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2022-01-14 09:17:49 来源:人民日报

萨扎甘遗址出土的陶器。个人资料图片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考古工作,以期发现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岳石文物,努力恢复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联合考古队中方团队吸收了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并具有历史、考古、语言、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除了乌兹别克科学院,乌兹别克团队成员还包括来自塔什干大学、费尔干纳大学和捷尔梅兹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这次联合考古工作是对文化交流传统和丝绸之路互学互鉴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联合考古队领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说。

在两国考古队员的全力配合下,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考古队采用大规模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发掘相结合的考古模式,于2015年9月至11月,在撒马尔罕城西南西天山北麓的山前地带发现了属于舒适居所文物的萨扎干遗址,与《史记·万本纪》中记载的张骞同年经舒适居所到达岳石的史实相呼应。这个发现非常令人兴奋。

萨扎甘遗址出土的陶器。个人资料图片

2016年,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白松发现了拉巴特遗址。王建新介绍,从遗址内墓地的墓葬形制和葬俗来看,该遗址与中国新疆东天山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迹相似。同时,在时间空范围和文化特征上,拉巴特遗址与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石悦的记载非常吻合,可以推断为石悦的考古文物。到目前为止,中乌联合考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们更多地了解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在全球视野下研究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物证据。

除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的理念一直贯穿整个联合考古工作。“不能只要资料,不保护文物。”王建新说。从发掘的第一天起,联合考古队就一直保持着负责任的态度,所有发掘出来的探险者都必须在考古工作结束后进行回填和保护。

2019年2月,“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岳石、康居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玻璃、玉石、玛瑙等文物80件。在萨扎甘遗址和拉巴特遗址发掘的。

联合考古队在拉巴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挖掘。个人资料图片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年来,两国考古学家的合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乌中联合考古项目为研究和讨论历史上两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乌克兰联合考古项目负责人、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阿穆尔丁·别尔丁姆·罗多夫博士说。

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已围绕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在捷尔梅兹、塔什干、安、北京等地举办了国际会议和展览。两国及时共享联合考古成果,受到考古界和公众的广泛好评。目前,该项目仍在持续推进,两国合作机构就疫情好转后的合作保持着积极的沟通和磋商。

“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将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王建新说。(记者张丹华)

《人民日报》(2022年01月14日第1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35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