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叫好不叫座”难题亟待破解

养老行业“叫好不叫座”难题亟待破解

养老行业“叫好不叫座”难题亟待破解字体:小中大分享到:养老行业“叫好不叫座”难题亟待破解2021-12-06 07:48:01来源:中国青年报

银发市场“饭碗”,年轻人如何稳定?行业“不满意”的问题亟待解决。

出生于1994年的独生女张军燕,有着“海归”留学背景,目前是上海某老年护理中心的副主任,负责整个医院的运营管理,忙且乐。

这是她实现职业梦想道路上的一个“小成就”。她和老人发生关系,早就考虑到父母未来养老的问题,决心投身养老行业。

2016年,她从国内某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去南加州大学攻读养老服务与管理硕士学位。本专业采用学分制,需要学习美国养老制度、老年医学、运营管理等知识。

那时候,每当她和朋友说起这个专业,就觉得气氛会变得有点“奇怪”。毕竟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存在感很小的行业。毕业后,她在美国一家认知研究中心和一家养老机构工作。去年秋天,她回到了上海。

在国外留学的这些年,国内的养老产业发展很快,张军燕有明显的感受——身边朋友的看法变了很多。“他们说我选了一个发展前景好的‘朝阳产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在生活服务业补短板上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支持护理、康复、家政、育儿等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提升学历。到2025年,力争全国护理、康复、家政、育儿等生活服务相关专业本科生比2020年增加10万人。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年轻人如何选择养老行业,并愿意扎根这个行业?如何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对肩负人才输出重任的机构和作为供需“枢纽”的政府带来挑战。

养老行业求贤若渴。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备受关注,相关部门已经在部署,相关专业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

2019年,民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17项具体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底,培养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老年保健、管理、护理相关专业点约1200个,中等职业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点约700个,以中等职业学校智能养老服务为补充。老年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专业群体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也促进了全国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教师王园园注意到,自2017年学校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以来,越来越多的新生积极流向该专业。“2021年学校招收新生150人,比去年多30人”。

学生就业也变得“前途无量”。据王园园介绍,该专业86%的第一届毕业生就业对口,80%的毕业生去了沪、宁、合三地的大型医养结合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从事经营管理、老年教育、产品策划等工作。

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院,对培养出来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求贤若渴”。

出生于1987年的张生(化名)目前负责管理中国西部某县的一家私人养老院。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自己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毕业后在建筑行业打拼了几年。6年前进入养老行业,真的是“赶鸭子上架”,需要训练有素的人才帮忙。

目前,张生的养老院共有12名员工,只有3名年轻人,他们都不是学习养老金管理的。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是“4050”人员。

“人才荒”限制了养老院的发展。张生坦言,目前他所在的养老院入住率在50%左右,这还包括政府扶持的特困人员,自费入住的老人很少,“偏公益,难盈利”。

张生调查发现,入住率迟迟不降,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养老院给年轻人传递的是“嗜睡”、“不自由”的印象。

他试水在社区举办活动,组织老人尝试生活,邀请青年志愿者做嘉宾,和一些学校对接实习实践...“效果很好,年轻人和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张生说。

但是,要让年轻人长期“待”在基层养老院,并不容易。张生说,在几次招聘会上,他积极联系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倾向于去一些经济更发达、产业更好的城市。

张生理解学生们的选择。不过,他呼吁更多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将目光投向偏远地区,输送人才进行实习实践。“即使不能入住,短期内也能让我们这样的基层养老院充满欢声笑语”。

职业道路不明确。

即使市场对老年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会自动“出轨”。

采访中,养老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些养老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潜意识里,很难接受把养老服务当成服务员或保姆的工作。

有些人在养老院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转行。王园园注意到了人才培养的这个“后端”问题。她直言,学生离开专业岗位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导致各高职院校(学院)开设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存在成功率低、转化率高等问题。

职业路径不清晰是养老服务业另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某高校相关负责人在对自己的毕业生进行回访后发现,有些“迷失”的年轻人选择了“考编”,有些毕业生选择了在一些“涉老”企业工作,有些则直接转行。“没有编制很难招到人,待遇差很难留住人”,这在养老行业形成了恶性循环。

徐媛媛,安徽医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90后毕业生,曾在某健康产业集团担任运营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徐媛媛精神饱满。但她坦言,如果一直看不到清晰的晋升通道,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从事这个行业。

她观察到,一些学生转向了行政、文秘、销售和美容。究其原因,无非是养老机构待遇低,薪酬与工作强度不匹配,缺乏长期发展路径,晋升困难。

当然,行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影响着年轻人“去还是留”的选择。徐媛媛说,她同时进入养老行业的同学,现在都在上海一家社区养老站点做助理站长。“说明在一些城市,养老管理人才的培养比较系统,有些地方可能花的精力比较少。”

针对这一“堵点”,安徽六安市养老服务协会秘书长邵子红建议,要想在三四线城市招到更多年轻化、专业化的养老人才,需要构建“社会认可、部门许可、院校支持”的大格局。学校要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生的职业定位,组织更多的学生带着真枪实弹去养老机构实习。地方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与政府和高校对接,共同解决问题。

打破标题“好但不好”

养老事业管理专业被评为“紧缺人才”和“未来社会需求旺盛”专业。向社会输送大批层次结构合理、类型齐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较高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育人之路任重道远。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张曾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目前全国只有少数高校培养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科生,但层次低、规模小。为此,他建议选择不同类型的高校试点“为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分步组织师资力量,明确培养目标,探索用人单位要求,落实为老服务与管理。

作为一线教师,王园园建议相关部门支持和重视养老管理人才的良性发展。比如响应教育部政策,学校进行考试培训,探讨课程与证书一体化,鼓励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是,当学生真正走上岗位后,证书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能不能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也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明确统一的政策支持。

如何保证养老金管理人才的健康成长,也是业内一直在探索的。张军燕介绍,他所在的单位将为年轻人制定各种培训计划。“这让年轻人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营养,获得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做重复枯燥的工作。”

她还建议中国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上,专门开设老年医学,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工作。

近年来,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华邦美丽家园小慈院(以下简称“小慈院”)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使一线护理人员逐步成为中高层管理人才,有效解决了人才准入难的问题。

该院80后副院长刘说,小慈院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部分护士已走上管理岗位。石义学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她在兰州市首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桂冠。慈院还首次提拔她为组长,帮助医院开展一些培训和管理工作。

打通上升通道,保证管理人才来源多元化,给年轻人一个先机。医院尽力保障员工的工资福利,鼓励年轻人多劳多得,关注年轻员工的心理需求。同时,依托集团总部职业培训学校,定期开展主题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高级护理等级考试,做好技能鉴定,以“师徒”形式组织新老员工结对子,快速提升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他们有职业荣誉感和企业归属感。

此外,随着养老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年轻人参与养老服务管理更加灵活多样;相应的,养老行业也对年轻人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

对此,王园园建议学生加强终身学习能力,紧跟行业发展。同时,他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的健康医疗服务行业还存在不成熟、不合理的地方。在学校育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老、服务老人的职业精神,推动关爱、帮助老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记者哈珀魏王)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养老行业“叫好不叫座”难题亟待破解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012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