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十八连丰的智慧密码

粮食十八连丰的智慧密码

粮食十八连丰的智慧密码字体:小中大分享到:粮食十八连丰的智慧密码2021-12-20 07:24:44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第十八个丰收年!临近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丰收报告: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截至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已连续7年保持总量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已连续18年丰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关系国计民生。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年来,大数据、5G等技术发展迅速,为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科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系统,提升农业发展数字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一个人管理几百亩地不成问题”

5G技术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近日来,在河南省鹤壁市优质智慧农田里,冬小麦出苗整齐,长势喜人。郁郁葱葱中,小金属屋若隐若现,那是麦田的守护者——孢子陷阱。孢子是检测小麦病害的重要指标:捕捉器会分析空空气中的孢子数量,一旦超标会自动预警。

监测农作物病虫害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病虫害的传播,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最近鹤壁小麦种植有了一个病虫害防治高手——动植物远程诊疗服务平台,孢子捕捉器就是其中之一。

鹤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集团副总裁张树伦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农业园区,诊疗系统不仅能捕捉到隐形的“孢子”,还能准确识别叶片上的病虫害,诊疗准确率可达86%。“基于5G技术的应用,我们建立了农作物和畜禽的农业大数据诊断知识数据库,构建了智能诊断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农田中的农业信息采集装置可以实时拍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精细化程度高。这些图片通过5G网络传输到诊疗平台,平台与害虫智库中的害虫图片进行对比,给出结论。环境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含水量等参数。如果某个参数出现异常,系统会对该环境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警。技术人员再也不用每天去田间地头一个个看了。”

远程诊疗的实现得益于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5G网络,使各种传感器、平台高速串联,让过去不可能的高清实时精确传输变得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受疫情和降雨影响,很多技术人员无法亲自到田间指导农民。鹤壁市农业部门还搭建了5G“云”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了专家与农民在线面对面互动。鹤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支撑措施的落实是今年鹤壁在极端天气影响下仍实现粮食总产量“八连增”的主要原因之一。科技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天气一生气,一季不一定丰收”的局面。

在河南省中南部最大的小辣椒种植基地——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5G智慧数字农业种植区,红辣椒“映山红1号”摇曳着枝头。在田间,连接到5G网络的各种传感设备正在实时收集和监控作物的生长情况。

县农业农村局调研员韩培峰,和土地打了30多年的交道。近年来,他发现“土地变得越来越聪明”。作为一名农技人员,过去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识别病虫害,主要靠人。但是现在,播种、浇水、施肥都是机器完成的。

近年来,当地政府与一些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建设5G智能辣椒种植应用基地。通过5G+绿色智慧农业的实施,实现了辣椒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决策、精准种植和标准化管理。

在高速大容量的5G网络支持下,当地创造了“5G+智慧养殖”、“5G+智慧管理”等一套智慧农业模式。耕作环节全部实现5G农机机械化应用,管理环节通过物联网全天候监控农作物和环境。所有数据实时发送到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气象环境监测系统、无人机近地遥感系统...“5G+农业”的几十项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韩峰算了一笔账:辣椒直播机省去了苗期,种植面积可达60阿木日以上;5G节水灌溉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精准灌溉施肥。灌溉节水率5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0% ~ 30%。病虫害的早期监测和预警可以减少70%的病虫害损失和60%的农药使用...有了这些技术的帮助,一个人管理几百亩地不成问题。

“人们可以不用下地就能耕作和耕种”

“智能稻草人”和“数字双胞胎农场”实现隔日耕作空

山农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浙江最大的单一粮食种植示范基地,位于嘉兴市嘉善县,平均年产水稻1万吨,小麦7000吨。临近年底,地里所有的稻子都收割完了。晴空空下,只有冬小麦在茁壮成长。

一大早,浙江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员陆走出宿舍,沿着一条满是泥土气息的小路,向种植基地走去。虽然下了好几天的雨,但卢晓并没有急着去地里查看冬小麦的墒情,而是转身走进了办公楼的视频监控大厅。按下视频系统开关,拿出手机,点击进入现场监控系统APP。在办公楼周边的麦田里,6台高清红外球机、1台自动排灌泵站和端口、1个微型气象站、10个太阳能杀虫灯同时运行,包括气象、土壤参数、田间作物实景图像等实时数据瞬间在手。

“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即使是阴天,如果沟里的水不及时排干,湿度大不利于小麦的生长,甚至容易发生赤霉病。卢晓点击手机启动自动排水系统,数百米外的水泵开始排水作业。

卢晓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园区内远程可视化等现代农业管理系统一应俱全。坐在办公室里可以“一目了然”田间地头的情况,可以“隔空”地种田。由“田间环境监控系统”和“田间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系统组成的数字化农田管理系统,被卢晓和他的同事们称为“智能稻草人”。

“隔日耕空”这句过去听起来不可能的话,现在已经在很多地方变成了现实。最近,继“云中养猫”、“云中观展”之后,“云农”开始流行。浙江桐乡市乌镇镇谭家湾尚云农业试验场是中国第一个尚云农业试验载体。今年,该试验场启动了“数字双胞胎农场”项目,利用物联网、数字双胞胎等技术,将一个真实的农场数字化复制到网络中,全方位呈现。农民通过手机认领土地,在农场种植自己的作物,手机远程浇水施肥,实时查看长势。整个过程好像在玩曾经风靡一时的“开心农场”游戏。

肖勇是一名程序员。今年8月,他在“数字双胞胎农场”认领了一块144平方米的土地,在上面种上了辣椒、菜花、白菜和甘蓝。虽然人在杭州工作,但是浇菜、施肥、除虫一点都不耽误,都是机器人在做。农场里,几十个机器人穿梭在田间地头,菜地里的数据采集单元每五秒钟就把作物生长数据上传到云端的农业大脑,并发送到农民的手机里。“各种作物都有一个全数字化、数据精准的模型,人们不用下地就能犁地种田。”

“每一粒米,在它的一生中都被做成履带链”

大数据平台实现码上查询、码上监管、码上交易。

黑龙江省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粮食产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中国第一。肥沃的黑土地赋予了当地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这里出产的大米、大豆、玉米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同时,黑龙江聚焦种源问题重点区域,建设了十几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全部是大豆、水稻等自育品种。

今年,黑龙江省海伦市的鲜食玉米迎来了丰收。当地9家玉米加工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玉米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有段时间,市电商服务基地特别忙。借助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海伦生产基地与销售终端无缝对接,新北香鲜玉米、沃尔金大豆油等品牌产品订单源源不断。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0847万元,同比增长23.93%。网络零售额13287万元,同比增长44.13%。

海伦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海伦市建设了18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从种植到销售全部实现数字化。农业数字中心平台整合了全市农业业务的应用和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优势,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气象条件变化等大数据服务,促进科学农业生产。在业务板块,提供农产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等大数据服务,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同时,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搭建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农作物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大数据对信息的整合应用,加速了农产品管理的智能化。在浙江山农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园区运出的每一袋大米都会贴上一张专属的二维码身份证——“浙农码”。

园区工作人员孙潇负责为这个“浙农码”进行农产品信息的“数据冲洗”。按照浙江省农业农村部门的要求,产业园内所有流向市场的农作物批次都需要通过“浙江农码”标注农产品的生产公司、产地、产品等信息。手机扫描“浙农码”。在产品信息一栏,不仅可以追溯到农产品播种、施肥、收获、加工的具体时间,还可以清楚地查到历次施用的化肥种类。“相当于把每一粒大米的生命做成轨迹链,360度无死角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孙潇介绍道。

在“浙江农业代码”数据中心,不同农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以统一,代码查询、代码监管和代码交易成为农业数字化管理的新模式。(记者王雅珍通讯员陈文静)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粮食十八连丰的智慧密码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6988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