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衡《天边物语》:这本书专为美而写

读梁衡《天边物语》:这本书专为美而写

读梁衡《天边物语》:这本书专为美而写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读梁衡《天边物语》:这本书专为美而写 2022-03-04 10:31: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虎年春节前夕,我收到了学者兼散文家梁衡的《天边的故事》。

梁衡自言自语道:“我总是在追求美。我想写一篇笔记本散文,做一个美的实验,美与不拘一格并存。手里拿着一个卷子,看着玩着就不腻。”《天边的故事》是一本引导读者从“山川、器物、建筑、石刻、人事”中寻找“奇、奇、美、趣”的书。全书仅6万字,随笔41篇,插图69幅。“饭后,沏茶点灯”,看文章,欣赏图片,都在你的脑海里。

梁衡擅长写“大事、大情、大理”。我读过他的《没有周恩来的伟大》和《找个渡口,找个渡口,往哪里渡》《黄录》之类的散文篇章,也读过《晋祠》《壶口瀑布》之类的美文。那么,《地平线的故事》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艺术评论家贾在《审美之旅》的序言中说:“《天边的故事》以散文随笔的形式阐释了作者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主张。”

这是人类审美的***境界。马克思说“未来的人类都是审美的人”。梁衡在序言中说,“我曾说过‘文章是为思想而写的,是为美而写的’,这本书就是专门为美而写的”,“人的生活除了衣食之外,还需要更美的东西”。

梁衡文章追求的美包括形式美、情境美和理性美。形式和环境的美愉悦人的耳目,情境的美感人肺腑,理性的美帮助人思考。

《天边的传说》中随处可见形式与环境的美,“谈借图,眼累”,是“路边的顽果”。情况的美好也是常见的。在《秋是醉了,旅人不用回家》中,“秋的美,是因为大自然积攒了整整一年的色彩和情感”。理性之美更是感人至深,能引起读者的感触和思考。“一条大河消失了,但一棵树还在”和“一棵树比一条河更长,因为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不断地收集太阳和月亮的精华,讲述关于新的旧故事,记住流年”。

《天边的故事》不是一本很厚很少的书,但它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结晶,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他去过云南宾川县鸡足山,30年写了60万字游记的徐霞客在这里写下了***一篇。他到贵州赫章县乌蒙山写《高山韭菜坪》,“忽有十万亩在我面前,紫花似海,秋色在天外”;在江西横峰采访时,他发现了“立为树是桥”的奇景。这就是“树造一座桥”...

梁衡眼光敏锐,视野开阔,始终怀着报国之志和一颗赤子之心,所以他发现的大多是大美。

在江苏淮安,梁衡看到了周恩来青少年读书处种植的腊梅。“已经一百多年了,它的枝叶满园子,比房子的肩膀还高。”怀念哲人的时候,文学家感慨:“虽然开国***,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纪念碑,一块石头是安全的,灵魂所在的地方是未知的,牺牲的地方是失落的空。”“嗯,大道无形,德行无声。其大智、大勇、大德、大才、大貌,皆化为这***的古美,留存于世。”

梁衡找到渡口,找到渡口,去哪里渡?曾光伟再版,选作中学教材。2005年6月,在秋白逝世70周年之际,它被镌刻在一座纪念碑上,矗立在纪念馆里。来到长洲,找到了秋白的母校密渡桥小学,清嘉庆年间就有的密渡桥桥,桥下的屈祠堂,也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就是踩着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我思天地,无涯无涯,感时代变迁”,******早期***人瞿秋白一直是作家梁衡的一个痴迷。

梁衡来到晋陕蒙交界处的高山山脊,发现一棵柏树的树冠轮廓像一幅***地图。据梁衡史料记载:“宋朝建立后,是夏辽战争的前线,但后方补给基地在河东,即今太原。当朝野争论要不要撤除这些孤立的边疆据点时,皇帝派范仲淹和欧阳修去调查。范、不退,边防巩固。”康熙年间,长城外有个准格尔蒙古部,经常在南方攻城掠地。于是,康熙率军出征。“这一战彻底消灭了它的首领格尔丹,最终决定了***现在的版图。”梁衡写道:“我相信一切都是注定的,任何形状不同的自然事物都必须有一种来自天堂的感觉和理性。果然,这棵柏树见证了几千年来***疆域的演变。”

梁衡的《***版图柏树》出版后,当地***抓住时机,修建了“高山山脊人文森林公园”,修建了“范瓯亭”,竖立了康熙铜像,满山种植牡丹,对外开放。这棵柏树矗立在山顶,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讲述着***疆域形成的故事。(韩玉丰)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读梁衡《天边物语》:这本书专为美而写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17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