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再“见”镇海桥

黄山再“见”镇海桥

黄山再“见”镇海桥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黄山再“见”镇海桥 2022-01-12 09:10:35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重建后的镇海大桥。石摄(影像***)

近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镇海大桥修复工程通过验收,达到恢复交通条件,标志着镇海大桥主体修复工程全面结束。

镇海大桥全长130多米,是一座六墩七孔的石拱桥。建于明代,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三江口,即新安江、陵水和横江的交汇处。它从西南走向东北,跨过横江,连接西南的溧阳古镇和东北的屯溪老街。是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被誉为“徽州比较好古桥”。往年10月,镇海桥被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历史上镇海大桥经历了多次修缮。往年7月,因暴雨引发特大洪水,镇海大桥被冲走。大桥大部分垮塌,除了4号墩的引水尖保存完好。

修复工程总投资约4500万元。往年8月中旬当地水位下降后,进入打捞期,9月开始设计施工方案。11月初步方案通过后,设计方案和施工逐步细化。往年2月,基础施工完成。11月30日,工程基本完工。12月8日,工程竣工预验收。质量和视觉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

镇海大桥修复工程技术总监姚顺来有一份厚厚的设计方案。他介绍,镇海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设计方案需要经过安徽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评审和审批。涉及环评、防洪评估、安全评估、论证等多个方面,前后多次修改。

经查,历代修复工程标准不一,材料的形状、颜色、规格也不一样。如何确定修复标准?随着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的推移,原桥使用的松木桩和粗墩基础是否还符合要求?姚顺来说,经过反复论证,镇海大桥的修复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原貌。

所谓安全,主要是结构调整。

松木桩和厚实的墩基础,是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但这种结构材料的强度较低,整个结构的强度也会随着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和河床的变化而降低。因此,在基础部分的修复中采用了一些混凝土结构来解决安全问题。

镇海大桥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在局部或隐蔽的地方尽量少用现代材料,坚持施工工艺等最小干预措施,保证结构稳定性。

对于打捞上来的石头,修复小组应逐个进行识别,完成识别、编码、测量、验证等步骤。根据应用原理,不足的部分要用相同材质的石材进行补充,表面处理按原工艺进行。

据姚莱介绍,镇海大桥边墙及引水点以上旧石利用率为60.77%,拱圈旧石利用率为76.22%,栏杆旧石利用率为95.88%。古桥的真实性充分体现在古老的石头上。

此外,镇海大桥修复工程也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我们采用新技术,构建了三维可视化虚拟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工程中的难点问题,如古迹数字化保存、石材构件砌筑、‘无鱼’手迹石材构件拼接、砌筑石材预排等。,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和石材构件利用率,高度恢复了古桥原貌,提高了古桥修复质量。”姚云说。

未来,修复后的镇海大桥将在繁忙的交通中继续见证黄山的历史和发展。(记者许婧)

《人民日报》(往年01月12日第12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黄山再“见”镇海桥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37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