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80后” 冯骥才: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步入“80后” 冯骥才: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步入“80后” 冯骥才: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步入“80后” 冯骥才: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2022-03-15 10:47:36 来源:******网

图为冯骥才(资料图)。张正摄

***知名作家、前民进党***副***冯骥才今年80岁。这位***当代文坛的传奇人物,看起来并不老,却一直保持着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收藏...很多领域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还在创新。

近日,冯骥才的两部新作——全彩图文散文《画室里的一个山洞》和短篇小说新集《多瑙河峡谷》出版发行,受到各方关注。中新社记者近日专访冯骥才,请他谈谈这些成绩背后的感受和经历,探讨一个精力充沛的学者如何在多个领域和学科“开疆拓土”。

图为往年冯骥才向客人介绍博物馆。张正摄

谈年龄:活得久了,人生阅历会更丰富。

3月11日是冯骥才的80大寿。在工作人员这一年,自然感觉不一样了。

回顾人生,冯骥才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代刚刚过去,他充满创作激情,一年写几十万字,身体实在吃不消,突然得了重病。***作家严文井先生曾经给冯骥才写过一封信,信中写了一句让冯骥才印象深刻的话。

“他的意思是:冯骥才,你一定要努力活得更久。只有活得久了,才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人生、命运、人、很多事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有活得久了,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的人生体验才能更丰富或更深刻。”冯骥才说。

对于80大寿,冯骥才也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和我妈吃碗面。这碗面特别有意义。我不确定它会感动我,会写一篇作文。因为我妈今年105岁了,我80岁了还能看一眼我亲生母亲,这是非常难得的。另一个想法是在我们学院举行一次活动。这个活动不是给我过生日,而是说说我的生日,做做研究。”

冯骥才说,有的作家出生在家乡,长大后飞走了。像鸟一样,当他们步入社会时,他们会有很多人生经历。但我不一样。我从出生到现在,在天津待了将近80年,都在同一片土地上。

“我想唤起大家来讨论一下。通过我与天津的土地关系,知识分子与他的故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这个讨论应该是有意义的。”

图为冯骥才完成新书初稿后留作纪念。作家出版社供图

谈绘画:对我来说,绘画是一件比较个人化的事情。

众所周知,绘画在冯骥才80年的人生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他的“四驾马车”之一。他还与韩美林等画家保持着长久的友谊。

冯骥才十四五岁学画画。他年轻时以临摹古画为生,后转向玻璃画。他年轻的时候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很快就成了一幅长卷《清明上河图》,被一个说它好话的“美籍华人”带到了纽约,但他想保留照片却拿不到。

这个与《清明上河图》纠缠了几十年的故事,是冯骥才在他的新作工作室《天洞》里写的。回顾被美籍华人抢走的《清明上河图》,冯骥才说:“我觉得被抢了,我被抢了空空。”不过,他也安慰自己:“被骗大多来自于一种信任或情感。世界上比较好的东西没有被任何人拿走,还在我身上。”

对于自己心爱的画,冯骥才还在继续。他认为绘画对他来说是更个人化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感受,一种解脱和表达。文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思考人生,与读者一起认识人生。

冯骥才告诉记者,绘画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写作。“我写字的时候,能看到他的字。”

而画画,冯骥才认为不需要特意分配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我的工作室和书房在家里一个走廊的两端。当我有创作文学的冲动时,我一定要去书房写作;当我有绘画的欲望时,我会去画室。这是一次甜蜜的往返,这种感觉有时候很幸福。”

创作论:把审美意象留给文学

冯骥才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作家是他的比较好身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伤痕文学以来,他一直在不停地写作。《雕管》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他的《珍珠鸟》和《采山人》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作。

40年来,冯骥才的文学创作不断,获得了各种文学奖项。往年12月18日,在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他还凭借《木佛》获得短篇小说奖,与几代作家同台,让一批80后、90后作家扼腕叹息。

“我对文学的热爱似乎是天生的。”冯骥才说,当他对生活有激情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搞文学的人的一种天性。“我热爱文学,所以即使在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也经常会有文学冲动和文学想象。”

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进行文学创作,冯骥才发现写作和以前的写作不一样了。他说:“以前我大概是想和读者一起了解生活,现在我觉得就像回归生活。另外,我觉得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留下一个审美的形象。作家对时代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包括哲学的思考,都要通过审美意象来体现。"

这种写作是审美创造的快乐,也促使冯骥才一个个地停止写作。“有记者问我有什么规划,有时候好像没有规划,因为过去有太多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压抑,20年积累的人生太多,要看的太多。我想把它写出来。”冯骥才说,现在他会坚持一个标准,就是把文学作为艺术品来创作,一定要有审美价值,语言一定要精确,这也是***文学的传统。

谈非物质遗产保护:我把心交给了地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冯骥才带领团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已经快20年了。他曾经走遍全国,做地毯式的文化普查,做56个***的建筑、手工艺、民俗、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

为了筹钱保护民间文化,冯骥才那几年卖了多少画都记不清了。但是,谈起卖画的经历,他总结为一句话:“卖画救不了民间艺术。”

“现在整理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其中***名录有1300多项,其余三级名录收录的文化遗产有几十万项。这么多文化遗产,卖几幅画能干什么?!"冯骥才说,“但我知道它起了作用,就是有人会想,冯骥才为什么要卖自己的画?有什么重要的事让他不得不卖掉他的画?!我觉得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回想起在苏州博物馆卖画的经历,冯骥才依然感慨万千:“那些画都被拿走了,我感觉自己没有家了。当时,我感到悲壮。后来,我说了一句话。我说我喜欢做的事情里有一点悲壮。作为一个男人,我觉得这种悲壮的感觉可以激励自己。我把心交给了大地。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连文学创作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都没有。但回想起这段经历,他直言无悔:“如果让我回到现在60岁,我还是会放下小说,去保护文化遗产的现场。而且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新的问题,很多事情没有做。”

冯骥才认为,抢救文化遗产有一个很重要的理性的东西,就是一定要认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这不是个人的,不是***的,不是未来的,一定要为后代做这件事。

冯骥才的研究。作家出版社供图

论教育:学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一脉相承。

冯骥才是知识分子中的积极分子。除了参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行动,他还用身体丈量了大地。他也是一个长袖善舞的人,把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长远的规划付诸现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就是载体之一,是我国最早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单位之一。

“学科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一脉相承。如果说前20年我主要做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抢救,那么今天我要做的是科学保护。”冯骥才说,通过一代人20多年的努力,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但现在我们没有保护标准、规范和专业人才,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必须在大学里开设这样的非遗学科教育。”

如今,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分为两部分:教研室和博物馆部。教学和研究内容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化遗产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口述历史研究等。教研部下设***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传承人口述历史研究院三个***文化研究中心。这三个中心既是国家专项研究机构,也是研究生学习实践的学术基地。自2002年以来,已有4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这里学习、工作和完成学业。

“对于非遗专业教育,我们必须进入高等教育体系。这样做和保护文化遗产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还是坚持做。”冯骥才这样说。

对于未来的规划,冯骥才依然充满热情。虽然他已经80岁了,但他并不老。“坦白说,我的心理年龄,包括身体的感觉,还在50到60岁之间,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度也很圆滑。我依然热爱文学,热爱文字的审美创造,热爱笔墨之美,或者这些东西。”(记者张道正)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步入“80后” 冯骥才: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13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