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黑科技 惠及百姓家

赛场黑科技 惠及百姓家

赛场黑科技 惠及百姓家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赛场黑科技 惠及百姓家 2022-02-07 09:17:57 来源:新华网

往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云广播等科技成果巧妙运用于其中,实现了“人少而不空、空精神与浪漫”的临场效果,成为“科技冬奥”的杰出体现。事实上,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设计、训练设施、比赛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展示了现代“黑科技”对冰雪运动的巨大帮助。

同样重要的是,北京冬奥会之后,科技冬奥的很多成果,很可能会继续惠及生活在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普通人。

训练:模拟逼真的专项体育竞赛环境。

***代表团能够参加冬奥会的所有项目,高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

北京冬奥会采用了六自由度电动模拟运动训练系统,可以搭载钢铁雪车、雪橇、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等多项冬奥会冰雪项目。它可以结合六自由度运动系统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仿真技术,为冬奥会运动员提供非常逼真的训练和比赛环境。

原本用于航空空航天等领域的“风洞实验室”,如今被用于辅助运动员进行模拟训练和测试,成为国际跳台滑雪领域公认的训练“神器”。位于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研究基地的风洞实验室,有三个试验段,***风速42m/s,是目前国内***的跳台滑雪专用风洞。

河北承德坝上国家雪上训练基地有两个世界首创,一个是“大转盘”,一个是“陆地雪洞”。我国自主研发的室内滑雪圆盘滑冰机模拟设备,通过倾斜和旋转圆盘,为运动员提供了一年四季在“真雪”中模拟不同速度和难度训练的室内条件。滑雪“大转盘”可以模拟倾斜度为正负18度的斜坡和0~35 km/h的转弯,运动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转弯技术的快速提高。“陆雪洞”是指有气膜绝缘的封闭轨道。在7.5公里越野滑雪道上选择最难的2.5公里路段,安装保温气膜和制冷通风系统,形成闭环,内部温度可保持在零下6℃至零下8℃,实现全年“真雪”训练。

看比赛:冰雪也可以温暖舒适。

北京冬奥会,5G信号覆盖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这为超高清视频、各种智能服务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的网络连接。

户外比赛,天气更冷。为了解决观众观赛保暖问题,场馆采用了提高座位和看台观看比赛环境舒适度的技术,使设备表面温度在体感温度零下20摄氏度的情况下,10秒钟内上升到40摄氏度以上,可以显著提高观众的热舒适性。

多维观看体验和VR直播技术登场。60台5G+8K技术的摄像机悬挂在五棵松体育中心比赛大厅圆形屏幕下方180度位置,全程拍摄比赛。观众只需下载相关app,即可体验180度自由视角。用户可以通过手机、VR头盔和电视大屏幕实现自由视角和VR现场观看,突破了传统的固定视角和被动观看游戏的方式,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游戏的激烈。

比赛场地:帮助运动员发挥出***水平。

“科技”场馆可以帮助运动员发挥出***水平。

国家游泳中心是一个全能场馆,水上和冰上项目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水立方和艾斯·库伯瞬间变身。应用组装式快速拆装调平动态监控技术,20天内即可完成场地从水到冰的转换。它是冬奥会历史上***的冰壶场馆,可以实现冰壶场馆和速滑场馆的自由转换。

被誉为“冰带”的国家速滑馆,创造了“平原上最快的冰”,采用世界***跨度的单层双向正交鞍形索网屋盖,用钢量仅为传统屋盖的1/4。五棵松冰雪中心“冰凌花”的设计很酷,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将超低能耗的理论和技术融入到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余热和冷能可以吸收再利用,有利于冬奥会后场馆的利用。

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北京赛区首钢跳台滑雪道***应用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竞技型人工仿形赛道设计方法和关键施工技术,为国内首创。大跳台正四面体的模块和连接节点可以实现不同比赛中的轨迹剖面转换。国家雪车雪橇赛道长度长,落差大,弯道多。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跟踪精度和温差控制问题。***一次注射形成360度转弯曲线,同时满足延庆高烈度区的抗震要求。

智慧奥运村:运动员公寓舒适环保。

“智能奥运村”将运动员安置在精心设计和个性化的居住设施中。在张家口东奥村(冬残奥村)的运动员公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智能床。这张床1.2米宽,2米长。它是***自主研发的。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在不同使用场景下,为人体脊椎提供***支撑,充分分散身体压力,促进运动员血液循环,释放比赛过程中的紧张压力。它还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比如睡觉、看书、看电视。床垫具有记忆功能。当运动员躺在床上时,床垫会根据身体的曲线自动调节,使身体保持***的状态。

天气对户外滑雪影响很大。特别建设的延庆、张家口冬奥会气象服务分中心,在自动气象站、激光风速仪雷达等加密气象监测设备科学布局的基础上,依托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冬奥会智能气象服务技术和系统,实现超精细“复杂山区+特大城市”的冬奥会天气全面监测,实现“分钟级、百米级”***预报。

机器人:火炬传递,疫情防控大显身手。

各种服务机器人,如防疫机器人、雾化消毒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引导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烹饪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已投入使用,提供非接触式智能服务。

最引人注目的是奥运史上***由多机器人完成火炬传递。两名机器人火炬手完成水下接力,机器人在冰面上滑入水中,火炬在水下交接传递,***再次出水,体现出“水火交融”的神奇景象。

根据冬奥会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一体化医疗保障的需求,三个赛区的智能医疗机器人、机械手等智能医疗设备的远程操作操作系统为应急医疗保障提供了可能。

在非常重要的疫情防控领域,机器人发挥着重要作用。AI消毒机器人在场馆内提供各种智能非接触式服务。比如水立方的消毒机器人,续航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长,自动避障,自充电。AI大数据构建的智能消毒系统,可使场馆消毒工作可视化、数字化、可追溯,满足场馆不同区域近8600平米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

千里之外的深,机器人、无人机、激光等元素也通过连接与开幕式火热的表演互动,让大湾区也能以硬核的技术去参加冰雪大会。专为冬奥运动打造的智能机器人化身滑雪运动员和滑冰运动员,同时也呈现了这两项运动中的经典空技巧。

广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科技冬奥有很多广东元素。例如,广东某科技企业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声学、灯光、创意等方面的刚刚成果,并参与了冬奥会场馆的安保工作。

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占地5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700多人就餐。餐厅内智能化、自动化的餐饮设备,保证了点菜、准备、上菜全过程的自动完成。这家智能餐厅***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汉堡机、煲仔饭机、翻炒机等十余种智能烹饪输送设备。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智慧餐厅进一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接触,降低疫情传播的概率和防疫成本,并提供全天候服务。

来自深圳的可穿戴式“体温贴”防疫神器,成为冬奥会工人的比较好道防线。这个“体温贴片”是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它的温度测量非常精确。检测体温的误差仅在0.1℃-0.2℃之间,最小误差可达0.05℃。根据冬奥会场馆的运行需求,还定制开发了考勤出入、人员定位等功能。,可以快速掌握体温异常人群的接触人群,准确掌握疫情的传播途径。

说“科技冬奥”

“科技冬奥”计划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往年初,已有37个项目的133项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得到应用。往年10月以来,随着北京冬奥会国际测试活动的开启,“科技冬奥”重点项目61个项目的228项技术成果在测试活动、运动员训练和冬奥会相关准备工作中得到测试和应用。到往年11月,80个重点项目已经开工。

通过绿色电力交易平台,奥运会期间所有场馆将***全部使用绿色电力,预计将减少碳排放32万吨。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将达到85%,为历届冬奥会之最。

国家速滑馆建设者申请并获得82项专利,研发了索网结构体系等8项国际***技术。

以北京锐图(新一代快速更新多尺度数据分析预报系统)模式系统为核心,***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每10分钟快速更新的冬奥会关键气象要素0-24小时高精度客观集成预报。开发了从短期临近(0至1小时)到延长期(30天)的无缝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达到了历届冬奥会“分钟级、百米级”精确预报要求的***标准。

***高山滑雪比赛服装在32m/s风速下的综合阻力比国际先进服装低4%。短道速滑比赛服采用高弹性防割面料和Dyneema防割技术,增强了防护性能。虽然很轻,但是它的强度是钢丝的10倍,普通剪刀根本剪不开。

专家说

“科技冬奥遗产”将造福社会。

从筹备北京冬奥会一开始,就确定了科技创新赋能的理念。科技部会同北京冬奥组委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成立了科技冬奥***小组,制定实施了《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往年)》,设立并组织实施了“科技冬奥”重点项目,强调应用导向和场景驱动,重点围绕科学竞赛、体育科技、智慧观赛、安全保障和绿色智慧综合展示五个方面部署科研任务。

“科技冬奥”不仅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展示了一批前沿***技术,还建立了一批综合应用示范工程。聚焦场馆、运营、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广播等关键场景。通过科技创新,为场馆建设赋能,为赛事运行保驾护航,帮助防控疫情,提升观赛体验,支持绿色奥运,推动冬奥会筹办工作。这些成果已经在北京冬奥会的各种场景中展示,经过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将更多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运营的各个领域,形成丰富的“科技冬奥遗产”。

科技冬奥会***小组工作组成员常宇表示,科技冬奥会的目标是通过冬奥会的筹办,为世界探索更好的未来城市生活解决方案,实现对人、环境、产业、社区友好的人类城市生活可持续目标。科技冬奥项目的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奥运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或者说我们如何通过奥运会推动创新,最终让城市运行、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受益。

常宇认为,这显示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熟心态。与冬奥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智能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都在试图形成“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转播、智能装备”等亮点的“冬奥会,智能新时代”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冬奥会所产生的特殊场景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够在新的数字时代引领北京作为‘双奥运城市’的发展,惠及每一个生活在数字时代的普通人。”常宇说。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