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守护民间艺术 传承文化根脉

潘鲁生:守护民间艺术 传承文化根脉

潘鲁生:守护民间艺术 传承文化根脉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潘鲁生:守护民间艺术 传承文化根脉 2022-01-11 09:13:49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潘鲁生的纤维手绣作品《好天气》。郭公图

彩色绣花枕头套,活泼可爱的木偶和老虎玩具,栩栩如生的年画,皮影木偶和充满想象力的社火面具.....当你走进***国家博物馆“走进潘鲁生民间艺术展”的现场时,参观者会被这些温暖、简单、生动的民间艺术品所打动。展览集中展示了***文联副***、***民间美术家协会***潘鲁生教授的民间艺术收藏、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展出500多件(套)传统民间艺术作品和当代艺术创作。通过《行万里路》、《采珠帛》、《充实精神》、《追逐辉煌》、《传承匠心》五个部分,系统生动地展示了民间艺术的收藏、研究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转化与发展。

围绕此次展览,本报记者采访了潘鲁生,听他讲述“走向民间”的最初想法和感受,谈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及其对艺术家创作的滋养。

拯救民间艺术

是我们的使命。

记者:你比较好次开始野外工作是什么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后来一直坚持?是什么驱使你不断地去民间?

潘鲁生: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调查民俗。记得1981年暑假,去山东烟台石岛、大渔岛写生时,看到当地渔民贴在窗户上的窗花特别生动活泼,还有日常生活用的大鱼菜。我很喜欢它们,收集了一些作为创作素材。后来在寒暑假期间,先后考察了安徽菏泽、济宁、滨州、高密、亳州、河南商丘等地的年画、剪纸、面塑、玩具、泥塑等民间手工艺。当时的民间手工艺作品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商业化,充满乡土气息和朴素的生活情感。工作后,在、、张、孙长林等老师的鼓励下,我进一步走上了民间艺术调查、研究、抢救和保护的道路。

***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美学强调以物托志,以情表理,言简意赅,凝练内敛,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民间艺术是生活美的创造,是***审美精神的集中体现。只要进入领域,就会被那种蓬勃、质朴、温暖、美好的情感所感染。其中,我在1990年完成了比较好部专著《***民间艺术论》。延安艺校老一辈文艺家王朝文在序言中写道,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消除***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此后,自发的实地考察逐渐转化为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行动,调查收集的范围也逐渐从山东扩大到全国。民间艺术向善向美的理想和老一辈文艺家的鼓励,给了我坚定的力量。

记者:你在实地调查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你觉得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民间艺术的发展?

潘鲁生:实地考察直接面对民间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丰富的感受和灵感。这次展览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难忘的回忆和故事。学生在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上没有收入,收藏的主要方式是用习题交换。胶东剪纸、年画等。在早期,收藏被用来交换农民朋友的肖像。还有一些东西,看起来没有什么值钱的价值,但被丢弃后又被捡了起来。民间艺术收藏不像古董收藏。它收集日常用品。重要的是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其中的价值。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给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拯救民间艺术,延续***生活的脉络,是文化学者的历史使命。

“走向民间——潘鲁生民间艺术展”现场。杜建坡

来自当地的文物

汲取温暖和灵感

记者:此次展览展示了大量的民间艺术藏品,包括传统刺绣、纺织、木刻、印染、年画、泥塑、剪纸、瓷画、皮影戏等工艺门类。请介绍一两组重要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潘鲁生:民间艺术品作为手工制品,来源于生活中情感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展览中有一组陶瓷儿童模型。在我的家乡菏泽,是小朋友玩泥巴的陶瓷模型。它们既有知识性又有趣。“打童模”是儿童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有了孩子模型后,总想在同龄人中比试一下,谁的孩子模型故事多,谁讲得好,谁做得好得多。在交流或沟通中,孩子自然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内化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吉祥图案的寓意,美好的期待和乡土生活的人性,成为他们长大后个人价值观的基石。我想这是记忆,是乡愁,是生活在乡土器皿里的延伸。没有他们,这种故乡和生命的情感如何维系和寄托?我们需要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纽带和桥梁,可以通向更广阔更远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和心灵的境界。

记者:展览中还有您的艺术创作。请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们从民间艺术中获得了哪些创作灵感,汲取了哪些营养?

潘鲁生:艺术就像生活长河中的波浪。从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汲取创造性营养,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走向民间艺术展》中的《鲁班线》、《中银距离》等系列作品,灵感来自民间木工工具墨斗,我收藏的墨斗与这些作品并列展出。它是***传统木工在墨斗制作的重要工具。不同于西方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线的延伸是灵活的,包括人与物、物与物的创造性。通过墨斗弹性线条的纵横交错和无限延伸与交叉,转化为当代构图意义的图式表征,隐含着传统价值观的当代启蒙意义。

作品《大工匠的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上的“百名工匠作品”为主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丝绸之路上传统工匠技艺的场景,包括手工业生产、贸易和风俗文化,也描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珍珠采集、贸易和造船技术,展现了人们用水车、海船等交通工具运载丝绸、陶瓷和香料的场景。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之路。该作品通过展示工作场景、技艺传承、风俗习惯等,突出了数百名工匠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过程,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变化。

潘鲁生的纤维手绣作品胡夫镇屋。郭公图

创新交流激发

更广泛的精神共鸣

记者:展会现场播放的视频提到了您参加的海外交流活动。在传播过程中,海外受众如何看待和评价***传统民间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当代艺术?

潘鲁生:好的艺术作品能引起观者精神和情感的共鸣。本次展览中的丝绸、陶瓷和金属媒体的绘画作品于往年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展出。海外观众对充满***美学理念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惊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产生的创作活力。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安娜·玛丽亚教授说:“晶莹剔透的鲁班线,像大脑结构一样在迷宫地图中寻找方向和道路,无声无息地、无止境地运行着,时而断裂时而延续,在巨大的瓷瓶周围跳跃,在无尽的延续中绽放出鲜活的生命之花。”从民间艺术出发,回归生活本源,探索艺术的表达空也为东西方艺术的精神对话提供了可能。

记者: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对年轻人有吸引力吗?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感受我们***文化的根?

潘鲁生:当地的民间艺术有着***文化的根基和自然的亲和力。现在的中小学乡土教材吸收了***民间文化艺术,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土地,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本次展览中比较受年轻人欢迎的是门神装置和由年画转化而来的天地纤维系列作品。他们停留在这两组作品前,合影留念。我们的文化和艺术植根于传统,并不断演变和发展。生活的节奏和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的流动是不停的,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在成长。我们要传达的是一种长久的精神力量,是亲切的,是长久的。(记者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往年01月11日第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潘鲁生:守护民间艺术 传承文化根脉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38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