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译文全集”: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

“冯至译文全集”: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

“冯至译文全集”: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冯至译文全集”: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 2021-12-17 09:41:48 来源:光明日报

冯至译全集[德]歌德[奥]里尔克等冯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永远的伴侣,他的妻子姚克坤和冯曾经翻译过《威廉大师的学习时代》。图片选自《冯至翻译全集》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他曾被鲁迅先生称为“***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德语文学翻译和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收到新版《冯至翻译全集》后,我重读了其中的一些章节。很多年前通读《冯至全集》的时候,现在感觉更强烈了。这种感觉是,我们对冯至先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我几乎下意识地想到了第20首十四行诗中的以下句子:

多少张脸,多少个声音

在我们的梦里是如此真实,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的:

不管我自己的生活如何***,

但是有了大量的生命,

融合后开花结果?

同时,这些诗句也让我翻到四卷本的翻译集,试图找出“有多少张脸,有多少个声音”,融合甚至融化在冯至先生自己的生活中。连贯地阅读这些译本,似乎是对冯至精神生活史的另一种审视和重新理解。这些翻译,至少让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再次“看到”了冯志。

作为诗人的冯至

一方面是我们所熟悉的,不断被众多研究者提及的——作为诗人的冯至。通过阅读这些译本,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冯至是如何从一个早期的情感诗人成长为一个经验主义诗人,以及之后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他翻译了德国诗歌,包括1926年N.Lenau在Sink Bell发表的《芦苇之歌》和1929年在《华北日报副刊》发表的Arvers,H.Leuthold等人的诗歌。当然,在沈重,他已经出版了里尔克的散文集《Marte Lauritz Briggs》和《论风景》。更有20世纪30年代翻译里尔克《致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1931),以及1936年12月《新诗》杂志里尔克逝世10周年特刊上发表的《即使世界变了》里尔克的《秋日》、《豹与俄耳甫斯》。1941年和1943年,毕德曼在《重庆图书月刊》上发表的《歌德年谱》是他全面研究歌德的重要一步。

从这些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诗人,尤其是里尔克和歌德,在他的精神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冯志先生的女儿冯所说:

他在德国留学时读过里尔克的作品,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但现在,因为内心的需要,我一丝不苟地把他的十封信翻译给一位年轻的诗人。在这十封信中,我更深情地呼吸着一位伟大诗人的气息。我翻译它,我真诚地送给***青年;我只恨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没有人给我翻译这么好的东西。”读里尔克,让他觉得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诗歌,理想的散文,理想的生活。经过近10年的停滞,从他的《十四行集》、《风景》、《伍子胥》和1940年代的一些杂文中可以看出,他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他观察,经历,学会了孤独和忍耐,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他从优雅的抒情变成了哲理的沉思。这个过程自然让我们想起了另一条平行的精神线索,在他晚年的回忆中提到过,从他早期对晚唐诗歌的喜爱,到他对杜甫的喜爱。

作为翻译家的冯至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冯至的第二个方面,而且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也许更明显的一个方面——作为译者的冯至。

值得注意的是,冯至对译文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甚至可以说,他的翻译既有时代氛围决定的方面(如海涅和布莱希特的翻译),也体现了他对自我精神的探索,对时代和现代性的反思——甚至是歌德和尼采意义上的“克服”。至少,这些翻译是他观察世界和表达自己的另一种方式。他说:“我不是那种翻译技巧很好的翻译。与我的爱好有一定距离的作品,往往是硬着头皮翻译不出来的。”他认为翻译外国文学的目的是从正面“充实自己,激励自己”,从负面“修正自己”。例如,在1937年写的《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序言中,他说:“人们喜欢把青春比作春天,这个比喻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与其说是年轻人的阳光,不如说是春日的明媚。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悲哀,年轻人的成长,更像是在黑暗的风、雨、寒中演进的春天”(第二卷,第225页)。如果联系他最喜欢的里尔克的诗:“他们要开花,花开得灿烂;但我们要成熟,这就叫活在黑暗中,靠自己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或许更能理解为什么冯至会在20世纪40年代翻译席勒的《美育书信》。

冯至和歌德的联系也很有意思。他和他的妻子姚克坤先生一起翻译了威廉·马斯特的《学习时报》,而不是一般更有名的《浮士德》。虽然这两部作品,歌德几乎写了一辈子,可以算是他的“晚年终结论”,大师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生活,但也更复杂。当然,冯至没有翻译《浮士德》。从完整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1943年翻译的《艾夫良》。艾夫良,带着拜伦的影子,生于浮士德和海伦娜之后,或者现代与希腊联姻之后。但是古今融合不成功,孩子没有活下来。根据冯至先生的译者注,他的死是“因无限追求而早逝”。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艾福亮》名字里有一个“艾”字,不像其他译者翻译成“欧福亮”。显然差别很大,这里面包含了冯至的困惑。当然,这些只是个别案例,或者说是一些没有解答的问题,但却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冯至,了解作为翻译家的冯至,了解反映在现代的冯至的一些有趣的切入点。

此次出版的四卷本《冯至翻译全集》是冯至先生的翻译作品***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录了目前已绝版的几部翻译作品,许多见证冯至先生学术生涯的珍贵图片为***亮相,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我也想对这个完整的翻译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我注意到,这里提供的所有译文都只有一个最终或最终版本,但如果我们将来再版,保留注释中的修订内容,不仅对我们学习冯至先生的翻译有很大帮助,也是我们了解冯至先生思想演变的最微妙的参考资料之一。(作者:张辉,北京大学教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冯至译文全集”: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54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