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博物馆 青铜史诗讲述传奇故事

随州市博物馆 青铜史诗讲述传奇故事

随州市博物馆 青铜史诗讲述传奇故事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随州市博物馆 青铜史诗讲述传奇故事 2021-12-28 09:41: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西周半圆形龙形铜钹。随州博物馆供图

炎帝故里湖北随州。1978年,随州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了世界,也让史籍中没有记载的曾国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同年,随州博物馆成立。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越来越多的宝藏被发现。

随州市博物馆新馆毗邻擂鼓墩古墓葬,现收藏文物10000余件(套),其***家一级文物318件(套),大部分为商周青铜器。博物馆基本以“大华东”为主题,包括“炎神农氏故里”、“屹立华东——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曾(与他)的失落之国”、“擂鼓墩二号墓”、“汉风”、“寻宝”等7个常设展览,还有曾侯乙编钟乐队音乐厅、湖北廉政文化教育等。

随州博物馆叶家山出土青铜器上独特的蓝锈。动脉阴影

解开“曾经追随”之谜

走进展厅,黄色浮雕的古地图上,“大东华”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大东华”即今天的曾国。但在曾侯乙墓出土大量国宝之前,历史学家并不知道曾国的存在,因为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关于曾国的记载。《左传》记载:“东国越来越大。”但令人不解的是,春秋时期曾文物大量出土的地区,正是史料记载的国家所在地,而隋名下的文物却没有在此出土。学术界称之为“追随之谜”。

走进“曾(隋)国之谜”展厅,钟、鼎、斧、凿、刀、戈等各种青铜器映入眼帘。人们经常用“钟鸣·石鼎”来形容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鼎的大小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杨子姗安珠出土的兽面鼎铸造于西周早期。它身材高大,腹部和三条腿根部有霸气的兽脸花纹,以凸起的叶缘分别作为额头和鼻子,形成上下相接的三组,颇有威严。

曾侯和编钟更大。2009年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了一组8只编钟。***的身高112.6 cm,体重149.5 kg。是考古发现的除曾侯乙编钟外***的青铜甬钟。其做工精美,结构复杂,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纹饰甚至超过曾侯乙编钟。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钟身的正面和背面都铸有铭文。这169字铭文为解开“曾遂”之谜提供了关键依据。

后羿的一个编钟是楚惠王送的。楚国称霸一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为什么楚惠王要做一套编钟来恭恭敬敬地拜曾侯?曾侯乙的碑文和编钟给出了答案:在吴楚之战中,楚国一度处于下风,正是曾侯乙的“亲博武功”才使得“楚国命运平静,楚王复位”。一旦国家保护了楚王,楚王和曾侯乙一起建立了斋戒同盟,恢复了曾国以前的疆域。侯和忒铸此钟,以记此丰功伟绩。此碑文与《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武氏入郢之战,楚王避危而随”的事实相符。据此,专家推断曾国是两人国。

“曾侯与岳:曾孙”字样铸于曾侯三号钟上。“姬”就是后姬,周人的祖先。因此,曾侯是后稷的后裔,他和同属姬姓。

敖侯周昉。随州博物馆供图

探索曾国的变化

如果曾国是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那么比较好分封的王是谁,曾国传了多少代,为什么会灭亡?“屹立于汉之东——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展览介绍了曾国的由来。叶家山公墓位于随州市何哲镇姜寨村。经过2011年和2013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等7000余件(套),其中多件青铜器上刻有“曾侯”字样,“曾侯鉴”、“曾侯邑”出现的次数最多。考古研究发现,叶家山墓地至少埋葬了三位曾侯,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应为西周早期。

南剧是这里展示的重要文物之一。簋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和礼器。雄筘上下对称庄重,通体饰云纹兽面,铸造技艺精湛。桂上有铭文,表明曾侯秀的父亲是南宫人。据史***载和金文记载,南宫是西周的开国者,南宫氏。西周初期,周公封齐,周公封鲁,封燕,南公封南土,镇守周王室。

曾修墓出土的五只编钟,虽然没有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精美,但却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编钟。叶家山出土的半圆形龙形铜钹表明了曾侯乙为周天子而战的崇高地位。在西周,斧和钹是权力的象征。周王亲自使用它们进行征服或礼仪活动,或授予王子和高级官员行使军事征服的权力。龙形铜钹为龙形,从龙头到龙尾弯成半环,龙尾下方有两个环,是木杖连接的地方。铜钹上刻有“太保”字样。太保是周代三公之一,仅次于太师和太傅。盯着这只钹,你可以想象出千年前,曾侯乙手持铜钹,统帅三军,征伐四方的威武形象。

许多文物表明,曾国在西周早期建立,与附近的Og国一起保卫满静,即楚国。随州博物馆还有很多国的青铜器,反映了这个神秘诸侯国的兴衰,以及与曾国的联系。

湖北简称鄂,用的是古字“坏”。2007年随州杨子姗4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丑后羿”“丑后羿宝尊仪”等铭文,证明这里曾是丑国所在地。

在展厅里,人们不禁驻足欣赏侯朝独特的造型和生动的装饰图案。一般青铜器表面多见青锈,而欧后坊表面覆盖青锈,更显神秘高贵。据介绍,青铜器上蓝锈的形成不仅与青铜器成分有关,还与埋藏环境密切相关。

那么,为什么制作如此精美青铜器的国家Og后来消失了呢?根据出土文物上的铭文,西周晚期,乌侯国郁芳联合淮夷、东夷起义,最终被周厉王的军队所灭。Og国灭亡后,它原来的封地被曾国接管,这使春秋时期成为“东汉王国,并随之壮大”。

从叶家山墓地展区、曾侯乙墓展区、擂鼓墩二号墓展区,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曾国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据考古发掘,从曾、曾厚宣到、曾,有11个曾侯有确切的名字。春秋争霸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日益壮大,曾国采取了与楚国联姻、结盟等外交策略。春秋中期,曾侯宝及其妻齐家墓出土了19只编钟。碑文记载,齐家是楚王的女儿,早逝前不久嫁给了曾厚宝。他勇挑重担,治国安邦,护疆有功。

战国初期,曾国在与楚国的对抗中并未节节败退,国力在曾侯乙时期达到顶峰。后羿墓出土文物万余件(套),其中兵器4777件,有戈、戟、矛、盾、弓、箭头等。曾国的军事实力不言而喻。然而,1981年在曾侯乙墓以西102米处发现的擂鼓墩二号墓,却是战国中期。虽然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较晚,但青铜铸造技术比曾侯乙时期粗糙得多,显示了曾国的衰落趋势。13号墓和雷墩6号墓的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之间,具有楚文化的特征,表明曾国在这一时期被楚国吞并。

战国时期擂鼓墩二号墓的编钟。随州博物馆供图

惊人的独创性

曾国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但留下的艺术瑰宝却让世人惊叹。后羿墓出土的双音青铜编钟有65只,铸造精美,有十二种节奏。雷墩二号墓出土的36口编钟与曾侯乙编钟互为补充,堪称曾侯乙的“姊妹钟”。两套音乐钟(除编钟外)共100件,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而宏伟的编钟系列。

雷墩二号墓编钟,又名“神人操蛇面雍钟”,随州博物馆之宝。出土时是以钟昀呈大座钟的形式摆放,没有钟架。整套编钟低音丰富,中音醇厚,高音清脆悠扬,可入宫演奏多首中外名曲。像现代钢琴一样,它也有通用c大调。钢琴的历史只有300年左右,编钟的历史却有2400多年。***古人的音乐智慧令世界惊叹。

古代工匠在青铜器皿上的匠心也令人惊叹。随州博物馆展出的簋是楚国送给曾的礼物。它由一个圆形蒸锅和一个三脚架组成,是一种烹饪用具。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沿甑口刻有10个对称的气孔空。当甑内的水蒸气达到一定密度时,气体会向下散发,类似于现代高压锅的原理。

动物造型的铜熏灯也是稀世珍宝。铜烟灯由怪兽形灯座、灯座和烟罩组成。怪物的肚子空是用来装油的,背上用链子和盖子连在一起,额头宽而平,一盏灯直立,尾巴向后卷着,一个香罩直立着。此器具有油灯和熏香烟的功能,为当代出土文物所罕见,实用又环保。

一旦国家被摧毁,它将永远存在。在“炎帝神农故里”展区,我们可以追溯到比曾国更久远的过去;在“汉风唐云”展区,你可以看到汉唐盛世时期随州的繁荣与进步。走出博物馆,我们将继续书写繁荣。(记者田豆豆)

《人民日报海外版》(往年12月28日第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随州市博物馆 青铜史诗讲述传奇故事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47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