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上新 展陈升级 青海省博物馆精彩归来

文物上新 展陈升级 青海省博物馆精彩归来

文物上新 展陈升级 青海省博物馆精彩归来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文物上新 展陈升级 青海省博物馆精彩归来 2021-12-14 09:56: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都兰热水墓出土的唐代骑射形金饰。

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升级,青海省博物馆近日重新开放。改造后的博物馆展览面积9450平方米,馆藏文物2405件,其***家一级文物191件。

青海省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1+3”主题展览体系,多角度展示青海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同时,优化功能布局,为观众提供精细化、人性化服务,彰显青海人文魅力。

往年韦雪一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狮日月***摆件。

“1+3”展会精彩纷呈。

"新展览的***特点是整合了全省的文物资源."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黄表示,“在充分挖掘自身馆藏资源和文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青海博物馆联盟文物资源,拓展展品种类,丰富展览内容,提高策展能力,全景式展示青海从史前文明到近代的发展历程。”

青海历史文物展览是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体系中的核心展览。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展出文物600余件(套),系统展示了青海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多地域文化特色。在以往展览的基础上,增加了“傅毅别敌”、“傅毅女王”、“青海粟特人”、“都兰遗产”等内容,对青海历史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部分展出文物***在青海省博物馆展出。同时,充分挖掘青海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古代青海仲强路、吐谷浑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和历史风采,体现青海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青海考古成果展是我馆***举办的考古成果专题展览,集中展示了新***成立以来青海考古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我们秉持‘让文物回归考古语境’的策展理念,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近距离了解考古保存工作。”黄对说:考古成果展包括11个部分,介绍了青海***代表性的8处考古遗址和南亚走廊考察项目。它不仅对考古过程进行了梳理,而且对考古成果进行了解读和说明。通过微缩景观、视频、场景还原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海西都兰韦雪一号墓。洛阳铲,放大镜,小铲子...各种考古工具,加上考古现场图片和考古笔记,带领观众来到考古现场,了解文物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保护和修复,最终呈现在博物馆里的。

青海是一个形式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以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辅以青海古建筑、地域代表性自然风光等。,让观众感受到“看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是为庆祝******成立100周年而举办的专题展览。展览结合往年青海省公布的比较好批革命文物名录,以及西路军纪念馆、穆将军纪念馆、原子城纪念馆等红色主题纪念馆和博物馆,用文物讲述青海省18处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

汉代夫妻青铜通风柜。

热水墓珍品亮相

华丽的彩陶,精美的青铜器,华丽的金银器,栩栩如生的木俑...在青海省博物馆展示的大量珍贵文物中,部分都兰热水墓文物***与观众见面,格外引人注目。

青海都兰的热水墓是公元6世纪至8世纪的大型墓葬。今年,它们入选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往年韦雪一号墓是青藏高原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等级墓葬之一。墓中出土金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皮革、纺织品等文物1000余件。

2018韦雪一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狮、日月***,精美绝伦,引得游人驻足凝视。***正面凸起,***是太阳、月亮、宝花组成的图案。日和月由精美的金色小米框架组成,并填充有绿松石。三颗绿松石镶嵌在花的枝蔓上,向上延伸,周围有一圈薄薄的金色小米框。在中心图案的两侧,浮雕着一只蹲伏着翅膀的狮子,两只狮子相对而立,昂着头,张着嘴,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拱起,它们的鬃毛盛开,每只狮子的身上都嵌着一颗紫水晶。***背面带花边的环形穿孔。

绿松石镶嵌的簪也很漂亮,往年血魏一号墓也出土了。金钗用精美的金小米环绕莫砺锋架,两钗腿呈圆形管状。小鸟站在一个发夹的脚上,另一个发夹的脚从小鸟的胸口伸出来。该鸟两侧镶嵌绿松石,前掌后跟有金环。尽管历经千年,凤钗依然光彩夺目,灵动立体,令人叹为观止。展览中还有一号墓出土的金胡瓶、绿松石金链金杯等。,极其奢华。

舞蹈纹彩陶盆是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次亮相青海考古成果展。1995年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了彩壶。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盆高12.5厘米,直径24.2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9.9厘米。外壁绘三条平行和弦,口内壁绘两组手拉手跳舞的人形,一组11人,一组13人,共24人。字符由弧线、对角线和点线分隔。画面简洁明快,生动描绘了原始集体舞的场景,反映了马家窑先民的精神生活和艺术水平。

国宝级文物观音像在青海历史文物展展出。这是一尊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宫殿雕像。堪称明代铜像典范。最初供奉在青海藏传佛教寺庙曲坛寺。铜像高146.5厘米,重183.5公斤。它被塑造成观音站在莲花座上,有一个高耸的发髻,头上有五个皇冠。全身镀金,金色纯净明亮,铸造工艺精湛,饰品繁复华丽。观音脚前的莲花座刻有“明永乐年”汉藏字样。据介绍,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的永乐铜像。其体积之大,做工之精美,体态之优美,都达到了古代铜像艺术的***。

汉代夫妻青铜通风柜也是必看之宝。出土于青海省海西宁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河湟文化旅游logo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这件文物。只见一对夫妻在炉盖顶部单脚站立,另一条腿向前弯曲,两翼上扬,平尾,灵活的弯颈,飞舞的羽毛,生动地展现了凤凰鸟即将展翅高飞空的瞬间。这件神器是用铸造和拼接的方法制作的,制作精美。是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的精品。

瞿昙寺郭龙殿的微缩模型。

用科技手段丰富展览体验

数字体验馆是青海省博物馆升级改造后的一大亮点。青海省博物馆信息中心王世伟介绍,数字体验馆利用3D建模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5G数字体验区和“历史门户”体验区,通过动画还原展示河湟地区青海先民的生活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复活”历史文物。在数字体验馆,不仅可以看到“青海从丝绸之路来”的虚拟展览,还可以体验参观有“小故宫”之称的瞿昙寺。

网上订票,网上观展,网上听讲解,网上看电影...青海省博物馆整合多媒体资源,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在线服务,满足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展厅内还提供了便携式AR眼镜,方便参观者自行引导,聆听重点文物的讲解。

黄介绍,青海省博物馆还打造了“河湟文化5000年——青海历史文物系列微展”、“河湟印象”、“探访青海古建筑”、“探访青海古墓”、“新展早报”等系列栏目,通过漫画、实景地图、文物立体展示,创新性地讲述文物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还根据刚才看到的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做了一个陶盆,很有意思。”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中学生李晓伟兴致勃勃地体验彩陶制作。还有制作土族卡通人物布质海报、搭建撒拉族围栏建筑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有趣的互动中感受青海厚重的历史文化。(记者王美)

(本文图片均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人民日报海外版》(往年12月14日第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文物上新 展陈升级 青海省博物馆精彩归来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57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