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载体和环境响应纳米载体用于肿瘤治疗

西南交大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载体和环境响应纳米载体用于肿瘤治疗

标题:西南交通大学开发了用于肿瘤治疗的新型靶向纳米载体和环境响应纳米载体。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周少兵教授团队 致力于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开发了新型靶向纳米载体和环境响应性纳米载体,在动物实验中对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显示出优异的治疗效果。团队在《先进材料》《科学进展》《高分子科学进展》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正在与多家企业合作,希望将相关成果转化为临床成果。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的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在某些癌症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但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表达PD-L1的免疫细胞如抗原提呈细胞、活化B细胞、巨噬细胞等联合使用引起的免疫功能干扰,往往导致应答率低(-20%)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富集检查点抑制剂对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非常重要。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周少兵教授团队的博士生潘景梅在3年后制备了一种负载PD-1质粒的LyP1多肽修饰的细菌外膜囊泡,用于肿瘤细胞PD-L1的自封闭。纳米载体通过细菌外膜囊泡的靶向能力聚集在肿瘤组织中,并通过LyP1介导的靶点内化为肿瘤细胞。然后,将PD-1质粒送入细胞核,使肿瘤细胞表达PD-1(图1)。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一种用于定量检测PD-1/PD-L1结合量的磁性粒子化学发光试剂盒。自身表达的PD-1与自身表达的PD-L1及邻近的肿瘤细胞结合,从而实现自我阻断。因此,它可以重新激活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来根除癌细胞。同时,纳米载体成分的外膜蛋白可以将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招入肿瘤组织,刺激其分泌干扰素-γ,进一步提高PD-1/PD-L1自阻断疗法的抗肿瘤活性。该策略在4T1、CT26和B16肿瘤模型上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效果,纳米载体对4T1和B16肿瘤的阻断率分别为94.7%和96.7%,分别是PD-L1单克隆抗体的1.90倍和9.04倍。因此,这种简单安全的策略为肿瘤免疫治疗纳米药物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图1肿瘤细胞PD-L1自阻断示意图

上述相关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1,2106307)。本文比较好作者为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潘景梅,通讯作者为郭星教授、周少兵教授。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论文链接:[/s2/]

回搜狐、https://onlinelibrary.wiley/doi/10.1002/adma.202106307多看看。

负责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西南交大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载体和环境响应纳米载体用于肿瘤治疗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350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