出来,帮助制作档案,规划方向,引导传承人有针对性地继承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加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现实原因。

记者: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如何看待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潮,尤其是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与创新?

冯骥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必将推动整个社会文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和联系起来,是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真正认识到它的独特性、优缺点、达到的高度、在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能在继承和发展中保持力量,在转型和创新中修正方向。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现在到了创意产生的阶段,如果你有创意,你可以敞开心扉,但同时,你需要识别和判断。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不能缺席。他们要真正走到人民群众和一线,看到广袤大地对文化的渴求,探索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的生动有机结合,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共同努力,让历史绽放未来。

“责任在骨,在笔管”

【/s2/】记者:【/s2/】你对文化的热爱能否被视为你从文学、绘画到文化遗产保护再到教育的一贯动力?

冯骥才:对文化的热爱说到底就是对生活的热爱。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渗透在生活中供人体验和感受。学习文化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体验。前不久,我在天津大学发起了“爱你读书的城市”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亲身体验这个城市的文化。认识和亲近自己学习的城市,不仅会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还能让学生开阔对社会的眼界,增加对生活的兴趣和感受,甚至产生一种可贵的精神——对社会负责。

记者:小说《艺术家》中,书中的人物说:“一个人的本源在于他的艺术”,你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怎样的艺术观?

【/s2/】冯骥才:【/s2/】我首先会想到“责任”这个词,一端在骨头里,另一端在笔杆里。起初,我走上创作之路并不是因为我对文学的热爱,而是因为我必须以文学的方式为社会进步承担责任。这么多年,责任一直在我心中如火。我做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责任这个词。这种责任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和对时代的思考。它不是负担,相反,它充满激情,势不可挡。无论什么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充满激情的。

在文学的道路上,我接触过茅盾、冰心、巴金等老一辈作家,希望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一个作家内心是否有大爱、善良、美丽和勇气是不同的。文化博大精深,时代动荡。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大胸怀。感觉自己很幸福,融入了时代,融入了大江的汹涌波涛。这样的生活充满激情和力量。(记者:胡伟燕制图:赵)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冯骥才:把责任与激情传递下去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282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