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

原标题:构建“三环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制造强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江苏制造业居全国比较好,无锡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跨学科、技术复合、技能融合的智能制造新岗位。

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是一个经典的长期专业,不能很好地跟随行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面对装备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高职院校如何优化传统专业结构?面对知识创造时代“个性化、小批量”的岗位变化和多元化需求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多元化人才?面对智能制造企业“多交叉、快迭代”技术变革的新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加强教学条件支撑?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打造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学校。学校围绕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支撑平台等人才培养体系六大要素的突破,积极探索实践上述三大问题。通过“三套统筹、双标准同步”专业集群建设、“双主体、两融合、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平台等措施。,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的“三环三联”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产教融合、供需畅通、校企融合,使专业体系能够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培养模式能够满足要求。

打造专业集群,促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结构布局符合产业升级需求

学校以目标模型理论为基础,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围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的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应用,如智能生产、智能赋能、智能装备等,规划集群架构。,构建由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集群化、资源整合化、管理集约化的“三集统筹”。

学校聚焦专业集群,开发了人工智能、精益生产等105门集群技术延伸课程和数控编程、工业互联网等78门集群证书接口课程,搭建了集群共享“课程池”,打通了集群内专业课程互选通道,有效促进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各专业群聚焦核心技术方向和学生就业导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重构“基础普适、平台共享、核心聚焦、方向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优质教学资源转化机制,不断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定融入课程、教材、课堂,实现智能制造国家技术标准制定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双标准同步”。通过“三套统筹、双标准同步”的专业集群建设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升级的重合。

学校在专业集群理念指导下,完善了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形成了后续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专业结构。引入了开发、分配和转换资源的创新方法,并对5000多个模块课程进行了迭代优化。专业集群覆盖学校近85%的专业,机电专业被同行誉为国家高职教育“单打***”、数控技术专业集群所有项目实现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和高水平奖项“大满贯”等。,形成了一系列业内广泛认可的成果,也为学校“领跑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学校”奠定了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供需畅通,实现人才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

针对智能行业“个性化、小批量”岗位变化带来的生源类型分化带来的个性化学生需求新变化,学校以专业集群建设为导向,以产业发展和学生人才需求为导向, 并通过与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阿里巴巴云等国内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校企混合教学和技术创新团队,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过程的对接生产过程。 发挥大国名师名匠的教育效应,加强德育与技术技能、特长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课程与证书一体化,培养双证并举的实用型人才;优化“能力导向、四步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成立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实施研究、竞赛、创新、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践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智慧校园大数据的支持下,依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以机制和文化为驱动,定期校准供需目标,推动育人全过程的“灰箱美白”,实现闭环管控,服务全体学生全面成长,即通过目标校准,促进供需畅通,实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供给。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好地实践了“两科两融合多渠道”的培养模式:2004年起,学校开设创新班,以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2007年实施学分制改革;2009年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往年,开源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学生多元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具有“六个一”特色的毕业生(一个或多个课题、论文、专利、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等。)占23.6%,毕业生各类职业证书获得率达146%。为无锡及周边地区制造业骨干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中高层次技术和管理骨干,学校两次入选全国先进职业教育单位。

强化教学条件支撑,推进校企融合,实现平台技术支撑,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

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很多技术交叉,更新迭代快,迫使学校提高创新能力。学校以学生成长和人才需求为驱动,联合***、行业、企业,共建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服务、文化融合、国际交流”为一体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强化专业集群的条件支撑,实现从平台共建到资源共享再到命运共同体。依托该平台,发挥“技术、项目、资源”要素作用,聚焦智能仓储、5G产业应用方向。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学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将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及时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极大提高了师生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学校以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平台建设为导向,聚焦师生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链。从2012年成立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到往年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再到往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升级,产教融合形成“共建共享共进”五年来,企业累计投入1.25亿元,拥有5所产业学院、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工程R&D中心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每年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200余家,学校“四项技能”服务近5年累计获资助2.5亿元。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在江苏省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指导了学校的专业建设,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往年学校入选“双高计划”A级学校(全国前十名),在2019-往年度“***高职院校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四。同时,在机械职业教育领域,学校引领专业、课程、实训基地、资源、教材等内涵建设,先后主持制定教育部27项教学标准,成为业内公认的教学改革引领者;成为教育部装备制造专业目录修订组组长单位、国家机械教育教学指导***会副主任单位、机械工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院主办单位等。

(作者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报,第6版,往年12月14日

作者:龚返回搜狐看更多

负责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构建“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457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