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适”之地寻变记——“活力之城”成都往年开年观察

“巴适”之地寻变记——“活力之城”成都往年开年观察

“巴适”之地寻变记——“活力之城”成都2022开年观察字体:小中大分享到:“巴适”之地寻变记——“活力之城”成都2022开年观察2022-01-23 19:56:35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2002年1月23日电:“巴什”土地变迁札记——2022年“活力之城”成都开局之年观察

新华社记者叶、、、肖永航

古语有云“少年不入川”,现在这句话变成了“少年不入川”——

“新成都人”聚集,十年增加常住人口581.9万;“新蜀道”畅通,成为mainland China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链长制”发力,成都成为创业者的热土和天堂...

2022年初,是中央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两周年。记者走进这座西部国家中心城市,探寻巴什背后的发展活力和机遇。

容漂的变迁

“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我是一个陌生人。网上申请后,我很快就免费住进了青年才俊驿站。”来自陕西的“荣漂”张琦,三年前的驿站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行李箱。现在他以优惠的价格买了一套70平米的人才公寓,成了“新成都人”。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成都是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达到2093.8万人。

四年来,“成都市人才新政12条”共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57万余人,带动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老龄化率比2016年下降2.8个百分点。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为什么要吸引和留住这么多年轻人?

答案是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安居乐业”。目前,成都已建立24个“融漂”青年人才驿站,建立了“租、卖、补”的人才住房服务体系。计划建设9.9万套人才公寓和6.6万套保障性租赁房,已为4万多名人才提供住房服务。

“天府公园未来城”是成都热门的人才公寓社区。这里交通四通八达,小区绿树成荫,公共活动空房充足,还有起伏的空中式园林。许多家庭用虎年的红色装饰品装饰他们的窗户。

优惠租房,创业补贴...无论科学家还是外卖小哥,只要符合要求,在成都“待”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背后,是成都人才战略从“政策到人才”到“生态人才”的转变。

1月20日晚10点,位于锦江区牛市口街道的“小牛哥查”智慧驿站依然开放,灯光透过冬日的薄雾,照亮了都市夜归人的道路。

“半夜路过,总能看到车站灯火通明,暖意融融。”外卖小哥王克真对这个可以24小时充电休息的“家在路上”很满意。

成都是一座移民之城,有着包容、友善、富有哲理的人文氛围。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至今仍激励着一批批新移民在这里挥洒汗水,追逐梦想。

2008年回国,王毅博士创办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因为相关研究的“忽高忽低”,一度半路“开不了锅”,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关键时刻,成都高新区不仅分阶段提供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援助,还向各地相关部门和用户大力推荐他的项目,帮助他渡过难关。现在,王毅创办的成果转化企业入选四川省“小巨人”企业名单。

“有时候在上下班的路上仔细看这座城市,觉得它大到可以放下所有人的梦想。”王伟说。

“链长制”提炼记录

1月18日,空中国巴士公司在欧洲以外直接投资的首个飞机回收项目落户成都。

该项目将围绕退役飞机资源,构建一整套环保高效的飞机拆解回收解决方案体系。预计这将带动成都航空空制造维修、物流等相关产业的“链式”发展,在航空空产业领域形成循环经济生态圈。

“该项目为成都打造‘华航空经济之都’带来机遇。”成都供应链协会秘书长王志超表示,“建圈强链”是成都加快产业升级的“大招”。

目前,成都已整合建设12个产业生态圈、20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政府设立专门的产业链“链长”,随时倾听企业声音,加强资源统筹。

成都协恩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无人机产业链中的应用服务企业。“仅无人机上下游就涉及上百家新经济企业。”总经理刘洋表示,“链长制”相当于搭建了一个政府信用背书的交流平台,让“链”上的企业充分交流技术,更快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一条关键的产业链,一套“政策工具包”,是成都“链长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如今,成都正着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20个重点产业链的链主、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一体化产业生态圈。

2019年底,成都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2021年8月2日,总部位于成都的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四川再次实现500强突破。

成都也全力开展中小企业精准培育:成都卡诺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专利100多项,2021年出口增长100%;成都嘉发安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科技+运动健康”计划,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让运动“活”起来...

既有世界500强龙头企业等引领创新的龙头企业,也有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主导的新经济业态。“建圈强链”推动成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去成都逛一逛”是很多创业者的共识。

“新蜀道”西行

成都东站,每天约有100趟列车运行在成都和重庆之间。

“高铁速度快,班次多,最快一个小时就能从成都到重庆。”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张孝祥说,“成渝中线高铁开通后,估计我花在路上的时间会少一些。”

去年9月全面开工的成渝中线高铁,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预留时速400公里。通车后,张孝祥坐高铁回家只需45分钟左右。

曾经被“蜀道”封锁的成都,今天已经被“新蜀道”连接到了四面八方——

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入运营,成都进入双国际机场时代。2021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447.2万人次,双流国际机场位居全国第二。

2021年,成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达到13条,运营里程超过557公里,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十四五”期间将达到1000公里以上。

2021年1月17日,中欧班列数据正式发布。中欧班列(成都-重庆)诞生仅一年,开行列车就超过4800列,约占中欧班列的30%,价值超过2000亿元。特别是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的联合开行,将使川渝陆路国际走廊更加畅通。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之间有成渝、成渝、成渝、成渝4条双城直达高速通道,川渝之间有13条省级高速通道。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城际铁路、城市(郊区)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川渝航道互联互通能力不断优化...水陆空立体开放通道正在加速形成。

畅通道路的“硬连接”已经打通,区域合作的“软连接”更加贴心。

去年以来,川渝政务210项、便民生活16项行动全面实施。成都、重庆实现了公交“一卡通”,电子健康卡“一码”。两地日均相互刷码人数约1500人,有效提升了出行效率。

与此同时,围绕打造经济圈,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等地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目前,以成都东站为枢纽,北到德阳23分钟,南到眉山31分钟,东到资阳23分钟——成都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生活圈,职工医保关系转移等民生问题“城市化”了。

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有轨成渝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巴适”之地寻变记——“活力之城”成都往年开年观察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6901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