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孩子,让我们谈谈钱

原创孩子,让我们谈谈钱

标题:孩子们,我们来谈谈钱。

文章最早出现在微信官方账号:李三河

作者:卫莱

金融企业家Sam Kawtharani曾在博客中写道,虽然我们的生活处处涉及金钱,但孩子一开始确实很难理解金钱的意义。这就像告诉三岁的孩子不要浪费食物。“浪费”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就像成年人对量子力学一样陌生。

“儿童世界没有成本。从出生开始,父母给他们食物和衣服,亲戚朋友给他们礼物,他们什么都不付。这些东西是存在的。”

根据金融机构Country Financial对美国家长进行的金钱教育调查,39%的家长表示宁愿带孩子去看牙医,36%的家长表示宁愿和孩子谈论性教育,6%的家长表示宁愿帮助孩子做消费决定,也不愿和孩子谈论金钱。

同时,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承认,父母是孩子学习理财的比较好任老师。我之所以不自学,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说对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没有信心。在理财知识方面,46%的家长给自己打了C分或更低。

但是和孩子谈论金钱似乎是***必要的。

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花钱的习惯从7岁开始建立,对金钱的态度与一个人获得财富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矛盾下,拥有一个庞大的金钱教育市场似乎是很自然的。

一个

2-4岁儿童的儿童大富翁多年来一直是国外各大购物网站“热门礼物排行榜”上***的礼物之一。与成人版的垄断游戏相比,这款产品以较小面额的游戏币教会孩子理财技巧,用游乐园的售票处代替房产、房屋、酒店,让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交易和硬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根据剑桥大学和金钱咨询服务机构对孩子金钱观念的调查,3岁的孩子其实是可以理解金钱观念的。根据财商教育专家的建议,学龄前儿童的金钱教育几乎是一年一步:

3岁时,你就能认出硬币了。4岁时,你可以学会用钱买简单的东西。到了5岁,孩子就能明白钱是劳动的回报,学会存钱。

更广泛的金钱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年龄。在今年《纽约时报》发布的学前儿童礼物指南中,存钱罐得到了大力推荐并成功上市。

作者写道:女儿还没学会走路,我就买了比较好个存钱罐。把硬币放进去后,小猪会高兴地唱歌,我女儿很喜欢用它。现在女儿已经长大了,不久前我看到她给哥哥演示如何使用。

彭博***最近报道了一个关于“儿童加入投资潮流”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7岁的男孩伊曼纽尔用他的零花钱投资了178美元的任天堂股票。在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如果朋友问艾曼纽为什么没有任天堂,他会骄傲地告诉对方:我有更好的东西,任天堂的一部分。

伊曼纽尔的财富故事是,每当他想买什么东西时,他的全家都会和他一起搜索公司,然后决定是否购买公司的一些股份。他最近的投资决定是买一块星巴克蛋糕,然后把剩下的5美元零花钱买成星巴克股票。

鼓励孩子成为年轻股东已经成为一小部分家长的一种趋势。近年来,在零股交易平台Public上,关于如何为孩子创建账户以及如何教孩子炒股的帖子每月都在飙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和艾曼纽父亲一样的心态:

“虽然这只股票不会带来很大的收益,但他能感受到投资的乐趣,他能看到除了被消费,他还能产生更多的钱。”

2

除了股票交易平台,已经有很多专门为帮助孩子理财而设计的金融科技产品,如RoosterMoney、Gohenry等。这些产品一般都是直接绑定在父母的账户上,让父母给孩子设定固定金额的零花钱,以及家务内容和报酬,然后孩子设定好储蓄和捐给慈善机构的金额,而剩下的钱,孩子会自己做支出分配。

RoosterMoney的***一位用户留言表达了这些产品的神奇功效:

“女儿开始主动和家人聊,关于大家每个月能赚多少钱,为了养育自己每月支出了多少钱,每月能储蓄多少钱等问题。后来,女儿还在 app 中加入了家庭开支一项,并设置为迪士尼+流媒体的订阅付费,女儿说因为家里主要是自己在看迪士尼,应该由自己付钱,如果家人一起看的话,这项开支可以视为她作为家中的一员为家庭做的贡献。”

然而,正如这个信息所显示的,在孩子的金钱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向孩子传达成人世界中关于金钱焦虑的部分。

几年前,BBC援引理财规划师、《如何教孩子理财》一书的作者Liz Fraisse的话说,“信用卡债务和学生贷款数额巨大,大多数成年人没有足够的储蓄来支撑他们的晚年生活。”

Liz Fraisse将这个原因归结为“缺乏金融教育”,解决方案是:“显然,理财是你需要掌握的一项生活技能。”

本文介绍的“百万富翁夏令营”是一门以中产家庭为主的青少年财富教育课程。夏令营中10到14岁的孩子学习如何在夏令营中做预算,如何存钱和投资。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部分是,每个人将获得1万美元的虚拟资金来参与模拟股票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以了解公司是如何运作和赚钱的。

夏令营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说:“来参加的孩子往往来自父母都要工作的家庭,所以他们懂得了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过上好日子。他们来这里学习,‘我怎么才能保证我有足够的钱上大学,我怎么才能保证我的生活还可以?’"

文章列举了许多类似的夏令营:

在美国丹佛,有一个名为“青少年金钱问题”的夏令营,向10至12岁的孩子教授国际贸易理论。在奥斯汀,Moolah U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营地,让他们学习如何创业,比如制作一种产品,然后出售,赚回钱。香港的Kids Biz Academy为8至14岁的孩子设立了一个假期营,从产品设计和风险投资中学习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总部位于印度加尔各答的青年企业家协会允许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家为青少年代言。

这些夏令营和财富教育机构不仅受到中产阶级家庭的欢迎,也吸引了一些经济不好的家庭。

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中产阶级家庭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金融和商业教育维持现有的生活,而经济不景气的家庭则认为这是扭转和改变家庭命运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的世界,“投资”、“交易”、“理财”几乎与财富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对此着迷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几乎全世界都认为金融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总是有益的。科技圈的Kols教导家长,在虚拟支付时代,更有必要提醒孩子,我们是在用钱换商品。否则,孩子可能“一旦认为手机就是钱,想用手机点什么就用手机点什么,就会认为钱是用之不竭的。”

金融心理学家建议,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思考“需要”和“想要”的区别。孩子挣钱后,一次性花光也没关系。“过了几天,问问孩子对这种消费还满意吗”“值得吗?”你满足自己的需求了吗?"

然而,大多数金钱教育都是在教孩子如何建立个人财富,却很少包含财富分配的含义。正如英国广播公司在文章中提出的疑问:

这样的夏令营到底是巩固了因社会阶级而形成的身份地位,还是帮助了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获得竞争的优势?当许多家长都认为很难控制孩子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之时,理财和全球金融体系是否应该被归入对孩子来说是“太多、太快”的信息范围?

在所有关于儿童金钱教育的故事中,巴菲特的故事是一个足够正面的例子。巴菲特上小学时,被父亲带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当他十一岁时,他进入了股票市场。随后,凭借敏锐的投资眼光,他在二十六岁时实现了财富自由。

巴菲特在传记中说,他的父亲对自己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自己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和他们聊过理财。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小儿子彼得曾经低价卖掉了他价值2亿美元的房产。

这笔遗产是1977年出售巴菲特父亲农场的收益。当时巴菲特将这笔钱兑换成价值9万美元的公司股票,交给了19岁的彼得。

彼时的彼得还是一个上大学的少年,但他却一心想辍学从事音乐事业,于是卖掉了遗产,去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几年后,彼得如愿以偿,成为了***的音乐制作人,但这些股票也涨到了2亿美元。于是有媒体跑去问他想说什么。

彼得回答说:

“我用股票换来了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我用它来购买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这次让我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取得了成功。

这是我从小学到的被父亲称为“财富***”的重要一课。他说,钱只是一种工具,不是目的,工作的重点不是尽可能多赚钱,而是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让自己每天快乐地醒来。"

不幸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回搜狐多看看。

负责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原创孩子,让我们谈谈钱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770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