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烈士传》:飒爽英姿的抗日“三姑娘”

《新华社烈士传》:飒爽英姿的抗日“三姑娘”

《新华社烈士传》:飒爽英姿的抗日“三姑娘”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新华社烈士传》:飒爽英姿的抗日“三姑娘” 2021-12-28 09:56:1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烈士传》,新华通讯社主编,新华出版社

叶邦金1940年加入******(***),时年15岁(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入党年龄可以提前),成为一名***的抗日女战士。她的故事和江苏的“胡兰子”刘胡兰差不多。

她太年轻了,在敌人的疯狂反击中死去,只留下寥寥数语和其他遗物。后来我发现她初二的一张语文试卷发黄了,但是墨迹还在。从中可以看出叶邦锦14岁时的思想倾向、性格和学识,也多少知道她15岁坚持加入***的原因。

这张油印试卷《二年级比较好次临时语文考试》是在1939年秋或冬的二年级上半学期进行的。右上角有三个繁体字,名为“叶邦锦”,学号162,老师98分。试卷上有18道题的讲解、听写和问答。叶邦锦用毛笔写小楷,中间夹着行书,相当流畅漂亮。

在“解释”这一题中,叶邦锦对《边巍》这本书的回答是:“古时候没有纸,以竹简为编织,以魏(皮)为装饰,故称“。”“疏林”的解释是:“森林是森林,疏林是草生长的地方,疏林在植被之间。”《德隆望尊》答:“即德高,名大。”在“叶然像神人”之后,她回答说:“就是说,衣服很光彩,就像神人一样。”

十道解释题全部答对,整张试卷也是如此,没有一处错别字。可见叶邦锦的知识基础和文字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问答环节,可以看出叶邦锦的思想悟性非同一般,几篇摘抄如下:

问:“什么是生活学校?谁能当代表?”

答:“生活派,又称生活艺术派,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生活,主张文学艺术必须有益于社会和道德。托尔斯泰可以做代表。”

问:“文艺的真正功能是什么?”

答:“文艺的功能是没有用的,它关系到整个生活,是综合功能,不能限制。它的真正作用是赋予人们新的意义和趣味,教会人们观察自然生活,从自然生活中领略新的意义和趣味,在新鲜的风景中把人们从疲惫的生活中解救出来。更进一步说,它是人类生命的养料,是教人如何生活的好老师。有了文艺,我们就可以扩大欢乐、喜悦、同情的范围,唤醒自己。让人们知道生命的秘密,然后以此为活力,从各方面展现人的价值。”(对于这个答案,老师给了***评价:双圈)

问:“文学作家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答:“文学作家有一种常人没有的敏感,对自然生活有眼光。一切进步的比较好声往往是由文学作家喊出,然后由哲学家研究,由政治家改造,***通向实际的真理。”

这个答案涉及到政治改革,而且深刻到我都不敢相信是一个14岁的小镇女孩写的,但这是真的。因为没有“开卷”考试。叶邦津还列举了郑板桥的诗、易卜生的《木偶家族》和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似乎她读过所有这些书。

这是1939年一个14岁女学生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难得的历史答卷。

叶邦锦,1925年7月8日出生于如皋县(今如东县)掘港镇。它是一个靠近黄海的小镇,南临南通,离长江对岸的上海也不算太远。叶邦锦的祖父叶,是清末秀才,精通古文,擅长书法,在镇上颇有名气。父亲叶,在县城中学当老师,母亲胡志成是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比较好届毕业生,也当过老师。叶邦金在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因为孩子多,她妈妈后来不教书了,专门做家务,让叶邦金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五六岁的时候,师范毕业的妈妈教她读书。七岁进入县城狄岗小学,学习成绩一直是比较好。1938年,她考上掘港中学,决心投身革命。为了在革命中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她在煤油灯下学习。她经常学习到很晚,有时她学习的时候睡着了。12月天冷,我妈坐在她旁边叫她睡觉。她不想,但醒来后继续做作业。妈妈想让她多睡一会儿,又怕她冷,就给她盖上棉衣,陪着她。本地才女叶邦锦,学习顽强,在中学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和初中,叶邦锦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对她的人生影响很大。她的二哥叶邦泉从外地带来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斯诺的《西行漫记》和俄苏文学作品。这些书大多被国民党禁书。叶邦泉把这本书藏在当地某***祖父老夫子留下的书房里,用旧书皮包好。常宝来看时,叶说:“这些都是古书,读书人读的。”常宝走了。每次放学,叶邦锦都会走进爷爷的书房,偷看这些进步书籍。寒暑假的时候是本地书,忘记出去玩了。这些书大大开阔了叶邦锦的眼界。在《西行漫记》中,她惊讶地得知,一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工农红军到达陕北,正在为建设新***而进行传奇般的战斗。大众哲学为她打开了探索革命真理的大门。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在全国进一步点燃。在偏僻的地岗镇,叶邦金也满怀爱国热情,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和抗日文艺节目表演,成为一名积极的抗日少女。演出结束后,叶邦锦勤勤恳恳地整理道具、服装等琐事。她经常说,“麻烦我来。”表现出一种热心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同学们称赞她是“小管家”。

1940年10月,新四军到达狄岗。叶邦锦带着亲戚同学欢迎人民军。在《西行漫记》等书刊中,她已经知道了延安和红军。她向往延安,想当红军。现在新四军真的在望,她自然很高兴。叶邦锦特别羡慕新四军的女同志。当她有机会的时候,她会去找他们,和他们,和她的灵魂伴侣手拉手地交谈。驻扎在狄岗的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很快发现了它,并逐渐认识了这个特殊的小女孩。两个月后,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叶邦金秘密宣誓加入******,同时入党的还有一个三年级的女同学。入党后,他们兴奋不已,走在小镇的月光下,互相鼓励,表达自己投身革命的信念。此后,叶邦锦参加了新四军***运动的宣传工作,从此投身于革命解放事业。她的姐姐叶邦玉和二哥叶邦全也加入了新四军。

1941年春,侵华日军占领狄岗,这个偏僻的小镇成为沦陷区。四方面军和如皋县党政机关决定向农村转移。新党成员叶邦进也报告说,他想调到农村去做民运工作。父母看她不到16岁,劝她不要去,或者半年后初中毕业再去。然而,叶邦锦说服了父母,收拾好背包,离开父母,踏上了转学之旅。

在如皋县一个叫丰利的农村,叶邦金成了***运动的骨干,干得不错。后来,她以“三姑娘”的代号,活跃在危险的抗日前线。(本文摘自新华社《烈士传》)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新华社烈士传》:飒爽英姿的抗日“三姑娘”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47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