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2021-11-16 07:51:55 来源: 人民日报

在同济大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满头白发的海洋与地球科学院教授、***科学院院士王骑着自行车匆匆而过。

11月9日,刚刚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王以《做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为题,为教师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倡导打造具有创新思维特色的教育体系,呼吁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

王,1936年生于上海。他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从事海洋地质研究。1991年当选***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多年前,在王、等一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不到一年,就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南海顺利进行。这是***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本航次采集了5460米深海岩芯,获得了西太平洋***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长期气候演变等多项创新成果,使我国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沿。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我国***大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化”,王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通过对南海深部的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对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提出了挑战地球科学传统认识的新观点。

21世纪,海底观测系统的竞争已经成为围绕海洋的国际争端。在王的直接有力推动下,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我国***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已经开工建设,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提供助推力。

往年5月,82岁高龄的王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9天内3次下潜至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取样8小时以上,***获得深海“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每次说起在南海的经历,他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和开心。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激情和热爱,王在办公室里生活了几十年。他的妻子孙教授说,他一年工作364天,一年365天。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王老不用手机,但只要打电话到办公室,他总是在。

今年4月的一个晚上,王给学生们上完课后,已经是8点40分了。他依然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去办公室继续工作。“对我来说,我最需要的是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别的都可以大方,我却不能及时大方。”王对说道。

从深海研究的角度看,王正逐步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往年发表《地球系统与演化》,将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整合了多种学科,探讨了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王希望年轻人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往年,他为同济大学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科学、文化与海洋》,鼓励学生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投身科学研究。今年9月15日,王和夫人孙捐出积蓄多年的200万元,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不久前,王受邀入驻短视频平台。他通过视频普及深海知识,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记者姜)据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079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