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河遗址再次“出手不凡”

北京琉璃河遗址再次“出手不凡”

北京琉璃河遗址再次“出手不凡”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北京琉璃河遗址再次“出手不凡” 2021-12-08 08:49:12 来源:光明日报

装饰精美的葛。本报记者李云摄/光明图片

12月7日,记者在一年一度的雪节期间,带着京郊冬日的寒意,走进北京房山刘立河遗址考古现场。

刘力河广为人知,这源于1974年的考古发现。那一年,两座西周早期墓葬的发现,揭开了北京作为燕国都城的历史面纱。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这两座墓葬没有被完全挖掘。但墓中出土的首都博物馆的珍品,北京出土的最大青铜器金鼎,已经让世人惊叹。

2021年,为了高质量地建设刘立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遗址的展示水平,考古人员对刘立河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包括出土的金顶和博居两座墓葬。

猪脸面具是盾牌上的装饰品。本报记者李云摄/光明图片

戴笠的张观和戴笠的张观在3000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次出土的金顶墓编号为M1901。记者在现场看到,M1901外围呈圆形且较深,墓底有少量积水。一面紧贴墓墙,用几块木板拼成一个长方形。现场考古负责人王晶介绍,长方形是一套完整的车马,包括当禄和马衔。墓室原来的水位比较高。目前,经过排水处理,墓内文物正在逐步提取中。

墓旁的工作台上有一些已经保护好的出土青铜器。其中“C位”是铜簧。这个芦苇和40多年前出土的芦苇花纹一样,应该是一组,而且两者的盖子和鞋垫上都有铭文。王晶小心翼翼地拿起盖子,告诉记者,这只筐的盖子上的铭文是“白鱼为宝以孝敬易”,而筐底的铭文是“王虞成周,王慈取壳为宝以孝敬易”;而40多年前出土的竹篮盖子和内底的铭文与新出土的刚好相反。因此,王晶推测,这两个篮子应该是加冕时,他们被埋葬。

一个错误:3000年!然而,正是这个错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为这两个筐是一组,应该是一个人做的,所以碑文中提到的“鱼”和“鱼”两个字,其实是一个人。这一发现为研究西周的名称和文字系统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记者注意到,青铜筐前有一个鹅蛋大小、形似盖子的青铜器。王晶笑着说:“这的确是一个棺材的盖子,但这次在墓中没有发现棺材。”看到记者“满脸问号”,她说,在几十年前的发掘中,出土了一顶没有盖的青铜竹帽。记者:“做了对比吗?是一套吗?”“虽然希望如此,但目前还没有对比,所以不能贸然确定。”王晶的回答保持了考古学家的严谨。

工作台一角,一个断裂的把手抓住了记者的镜头。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把戈折断后掩埋,但这把戈柄端的花纹极其精美,刻空。如果把葛的刀刃向上,可以看到葛把手上的纹饰,仿佛是几个重叠的面,甚至还有眼睛和嘴巴,颇有几分“笨”的气质。同样“可爱”,旁边还有几个猪脸面具。虽然是盾上的装饰品,但是这么可爱真的是御敌之物吗?

新理念贯穿新技术加持

博居寺出土的墓号是M1903。这次新出土了一批漆器。目前可以识别三角苇和豆角。但这些有机物一旦出土,必须立即进行现场科技保护,并迅速转移到实验室,否则空气体中的氧气会严重破坏它们。虽然记者在现场没有看到这些文物,但王晶表示,漆器的发现弥补了20世纪现场文物保护技术有限的遗憾,对研究随葬品使用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发掘,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不仅是漆器,还有针对不同材质量身定制的文物保护。比如对于木杆、席痕、朱砂、织物等有机文物。,薄荷醇用于临时加固;漆木等文物用薄荷醇、石膏、聚氨酯发泡剂提取,然后迅速搬进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考古和保护修复。

王晶特别介绍了这次发掘中使用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他们在前期发掘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测绘手段、信息记录手段和文物保护技术,对文物进行精细挖掘。新发掘的M1902号墓发现了北京已知最早的墓头盖板,这在北方地区也是不多见的。箱内有青铜梁、青铜像、青铜爵、青铜鼎、青铜剑、漆器、陶器等30件,组合丰富。棺材和人骨保存完好。棺材板上有一整只祭祀用的狗,上面挂着一个铜铃。王晶认为,这座坟墓是一种罕见的完整的材料。

为了填补以往实地发掘中的空白,研究西周墓葬的棺规,他们首先采用了从棺室外侧向内侧清扫的“破壁发掘法”。采用这种方法后,他们取得了几个“第一次”的成绩。比如我们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漆器与织物的重叠现象,首次在北京鉴定出西周青铜箭的木箭杆和席纹,首次在北京成功提取出西周早期带有纹饰的丝织品。“准确还原了每件出土器物的空位置,为还原墓葬工艺和丧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王晶相当自豪。

学术支持计划保证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刘立河遗址的最新发掘是一次具有研究性质的主动发掘。今年年初,北京发布了《刘立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 -2035)》。这次发掘是为了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提高北京大遗址的保护和考古工作水平。

2019年至2021年,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8家单位,对刘立河遗址城址和墓葬区进行了考古工作。

除上述新发现外,本次考古工作采取普查、重点勘探和取样勘探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刘立河遗址保护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远超以往对遗址的认识。这一成就反映在《刘立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 -2035)》中。

考古还在该市发现了4个新的夯土建筑基址和7口大型水井。大型夯土保存完好,范围较大,在西周考古中处于前列。最大的水井坑内夯土宽度超过30m,深度超过10m。大井附近有高等级建筑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判断城市的功能区分布,了解燕国初始封地的规划理念、组织模式和治理能力。

这次考古工作所明确的西周墓地的范围也超出了原来所知的墓葬区的界限,这表明刘立河城外有小的聚落,附近也有墓葬的情况。这一发现对进一步了解刘立河遗址的辐射范围和民族分布很有价值,并为遗址公园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文物局刚刚公布了“十四五”期间的重大遗址名单,刘立河遗址名列其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明杰表示,刘立河遗址在北京考古遗址公园的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项考古工作“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交出的一份北京答卷”。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用四个“有利于”概括了刘立河考古的意义。他认为,考古成果有利于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燕国,揭示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渊源,体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现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历史进程。考古工作“将加速房山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名片,为刘立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挥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作用”。(记者李云)

光明日报(2021年12月08日09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北京琉璃河遗址再次“出手不凡”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59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