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

往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

往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要求写关于理想的议论文,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有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2021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乙卷高考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

本次作文试题采用材料作文形式,立意要求和写作目标明确,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和新时代发展背景,谈追求理想的话题,意蕴深远,学生发挥空间较大。体现了对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同时注重时代性,要求结合当代青年自身发展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本作文题目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围绕对理想的追求,可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因素,考查思维的多维度和深刻性。

题目解析:

本题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包括论述与引文两部分。论述部分的主要信息有,对理想的追求,需要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明确指出了论述方向包括追求、实现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以及理想与目标的关系等。引文部分有大意解释,即“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对照前文论述部分,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付诸行动、以义为目标即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和目标。这些内容为学生选择角度,进行立意提供了选择和参考。

写作角度:

围绕追求理想这个中心,可从实现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理想与目标的关系为切入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思考立意,明确文章的论点,如追求理想必须要目标明确,有知识文化、能力素养、实践精神、百折不挠、坚定执着、敢于承担、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结合“当代”“青年”两个关键词,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思考当代社会的特点,青年人的担当和责任,自身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

写法指导:

题目的核心词是“追求理想”,材料已经明确给出可阐述的分论点,包括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和目标,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其中一点或几点展开论述,推荐写成议论文文体。首先明确论点是什么,再思考作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如抓住一点展开论述,可以充分从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理想,怎么实现这几点细致展开。同时可结合建党百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时代特点,从青年的责任,青年的担当,青年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发展紧密结合。以百年前追求理想的革命先辈青年学子为例证,深入阐述今天的青年如何创造新的历史,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理想。力求做到结合时事,精选论据,论证充分,层次清楚,语言有说服力,感染力。

全国乙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参考

修身立德铸良弓,专注实干化利箭

江西景德镇十六中学 何有湖

诚如“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理想的实现往往也是“大不易”,犹如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那么,追求理想的路上,我们青年该如何?“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汉代扬雄以射箭为喻,形象道出实现理想的真谛——修身立德为本,加上专注和实干,定可射中理想的靶心。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此言不假,但有一个前提——理想先得正确,甚至远大。扬雄以“义”为追求目标,言外之意是理想必须要符合“义”,这样的理想是对人生的担当,如史铁生面对人生困厄时,决定活出自己精彩,立志活出生命意义;更是可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如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理想,犹如太阳光热无穷!然而,反观许多在“反腐扫黑”中锒铛入狱之徒,或因信念的缺失而忘记初心,或因错误的指引而迷失自我。古人言实现理想,“立义为要”,此言得之!

有了伟志,并不是万事大吉,还须修身立德为本。百善孝为先,万事德为本。一个人的德行、品性如同树之根、水之源,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实现海纳百川。无论是想实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要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贤良标杆,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从五四运动中“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青年,到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青年,再到如今“一切为了祖国”的航天科研团队,可以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立什么样的德,不仅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决定了一个国家与***的发展问题。

修身如强弓,更得践之以专注和实干。扬雄说“矫思以为矢”,“矫思”表面指矫正思想,实指心无旁骛,心神专注。专注往往出实干。鲁迅专注于“打破铁屋子”,以笔为枪,针砭时弊,被世人尊为“***魂”;北大助理教授韦东奕,十年专注于数学研究,全网封神,被人直称“韦神”。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既要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般的专注态度,又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的实干精神。唯有如此,那理想才会在灯火阑珊处出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立身新时代的我们,当志存高远,用青春的力量拉满修身之弓,搭紧专注和实干之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仰望星空,勇射天狼。

往年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

往年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为: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其中,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份原来使用的是全国II卷,今年I、II卷合并,使用全国I卷。

往年全国Ⅰ卷题目与立意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点评

往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求紧扣材料进行写作。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考题,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

在这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不但让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今年这个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相信我们的考生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思想与表达俱佳的高考作文。

围绕核心关键字立意:

齐桓公:机智、肚量、纳谏、任贤、胸怀、格局

管仲:才高、锐意改革、尽心力、磊落坦荡、遇“伯乐”致千里

鲍叔牙:知人、甘当绿叶、益友、自知、虚怀若谷

此三人命运共体,互相成就。

发言稿应择一重点,同时行文中兼顾其他两人!

齐桓公角度入手回归议论文本真,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可以写得方正稳健。

鲍叔牙角度入手可骈散结合,写成散文化议论文,在演讲稿气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管仲角度难度颇高,材料本身体会来讲似乎“躺赢”,但其“高才”和带来的“霸天下”的结果与鲍叔牙之间美妙的平衡写起来似乎更容易出彩,用辩论陈词的方式去写管仲突出其才气、忠心事主、择木而栖、尽心力、磊落坦荡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题目作为参考(不再单独列举具体哪个角度):

1、亲贤远佞,国之大幸

2、咽得下委屈,撑得起格局

3、兴亡己任,天下国士

4、内圣外王,国士无双

5、君子和而不同

6、自知知人,君子之智

7、能赞许他人,也能悦纳自己

8、时代选择你,你成就一个时代

2020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为政之要,惟在用人

齐桓公能听鲍叔之言,有容管仲之量,且拜管仲为相,使得人尽其才,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所以我对齐桓公的心胸谋略最为服膺,也最为钦佩。

齐桓公与公子纠的君位之争,最终齐桓公获胜,这期间固然离不开鲍叔的辅佐,离不开齐国贵族国、高两氏的支持;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征途上,亦离不开管仲之改革,群臣之鞠躬尽瘁。但是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使得人尽其才的识人、用人之道非常值得后世的***借鉴。

楚汉之争,项羽垓下被围,霸王之梦,魂断乌江。其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相距不过四百余年。项羽未能“以史为鉴”,择齐桓公之长而用之。项羽之不足,多年以后在汉高祖刘邦与群臣的对话中被尽数言中。《资治通鉴》记载:汉高帝五年,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群臣说服。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可知其个人能力方面与齐桓公有诸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使得所用之人,人尽其才。

胡适曾经批判蒋介石“侵官” 说“******的任务是自居于无知,而以众人之所知为知;自处于无能,而以众人之所能为能;自安于无为,而以众人之所为为为。凡察察以为明,琐琐以为能,都不是做******之道”。齐桓公得鲍叔举荐,以管仲之所能为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刘邦以张良之谋、萧何之智、韩信之勇为己所用,一统天下,铸就大汉王朝。

原齐桓公与汉高祖之所以得天下,与项羽、蒋介石之所以失之者,可知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重要性。现当代大到治理国家、企业管理、小到班级管理皆是如此。所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我对齐桓公感触最深。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2021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相关文章:

★ 往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作文5篇

★ 往年全国卷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 2021全国高考满分作文800字5篇

★ 刚刚2021全国一卷高考理想话题作文

★ 往年高考作文题总结刚刚

★ 2021高考全国I卷关于理想满分作文

★ 2021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10篇

★ 2021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

★ 2021高考全国I卷理想满分作文800字

★ 往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往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568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